核桃树的故事
耿志平(甘肃)
陇东地区的村子里,最不缺的就是核桃树和杏树,在一块平整的庄稼地头上,有四棵核桃树特别引人注目,每到夏天,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碧绿的叶子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翠绿的核桃一天天长大,路过的人,无不夸赞这几棵核桃树长得好。
这四棵树是两家人的,主人都姓白,一家有一棵,另外三棵是户里侄子家的。这个侄子有四兄弟,老爸年轻的时候栽的树,四个儿子成家后,每年为了捡拾核桃,没少吵架。都报着先下手为强的态度,谁跑得快了,就拾的多,慢的人就不服气,为了几十斤核桃弄的兄弟不和,妯娌也一个个像乌眼鸡,你看见她,偷偷唾两口唾沫,她见了她,立马扭过身子,瞪对方一眼,谁也不服气。她们时不时在别人跟前说嫂子或弟媳妇坏话,顺便还要连累老婆婆和老公公,说是偏了这个,向了那个,一碗水没有端平。老人有苦难言,栽树的时候没想那么多,本来想着娃娃多,栽核桃树让娃娃吃,多余的可以卖钱,补贴家用,再说地形也不允许,只栽了三棵树,没想到竟然为核桃树闹矛盾,搞的家气不和。老白一时半会也想不出个办法,只能整天唉声叹气,埋怨自己,当初咋不知道栽四棵树呢?这几棵树多年前可是老白最引以为傲的,他比别人家早栽了有十年,村子里曾有多少人馋过他家的核桃,儿子没结婚前相安无事,各自成家了,反倒为树生出了事端。
白老汉的妹夫是另一个村子里的“和事佬”,是个能成人,谁家有矛盾都去调解,当他知道了情况后,想了想,说道 :“最好的办法是四个娃轮流着拾,按从大到小排列,每人拾一年,他们就没有怨言了”。白老汉两口觉着这是好办法,给娃娃说了,他们也觉着可行,就按姑父说的办法来。
可是问题又出现了,核桃不是每年都结很多果,如果遇上倒春寒,核桃花就冻了,结很少,或者颗粒无收,轮上的那家就自认倒霉。到了第二年大丰收,拾的人喜笑颜开,第一年没收成的那家就不服气,趁兄弟不注意,就去拾核桃。被眼尖的村里人看见了就会告状,兄弟两口子自然不高兴。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四个核桃树长在一起,树枝就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单独的那棵树的主人,在拾核桃的时候会把靠近她家的树下的核桃捡起来。当然,那家也会捡拾她家的,没被人看见就风平浪静,一旦被看见,就少不了吵几句,这个说 :“你拾你们的,为啥要拾我们的?”那个说 : “核桃上又没刻字,你说哪个是你们的,哪个是我们的?说不定你还把我们的拾走了”,你一句,她一句,不可开交,关系也弄的不和。
这几年,核桃价格一降再降,人也没那么重视了,不过还时不时发生点矛盾,大家顶完嘴也不计较了。
核桃树一年比一年粗了,高大挺拔,旁枝侧出,又把种的庄稼光线遮挡了,还吸收了水分,使得靠近核桃树的一大片地几乎颗粒无收。核桃真正成了“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骨。几十年的树,伐了可惜,留着,又没啥效益,成片的核桃不咋结果,一棵树也就能卖二三百块钱。
有收木料的商人走村串户时看到了这几棵如铁桶一般粗的树,就想买下来。弟兄妯娌几个商量了几天,最后一致同意,伐了树,卖的钱平分。每棵树以六百元的价格卖给了树贩子,他只拿走了树身子,别的侧枝都留了下来,兄弟们联合起来捡起来,放了好大一堆柴,谁家想烧锅了,就来拿。那一棵树的主人,看侄子把树卖了,也把她家的卖了,那片地一下变得光秃秃的,没有了往日的生气,不过,视野开阔了许多。春夏秋的美景也永远不会出现了,也再不用为拾核桃出力和闹矛盾了,大家都喜笑颜开。一致说,没树了,多打的粮食够买核桃吃了,早都应该把它处理掉。村子里的老年人则说 :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惜老白的心劲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这么大不容易,这些娃是败家子,老白两口子如果泉下有知,都要气死了,真不是过日子的娃。
他们听到了,笑而不答。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