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半生
作者:刘世文
旬阳南区,小神河的刘家庄,
炊烟袅袅,揉碎我儿时的梦与渴望。
贫寒如枷锁,禁锢生活的模样,
人口众多,负担似磐压弯希望的脊梁。
破旧屋檐下,理想的种子倔强生长,
在贫瘠里扎根,于困苦中守望微光。
高中落幕,踏上民办教师的航道,
微薄薪资难敌生活的惊涛骇浪,
但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眸,滚烫明亮,
化作我坚守的力量,不惧风雨阻挡。
昏暗教室中,粉笔书写希望的诗行,
简陋办公桌前,为学生的未来把心照亮。
与孩子们在知识海洋并肩闯荡,
他们的成长,是我最珍视的勋章。
1983年,命运的曙光乍亮,
招考乡镇合同干部,新程开场。
兰滩的风,梳理我忙碌的模样;
平定的雨,润泽我求知的渴望;
吕河的云,见证我拼搏的时光;
菜湾的月,陪伴我熬过的漫长晚上。
每一寸土地,都烙印奋斗的形状,
每一次挑战,都锤炼我内心的刚强。
自学考试的征途,逆水行舟迎难而上,
中专、大专、本科,是汗水凝聚的勋章。
夜晚,家人酣睡,我在台灯下逐梦翱翔;
清晨,第一缕光中,我把知识的精华汲取收藏。
每一页书,都承载着理想的重量,
每一次考试,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丈量。
那些熬过的夜,挥洒的汗,
铸就如今,更坚毅的模样。
1996年,身份转换,在县直机关发光。
乡镇的泥,沾满奋斗的鞋底;
信访的纷扰,磨砺我的耐心与担当;
组织部的繁忙,教会我统筹与规划;
工业办的蓝图,点燃我创新的思想。
文字成为武器,为发展的航船护航,
岁月长河,镌刻下奋斗的诗章。
检察院的二十余载,是正义的守望,
笔耕不辍,为公平与真相奔忙。
每份文件,都系着正义的重量,
每次调研,都探寻真相的方向。
面对复杂案件,我从不畏惧彷徨,
在法律的天平上,寻找公正的光芒。
多次表彰,是对努力的嘉奖,
更是前行路上,温暖的希望之光。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我奔赴战场,
八年第一书记,责任扛在肩上,荣耀心中珍藏。
走进贫困村庄,握住百姓粗糙的手掌,
倾听他们的苦难,为他们把未来照亮。
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看希望破土疯长,
助力孩子踏入校园,让梦想扬帆起航。
安康市两次表彰,是荣耀的勋章,
更是对百姓承诺的有力回响。
此刻,距离退休仅有几个月的时光,
回首过往,满是奋斗的辉煌。
但我脚步未停,仍在岗位上奔忙,
为这段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点,绽放最后的光芒。
未来,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的方向,
公益之途,我要继续发热发光。
为社会奉献力量,让爱心四处流淌,
为子女遮风挡雨,爱意永远滚烫。
人生下半场,续写精彩的诗行,
绝不虚度时光,让生命绽放新的光芒 。
叔父暖我岁月绵延
旬阳 刘世文
在小神河悠悠的臂弯里,刘家庄静静安卧,仿若一位历经岁月的长者,默默收藏着无数暖人心扉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那个打小被唤作军娃的人,大名刘清军。这名字在周边实在太过寻常,刘家庄内就有两个刘清军,年龄相差一轮有余;邻村肖家店和马沟,也各有一大一小的刘清均。重名带来的诸多不便,使得初中毕业回到生产队后的他,改名为刘清峰,就此,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在他脚下缓缓铺展。
叔父属虎,长我三岁,家就在我家左侧的老院,与“那屋”仅一墙之隔。从儿时起,我们便如影随形,恰似并蒂而生的花朵,在时光温柔的轻抚下一同成长。那些破晓时分,曙光还未完全晕染开天际,我们就已相伴出门,或是背着略显破旧的书包,满怀憧憬地奔赴知识的殿堂,或是向着山林迈进,去砍柴、寻猪草。那时的世界,纯粹得如同刚被清水洗过的蓝天,快乐就像清晨草尖的露珠,伸手可触,盈盈欲滴。
从本大队庙梁学校的一年级到三年级,那段求学时光,满是童真的印记。学校由破旧的寺庙改造而成,教室的墙壁布满岁月的斑驳,桌椅也破旧得吱呀作响,可这些丝毫无法阻挡我们对知识的炽热渴望。我们跟着老师一笔一画地学拼音、绞尽脑汁地算算术,稚嫩的读书声在古老的梁柱间悠悠回荡,编织成了童年里最动听的乐章。我们一同参加各类忆苦思甜大会、批林批孔大会,在大字报上郑重写下自己的想法;还一起到田间地头,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放学后,广袤的田野便成了我们的欢乐天地,我们在其间肆意奔跑、尽情嬉戏,欢快的笑声惊飞了草丛里的蚂蚱,也在岁月的长河里激起一圈圈难忘的涟漪。
四五年级时,我们前往邻村肖家店学校求学。路途遥远且山路崎岖,蜿蜒曲折的小道仿佛没有尽头。但一路上,我们的欢声笑语从未间断,那些分享的秘密、谈论的趣事,还有山间轻柔拂过的微风、路边肆意绽放的野花,都成了我们友谊最珍贵的见证。后来,我们一同升入平安九年制学校,虽说被分在了不同班级,可课间的走廊,成了我们最期待相聚的温暖角落。每一次短暂的碰面,都像是一场意义非凡的重逢,那些课间的片刻交谈,都被岁月珍存。
在上初中后,叔父在学业上的光芒愈发耀眼。他担任数学课代表,成绩一直稳居前列,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学习榜样。平日里,他总是埋首于各类书籍与习题之中,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手中的知识。
假期里,叔父也从不松懈,全身心投入复习。每当我在数学学习上遇到难题,满心焦虑地向他求助时,他总会立刻放下手中的事,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他讲题时,那些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在他口中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他总能巧妙地运用各种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比如在讲解行程问题时,他会把题目中的人物比作我们熟悉的邻居,把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用邻居们日常出行的场景来阐述,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逻辑关系,原本紧锁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思路也豁然开朗。
在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中,叔父更是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天赋和超强的思维能力。面对那些复杂交错的图形和线条,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总能精准地找到突破点,巧妙地运用各种定理和公式,抽丝剥茧般地解开难题。他的逻辑思维严谨缜密,每一步推导都有理有据;形象思维又极为活跃,能将抽象的几何图形与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让我在理解的过程中轻松不少。每次看他解题,我都不禁心生敬佩,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那时的我,常常暗自思忖,倘若叔父能继续踏上高中的求学之路,凭借他的聪慧和勤勉,学业上必定会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远超于我。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学习的全情投入,如同一束明亮的光,始终照亮并激励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奋进。即便后来我们各自走向不同的人生轨迹,但那段他为我悉心讲解数学题的时光,永远是我成长岁月中最温暖、最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初中毕业后,我前往神河上高中,叔父则回到老庄,投身于农事劳作。然而,距离并未隔断他对我的关怀,这份关怀如涓涓细流,始终萦绕在我的生活里。
本村庙梁小学的冬日,寒风凛冽刺骨,仿佛要将世间的温暖全部抽离。可军娃大爹总会在课间,找来旧瓷盆,熟练地生起火。他有条不紊地码好柴草,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重要的事。当火苗欢快地跳跃起来,他便会笑着向我招手,那笑容里满是慈爱与温暖,瞬间驱散了周身的严寒,更照亮了我童年那段寒冷的时光,深深温暖了我的心灵。
在肖家店学校求学时,中午回家极为困难,来回3公里的陡坡,山路陡峭难行,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力气,一趟下来,人便疲惫不堪。军娃大爹得知后,毫不犹豫地主动给我带饭。无论烈日炎炎,晒得大地滚烫,还是寒风呼啸,吹得人瑟瑟发抖,他每天中午都会准时出现在我面前。汗水早已湿透他的衣衫,可他的眼中只有我,满心满眼都专注于将那还冒着热气的饭菜递到我手中,只为让我能安心复习功课。那一份份热饭,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他沉甸甸的关怀与牵挂,每一口都饱含着无尽的爱意。
初中两年半,我在平安学校住宿,每周回家一次。军娃大爹几乎每天都会给我送干粮。初二那年,我白天在姨婆家吃饭,婆心疼我夜里会饿,他便不辞辛劳,每周去我家拿干粮再送到学校给我。婆常念叨,那五年半的时间里,军娃大爹送的干粮足足有十几箩筐。这些干粮,每一口都融入了他的关怀,化作我成长的养分,成为我记忆深处最温暖、最难忘的味道。每当回忆起,那股暖流便会涌上心头,驱散所有的疲惫与寒冷。
1979年6月,17岁的军娃大爹初中毕业,毅然投身生产队的集体劳动。1981年联产到组,1983年土地大包干,21岁的他,凭借着踏实的作风和公正的品性,挑起了村民小组组长的重担。
村民小组60多户人家,大多是刘姓本家,仅有几户外姓,也都是刘家的门婿或至亲。叔父性格耿直,心地善良,为人公正无私,处理问题时一视同仁,从不偏袒。有一次,两户人家因宅基地边界问题起了争执,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气氛剑拔弩张。军娃大爹得知后,立刻放下手中的农活赶来。他先是耐心地安抚双方的情绪,待大家稍显平静,又找来老长辈,仔细查阅分地记录,而后在烈日的炙烤下,一次次地反复测量。汗水不断地涌出,模糊了他的视线,可他依旧全神贯注于手头的工作,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他成功确定了边界,化解了这场矛盾,让村院重归和谐。那一刻,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用公正与智慧,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还有一回,石板房的四爷生病住院,子女却在外地赶不回来。军娃大爹得知后,不仅毫不犹豫地垫付了医药费,还在忙完一天的农活后,匆匆赶到上河卫生院照顾四爷。他为四爷端茶送水,陪老人聊天解闷,耐心又细心。在那些日子里,他不辞辛劳,直到四爷的子女归来。他的善良与担当,温暖了整个村子,成了村民们口中传颂的佳话。他的善举,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田,让整个村子都充满了温情。
军娃大爹的家庭负担极重,父母身体不好,常年被病痛折磨。他每天天还未亮就起床,为父母煎药,而后再下地干活。农忙时,在田间辛苦劳作一天后,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还要帮忙做饭、熬药,陪父母聊天。尽管满脸疲惫,可他的脸上始终带着孝顺与感恩的微笑,仿佛所有的疲惫都能在父母欣慰的笑容中悄然消散。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孝道,什么是责任,在艰难的生活中,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他的弟弟国军大大比他小四岁,患有精神分裂,一直单身。叔父对弟弟关怀备至,无论农活有多忙,他都会将弟弟带在身边。农闲时,他会带着弟弟去小卖部买零食,看着弟弟开心的模样,他的眼中便满是满足;农忙时,他会提前准备好饭菜,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弟弟的情况。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无尽的疼爱,在他的呵护下,弟弟即便身患疾病,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关爱。
这十多年来,军娃大爹带着大娘和国军大大,一直住在西安,和堂弟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起。堂弟承包了小工程,他们一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虽然干活辛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充满了生活的温馨。如今的他,儿孙满堂,三个孙儿两个外孙,都乖巧懂事,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听说他前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好在身体恢复得还不错。他依旧热情好客,对人情世故极为在意,老家若是有了红白喜事,他必定到场。在这样的场合里,我们常常碰面,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那些一起走过的岁月,那些温暖的瞬间,都成了我们之间最珍贵的回忆,让我们的情谊愈发深厚。他是我一生都无法忘怀的人,是我生命中当之无愧的贵人。
如今,我在外工作多年,每次回老家,心底最期盼的,便是能和他一起坐坐。我们坐在院子里,静静地看着晚霞一点点染红天空,那些温暖的过往,如同电影般在我们的交谈中徐徐展开。他给我带干粮的那五年半,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像璀璨星辰,在记忆的长河里永恒闪耀。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在岁月的风雨中深深扎根,用自己的枝干,为家人、邻里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他用善良、担当与坚韧,书写着平凡又伟大的人生篇章,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榜样,激励着我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心怀温暖,勇敢无畏地前行。
作者简介:刘世文,旬阳市检察院干部,喜欢用文字记录心情,享受文字带来的静谧和安宁。(电话:15389519898)
逐光半生
作者:刘世文
旬阳南区,小神河的刘家庄,
炊烟袅袅,揉碎我儿时的梦与渴望。
贫寒如枷锁,禁锢生活的模样,
人口众多,负担似磐压弯希望的脊梁。
破旧屋檐下,理想的种子倔强生长,
在贫瘠里扎根,于困苦中守望微光。
高中落幕,踏上民办教师的航道,
微薄薪资难敌生活的惊涛骇浪,
但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眸,滚烫明亮,
化作我坚守的力量,不惧风雨阻挡。
昏暗教室中,粉笔书写希望的诗行,
简陋办公桌前,为学生的未来把心照亮。
与孩子们在知识海洋并肩闯荡,
他们的成长,是我最珍视的勋章。
1983年,命运的曙光乍亮,
招考乡镇合同干部,新程开场。
兰滩的风,梳理我忙碌的模样;
平定的雨,润泽我求知的渴望;
吕河的云,见证我拼搏的时光;
菜湾的月,陪伴我熬过的漫长晚上。
每一寸土地,都烙印奋斗的形状,
每一次挑战,都锤炼我内心的刚强。
自学考试的征途,逆水行舟迎难而上,
中专、大专、本科,是汗水凝聚的勋章。
夜晚,家人酣睡,我在台灯下逐梦翱翔;
清晨,第一缕光中,我把知识的精华汲取收藏。
每一页书,都承载着理想的重量,
每一次考试,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丈量。
那些熬过的夜,挥洒的汗,
铸就如今,更坚毅的模样。
1996年,身份转换,在县直机关发光。
乡镇的泥,沾满奋斗的鞋底;
信访的纷扰,磨砺我的耐心与担当;
组织部的繁忙,教会我统筹与规划;
工业办的蓝图,点燃我创新的思想。
文字成为武器,为发展的航船护航,
岁月长河,镌刻下奋斗的诗章。
检察院的二十余载,是正义的守望,
笔耕不辍,为公平与真相奔忙。
每份文件,都系着正义的重量,
每次调研,都探寻真相的方向。
面对复杂案件,我从不畏惧彷徨,
在法律的天平上,寻找公正的光芒。
多次表彰,是对努力的嘉奖,
更是前行路上,温暖的希望之光。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我奔赴战场,
八年第一书记,责任扛在肩上,荣耀心中珍藏。
走进贫困村庄,握住百姓粗糙的手掌,
倾听他们的苦难,为他们把未来照亮。
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看希望破土疯长,
助力孩子踏入校园,让梦想扬帆起航。
安康市两次表彰,是荣耀的勋章,
更是对百姓承诺的有力回响。
此刻,距离退休仅有几个月的时光,
回首过往,满是奋斗的辉煌。
但我脚步未停,仍在岗位上奔忙,
为这段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点,绽放最后的光芒。
未来,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的方向,
公益之途,我要继续发热发光。
为社会奉献力量,让爱心四处流淌,
为子女遮风挡雨,爱意永远滚烫。
人生下半场,续写精彩的诗行,
绝不虚度时光,让生命绽放新的光芒 。
作者简介:
逐光半生旬阳市检察院干部,喜欢用文字记录心情,享受文字带来的静谧和安宁。(电话:15389519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