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儿时看电影
文/杨福文
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当属看电影了。那个年代,啥文化娱乐都没有,好几个月放一场露天电,就是当时最开心的事。虽然信息传播不方便,但是只要放电影,在很短时间内,男女老少就都会以人传人的方式获得消息。
那时候还没有机动车,放映员都是驾驶毛驴拉板车,拉着放电影的设备到各村。当时他们属于最受欢迎的人,每到村里,热心的村民都会帮忙搬东西,立幕布的铁杆,抬放胶片的铁盒子。然后,人们就抓紧时间回家吃晚饭,生怕吃饭晚了,看不全电影而遗憾好久。
那时候不像现在,想看什么手机上随便找。那时候错过看电影,就是错过了。所以每次我都是狼吞虎咽的吃完晚饭,就跑着赶紧去大街上。选择在大街上放电影,那里比较空旷并且居中。
当时村里还没有通电,都是靠蜡烛煤油灯照明的,放电影需要用交流电,所以每次都会用汽油发电机。因为设备老化,经常出故障,拉绳启动,有时候拉了好久都不响。不过我们小孩子都喜欢闻发电机排出来的气味,很香很香。后来才知道,排出的废气是有毒的。那时候发电机的噪音很大,离老远都能听到。如果在吃晚饭的时候听到发电机响了,我们会很着急,索性就不吃了,生怕错过。
如果是夏天,好多人会在幕布下面铺上用麦秆做的草帘子,防止看到半截孩子睡了,影响自己看电影。那时候放的基本是抗日题材,打仗的最受欢迎,还是黑白的,有《地道战》《地雷战》等。我们村一个很幽默的老太太,只要是战争题材影片,她就会说,不用看了,我就知道最后我们肯定又打赢了,引得人们哈哈大笑。后来才有彩色的影片,比如《红牡丹》《白莲花》等,还有好多戏曲,如《小姑贤》《李二嫂改嫁》《卷席筒》《墙头记》等。大乖和二乖是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后是武打剧,有《自古英雄出少年》《少林寺》《木棉袈裟》等,掀起了一股习武热潮。还有《孔雀公主》,感觉里面唐国强表演的精彩,长得简直太帅气! 有时候如果两个邻村同时放电影,就会轮流播放。一般一部电影都是四个胶片,等放了两个胶片以后就找人赶紧送到另一个村里,等都放完了再送剩下的两个,对方也是这样操作。好处是一晚上可以放映两遍,缺点是放映完天太晚了。有一次放映《白蛇传》,放完的时候天都亮了。
放电影的时候,人们都会聚精会神的看,村里的村长也会在电影放到一半的时候讲话。讲讲形势政策,哇啦哇啦一大通,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借此机会去上厕所。就好像春晚加广告一样,我们小孩子都不关心讲啥,只求赶紧讲完看电影,所以当时很讨厌村长讲话。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放映员会说“今天放映到此结束,明天晚上去某某村放映”。然后好多年轻人会在第二天晚上,跟着电影员去看第二遍,不厌其烦。
当时物质匮乏,去邻村都是走着去的,来来回回,黑灯瞎火的,还弄一身汗。尽管这样,好多人还都是乐此不疲。我们离城里比较远,因为城里有电影院,不管刮风下雨都不会影响看电影,而不像农村,一年四季都在外头看,冬天冷夏天热还有蚊子。夏天还好说,冬天看电影每次脚掌都会冻的麻木,走到家都缓不过来。
我记得我16岁的时候,和同学偷偷去县城看了场电影,都有一样的座位,还不冷不热的,简直不要太享受了。再后来,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获得知识的机会就更多了,电影也就感觉没那么好看和重要了,再后来影碟机也被普及,自己喜欢的电影几块钱就可以买个光盘,可以反复看个够。
接着改革开放,人们不再以种地为主,而是选择进城打工,做生意。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以至于后来再放电影几乎没人去看了,最少的时候三五个人了。尽管后来放映机也换成了数码的,音质和画质都有了显著提高,却很少有拿着板凳,扛着椅子去看电影的场景了。
如今的电视尺寸越来越大,并且还可以点播各种电影,人们却很难得看一场电影。就好像小时候朝思暮想的一个玩具,就是买不起,等大了有钱了可以什么都买了,却啥也不想要了。现在除了大城市还有人去影院看大片,农村的露天电影逐渐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