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兴
从《共产党宣言》出发
——献礼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
一部劳动者的《圣经》问世,影响了世界。这部著作的思想,催生了一批代表无产者的政党,诞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这部书传到了中国,经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吸引了不少青年读者。带着浓浓的兴趣,神奇的梦想,进入书中,沐浴着德国两个青春似火,寻思着大同中国的再造工程。
有了追求与抱负,在头脑中升华着这部书的精髓。几个小书生开始探路,如何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让广大贫困百姓获得翻身解放,却是一个重大课题。
路在何方?这些小书生的天问,将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不经意间,带到了中国。在中国知识界发生嬗变。
恰巧苏俄的十月革命,似乎给了中国启迪,找到书生们试试看的出路。一时间兴奋活跃起来,各种纸媒刊物应运而生。共产国际的经验输出,上门传经送宝,萌芽着中国工农阶级的革命党。
这批青年反复酝酿,如饥似渴的阅读这部著作,释放的威力,如同原子弹一样,震动整个世界。这个能量就是苦难的工人阶级与广大劳苦大众,这种伟大力量,由马克思主义唤醒,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世界面貌为之改变。
两个德国青年,就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一一个当时只有30岁,一个也只有28岁,接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起草这份纲领性的文件。他们说:“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时候了。”
同龄段的十三个热血青年代表,聚会在上海,踏上了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按《共产党宣言》的精神,拟定讨论通过了党纲: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釆用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阶级的目的,废除资本私有,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庄严的承诺,伟大的使命,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讵料,成了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开创历史的新纪元。
当初,这批小青年,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爱国学生运动,发展到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在苦难中挣扎,在围剿中生存。
走着走着,那些建党的伙伴们有的在路上倒下了,有的脱离了队伍,还有的投向了信仰不同的阵营。二十八年的长途跋涉,蓦然回首,开国大典的隆重举行,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只两个人:毛泽东与董必武这两个建党伟业的原始股。
以锤镰为标志的鲜红党旗,诠释着依靠谁团结谁,作为革命主力问题。在这面大旗的感召下,聚集着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参加这个先锋队的每一个成员,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永不叛党!他们前赴后继的苦斗,以二千多万的优秀份子的流血牺牲,换来一个新的人民共和国。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个成功,就是动员了千万劳苦大众的参与,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得到他们的支持与拥护。即使遇到重大的挫折与失败,有了人民群众的保护,能够迅速恢复元气,重新投入战斗。大有“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的蓬勃发展。
共产党能够取得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还因为有了湖南韶山冲石三伢子这样的贫民领袖,反映底层的呼吸,懂得底层的心声,找到切入点。用《共产党宣言》作为“全人类解放的一面旗帜”、“人类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指导劳动人民前进,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全国解放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然以“紧密联系群众”当作党的三大法宝。关心群众生活,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注意工作方法,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而人民群众以忘我的精神,担当主人公的态度,在短短二十七年时间内,走过了现代工业化、现代科技化的路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共产党宣言》出发,在全国胜利前夜,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以后的路更遥远,任务更艰巨。”他告诫全党:“面临着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
从《共产党宣言》出发,高举公字的大旗,向着大同迈步。实践初心,完成土地革命、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揭开了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一个火红时代的谢幕,戏剧性的变化上演。风诡云谲的大气候,普通人始料不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一切都在悄然变化之中。以农村土地承包为突破口,分田到户,人民公社消失了。国有企业改制,资产转移到了个人手中,工人下岗了。冠以民营企业,企业的党组织战斗堡垒,淡出在老板们的窃笑中。不用原始积累,变通的角色转换,改头换面登台了。
开始,萌动的小农经济意识复苏,各家种好自己三分地。掉过头一看,周围有的人进城经商掘到了第一桶金。便如法泡制,抛下田地,一股风地外出,开拓自己的天地。胆子大的人,借助“先富”起了篓,后来者只能是携家带口,漂泊打工的生涯。遇上天灾人祸,便掉入贫困的陷阱。他们有了一个取代工人的新名词:“农民工”,在无奈尴尬苦笑。
小康的光鲜亮丽,制度的设计者们在医疗、就学、就业、话语权等方面,抬高门门坎,将工人、农民、转业军人卡在大门之外,产生了一个名词:“弱势群体。”还成了信访的维稳对象,他们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被糊弄、被忽悠,命运如大海的一叶小舟飘摇难卜,只有无可奈何的苦涩。贫困人口迅速膨胀,沦落到社会底层,已经为公认的社会现象。
有良知的专家们忧心忡忡,重读《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时空遥接176年马克思、恩格斯,请教他们,这部著作在当今世界是否还有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中国人民,怎样以这部著作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导我们的哲学思想。而事物的发展方向,总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让我们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给予我们的自信。套用当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热门大讨论,不是豁然开朗吗?
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一个善于总结与挫折的政党,思考着如何告别昨天,走向明天。第二轮的飞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深层次的矛盾,摆到了桌面。如何解决这些困扰,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国家家发展的中国梦的宏图。全面推进扶贫攻坚战略,向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献礼。
从《共产党宣言》出发,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实际着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切实缩短公平公正的差距。让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每一件作为燃眉之急,解除悬在心头上的石头。民生问题无小事,将愁眉苦脸变成笑容成为常态。让“弱势群体”的面积逐渐缩小,实现消失,才是扶贫攻坚的辉煌一页。
让人民享受发展的成果,得到实惠,获得实实在的利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农村的两减一补,通村道路的硬化亮化绿化,这是千年等一回的喜悦。皇粮国税一笔销,农村民出行的方便,是历史上没有的补白工程。
第二步迈出扎实的步伐,由“先富”转身“共享”,由“小康”迈向“大同”。全国农村社保、医保实现了全覆盖。七、八亿农民第一次领到了养老钱,重病大病由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兜底保障,避免了疫病重新返贫。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实现了病有医、老有所养的梦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进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华丽转身。
政府又免费为农民提供就业培训,架起与企业对接的桥梁,让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创业。让农民工的子女,方便就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充实师资力量,不输在起跑线上。
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全国所有的乡村实现通路通车通电通水通网,完成了所有的危房改造,搬进现代新居。饮上干净自来水,住上整洁的乡村新居,用上联系世界的互联网,走上现化的公路,这旷古未有的事都做了。农民过上了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这是党的进步,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当年的下岗职工,今天都过了花甲,领到了退休金,享受着医保。城市居民也在这两个方面有了保障,不再犯愁。十四亿人的全覆盖,这样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大手笔,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笃行《共产党宣言》的一篇绚丽华章。
一场突然而至的冠状病毒,袭击全世界。在国家蔓延,一片片哀嚎声中。中国共产党却举国之力,调集了全国的医疗队,动用全国的医疗力量,展开了大武汉的保卫战,政府买单,对患者实现了应治就治。庞大的患者人群、天文数字的药费,在全国一盘棋中,打赢了这场抗疫战疫的伟大胜利。人类历史上抗疫壮举,被中国共产党书写,成为世界抗疫的经典。“中国经验”,让世界共享。
这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共产党宣言》,把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个案,这种博大胸怀,是当今中国的画龙点睛之笔。
“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与当今的中国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共产党宣言》的指引,牢记《共产党宣言》的宗旨,真正担当起自己新的历史使命,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宣言》的传人。
站在鲜红的锤镰党旗下,我们党九千多万共产党员,作为党的先锋战士,每个人扪心自问,自己是在践行《共产党宣言》?当时举起右手的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是否已经淡忘?如二千多万为这一理想而献身的烈士一样,作为共产主义的虔诚信徒,而不是投机主义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背离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当今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有多少人象毛泽东、周恩来那样从《共产党宣言》中接受真理的熏陶。
为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时候,从《共产党宣言》出发,在全党进行一次《共产党宣言》的启蒙教育,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明确自己为什么入党?入党是为了什么的命题。当我们走进共产主义教堂,沐浴共产主义的洗礼,连共产主义的《圣经》都不念,教义都不懂,一窍不通,南辕北辙。《共产党宣言》的宗旨、信条都不笃行,遑论是什么共产党员,它不是天大的笑话?
我,一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一个50年党龄的老普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赶上了学习马列原著的当儿,二次上黄陂县在三里桥党校,平时也在通读马列经典,受党多年教育。党诞一百年,我在党的旅程中走了一半。穿越沧桑,多有体会,过去的沉淀,当今的感想,这些存谷,翻出来晒晒,算是岁月的回忆,钩沉往事的打捞。
一家百年老店,一部少年中国说,一个大同理想,一只生气蓬勃的老虎,纵横山林,呼啸着中国王者归来。这种底气何在?那就是人民给予强大的力量。将《共产党宣言》的精神活化在自己的实践中。
《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唯物史观:“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共产党承认阶级的存在,而消灭阶级,是需要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什么,就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生产资料的公有,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任何时候,都不能亏待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如果本未颠倒,那就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发展《共产党宣言》所做出的这一判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用“公天下”来缩小收入的差距,依靠制度来平衡,大家都在大体一致的屋檐下,才有和谐。阶级斗争既不能扩大,又必须承认这个现实。只有国家经济强大了,老百姓手中宽裕了,整个社会没有悬殊的鸿沟,这种阶级斗争也就不会激化对立,即通常所说“仇富”。
自这部著作问世以来,让全世界无产者深受鼓舞。《共产党宣言》鞭辟入里揭示:“资本主义一定要灭亡,共产主义一定要胜利,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有了这个大方向,大目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因为遥远而否定这一目标,更不能把眼前的残酷现实而放弃前行的脚步。列宁指出:“有时要徘徊,有时向后转”,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登上顶峰,更好更快地接近既定的目标。当今中国每天发生的不尽人意,敲响着醒世警钟,精神上的塌方,比物质上的贫困,更为可怕得多,这就是信仰的丢失。
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地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无疑问,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两个彻底决裂,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当今中国允许私有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作为公有制的补充,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行的作法,走的是适合中国的传统。推行市场经济这一举措,中国共产党实际陷入两难境地。市场经济离不开“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就有违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与性质。人们清楚地看到一些身陷囹圄的腐败份子,就是在迟到的忏悔中,放弃了无产阶级世界观,一头栽进了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取向。
中国共产党走到了一百年,重温《共产党宣言》的建党原则:“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在这个原则下,指导当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纵观这三十多年的实际历史进程,很多公知称之为“社会转型”、“补资本主义的课”,一些人力图用和平方式,实现颜色变更,改变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这些危险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大。中国共产党已经切实有效的自身建设,抵制与反对一切改变共产党性质的倾向,回到了《共产党宣言》建党原则上来。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者,又是中国水土版的《大同书》的传人。用《共产党宣言》探索中国的实践,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在破解人类文明难题中,解决人类文明面临的挑战,做出决定性的贡献,提供全新的典型,创造“中国模式”。
马克思从小就立下了“为人类工作”的崇高理想,对当今的中国青年不无裨益。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
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一往无前,万难不屈,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个年轻人,他们的深邃思考,如初出的太阳,穿破云层,洞照着世界,影响着中国一百年的进程。
毛泽东谈到了《共产党宣言》时说:“中国自有科学共产主义以来,人们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国革命也改变了面貌。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共产主义去指导,是决不能成功的,更不必说革命的后一阶段了。”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对于共产主义这面旗帜:“这是收起不得的,一收起,中国就会亡国。现在的世界,依靠共产主义做救星,现在的中国,也正是这样。”凡是主张不提社会主义、少提共产主义的人,实际上都是在反对社会主义、抵毁共产主义,进而抽去中国共产党的灵魂。
从《共产党宣言》出发,去开创明天。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融为一体。
《共产党宣言》万岁!
于武汉黄陂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35号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应聘政府机关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武汉作家协会会员。黄陂二程文化研究会、炎黄文化黄陂分会顾问,黄陂辞赋学会会长。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钰山赋》获全国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