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来龙山人(杨世华)
泸州有“天官”,地名藏玄机
一一弥陀“天官里”地名访查纪要

淦沟 天官里(局部)

淦沟曾士彦衣冠塚
泸州市江阳区黄舣、弥陀交界处,有个地名“天官里”,原泸县弥陀区所辖地盘内的成年人,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笔者从小到大、及至垂暮之年听熟了这个地名,“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乡里地名,焉能不知乎?
从弥陀码头出发,沿泸合古道向黄舣方向行约不到两公里,便到一处叫“鲤鱼孔”的地方。由此转而向北,即往中兴场方向行约一华里,便到了闻名十里八乡的天官里。
“天官里”的位置在黄舣镇原永兴村6社(现行政地名改名为观音寺村9社)当地村民把一大片石基地坝叫天官嶺、偏官里、偏关岭、天官里。
这一大片石基地坝面积约有四、五千平方米。呈北高南低、东西基本平衡,唯其中部地表有一片泥地。
弥陀往返中兴场的东大路,也就是两场镇间的必经之道由此经过,从低处往上凿有十八级步道,故此处旧时曾称“十八梯”。至今,人工凿成的十八级梯步仍历历可数。
笔者在天官里十八梯采访。(蓝集明摄)
“天官里”得名的民间传说
天官里,当地人口音多说成“天官岭”、“偏官里”、“偏关岭”、“偏官岭”。
现年85岁的原黄舣永兴6社村民赵X德,现年79岁的弥陀街村居民何X清告诉笔者,“天官里”是曾家的墓园。据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信息是,曾家出了大人物,有人在朝廷当“大官”,身分很显赫,人们尊称其为“天官”。因此,当朝及曾家选了这块石坝修了墓园,取名“天官里”,以作纪念,也表明这一带为曾氏故里。
二位老先生还谈到,他们曾亲眼目睹过这个墓园的原貌:十八梯顶端稍右位置,是一块神道碑,上书“天官里”三个大字,碑面向东南方。经询问并实地勘查,神道碑基座坑痕迹仍清晰,只是坑口已被人用水泥封填,坑口沿旁边现有房舍一栋,房主姓张名光荣,乃永兴6社村民。

色框内即“天官里”神道碑
基座位置
神道碑之后约30余公尺处,是曾氏坟茔,其中心点开造于石坝中部。老先生描述,时年,墓两边稍前位置立有神道望柱,高约数米。望柱顶端有柱帽,柱身有雕刻,尽显气派与庄重。望柱顶部有帽者,係官府准允,合规合法而建的标志,当然更显示墓主的地位和身份。

墓园遗址(局部)
何先生特别提到,1962年前后,他十五、六岁时,随其外婆下乡收购头发,用于纺发绳交伞业社制伞用,每一百根可有5角钱。经天官里时,他专门到曾氏墓园去端祥了半天,是其外婆再三催促才离开的。他说,那次参观很仔细,很认真,印象极深。
赵X德等老人告诉笔者,天官里墓园最初毁坏是文革初期,尔后,从抢抬园内石料开始,陆续把整个墓园摧毁,直至一无所剩。

空留石坝悲戚戚
“天官”者何?曾氏宗族考
笔者多次采访,察找,搜读有关文献,获悉“天官里”的得名的确与老泸州当地曾氏家族有关。
据曾氏家谱等史料,明代洪武年间,一个名为曾河西的年轻人,历经战乱,辗转数千里由江西经河南、湖北来到泸州玉蟾山北匡寺旁大塘安家落户。到明正统年间,曾河西的重孙曾海宽,因不满乡间杂役繁多,在其父思虎的支持下,举家迁居合江笔架山麓之溪河边定居,靠微薄学资养家糊口。明成化十七年(1480)三月三日,曾海宽与员氏的第三个儿子在之溪河畔出生了。父亲给儿子取名玙,字东石,以应之前有高人托梦他获得宝石之意。

曾氏宗谱
少岷自幼好学,每次考试均为高等。少岷七岁,父亲海寬见居室茅屋透光,随口吟出:“明透屋山光似玉”,少岷即对“影浮书案气如龙”。父亲惊奇万分。
少岷十四岁时,泸州知州何纶(碧峰)命在凤仪山麓(今合江城考棚一带)为其建宅供其专注读书研究学问。
少岷16岁入州学。后致力于《礼记》研究,博通坟典,学赡才优,善赋,工楷书。下笔千言,立就成嘉,名士之声远播。
少岷21一27岁,受四川布政副使、威茂兵宪王恩之邀,督学苏葵之聘,赴成都讲学,并游历名山大川。
明武宗正德二年丁卯(1507),少岷28岁,八月参加四川乡试,以治《礼记》中举,获全省第五名经魁。
明正德三年戊辰(1508),少岷29岁。三月在北京参加会试,治《礼记》获228名;四月参加殿试获二甲第七十名,赐进士出身,初观工部政,授户部山东清吏分司主事。
据乾隆《山东通志》卷二十五之一《职官志.职官一.明.户部分司》名录所载,曾玙进士及第后,首授户部山东分司主事。升户部员外郎中后分管江西司。正德十四年(1519)在江西建昌知府任上,值南昌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曾玙以书生提一旅,集义师参加王守仁平叛之战,夺南康府(星子县),斩敌数百,居功自伟。后来,因在任上刚直无私,得罪贪腐高官而受谗不录,遂于40岁时罢官回故里。直到嘉靖改元,才被封为中宪大夫。
曾玙像
(《少岷拾存稿校注》插图)
少岷为官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他辞官回泸后,与新都状元杨升庵、州人章后斋、熊过等人交好,结有“汐社”,影响巨大。
与明代第一才子杨升庵(名慎,字用修,号升庵,前后寓居泸州十余年)的友谊,犹值得大书一笔。现存杨升庵文集记载,杨与曾的唱和之作,就有20多首。实际上,他们两人在年轻时就已闻名西蜀大地,“少时与杨用修齐名,晚岁结尔汝(以“尔汝”相称,足见亲昵)”。杨的诗作中,有仕途不济,互相勉励之作,如《送曾东石》《怀少岷》等;有徜徉泸州山水之作,如《次姚凤冈名梧上蟾寺韵,约曾少岷名屿章后斋名懋同游》《玉蟾寺次少眠曾公韵》等;有憩息在少岷先生居处的唱和之作,如《夜宿玉池》《六月立秋日曾岷翁金井玉池两庄观莲》《少岷雨后棋会》等。嘉靖二十八年己酉(1549)是曾少岷70高寿之年,杨升庵写下了《寿岷野曾年丈并序》《岷山高寿曾少岷》,并在寿序中说:神仙寿诞,清朗嘉辰。恭维我岷野达尊仙翁年丈,青年擢第,迈江汉南丰之才;黑头见山,继浴沂舞雩之韵。凤毛联凤,书香即绍天香;龙首登龙,乙卯还符丁卯。这绝不是纯粹的贺寿之语,“二公忘味兰言,比音玉步”。杨升庵认为曾少岷继承了先贤曾子的优秀思想,道出了两位至交的心声。大有“继浴沂舞雩之韵”“宗圣门高笑语亲”之写照。
除杨升庵外,曾玙在泸州时还与众多名士名宦来往密切,如铜梁的张佳胤、叙泸兵备薛甲、泸州名士章懋、朱之和、王忠、韩飞霞(名医)等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曾玙当年社交的真实写照。
比如前面已提到的张佳胤先生,他是铜梁县(今重庆铜梁区)人,明代大臣、文学家,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为明代文坛“嘉靖后五子”“后七子”之一。著有《崌崃山集》。张佳胤年轻时,到泸州拜请杨升庵为其父写墓志铭时,与少岷先生有深交。当少岷离世二十八年后,张佳胤应少岷幼子士彦之请,以兵部尚书之尊,为士彦之父少岷撰写墓志铭。
少岷回泸后,与众多名士把酒赋诗,怡情山水,蜀滇省府县多处有他的题记,是颇受杨升庵及省府县仕宦尊重的蜀中名士。他著有《少岷拾存稿》《计部大事记》等,惜多散佚。所幸的是,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少岷病革将易箦时,嘱咐儿子们“平生无他,恨苐著述多未脱稿,绍明予志是在尔曹。”言讫而瞑。
少岷先生幼子士彦,谨记其父生前所嘱,将《少岷先生拾存稿》等,在浙江重刻付梓而留世。
后来,泸州在天启元年(1621)遭遇古蔺奢崇明父子之乱,特别是明末张献忠二进泸州,使曾家两处庄园被毁,家人四处失散,书籍尽失,其家世也不可考。惟留落海外的《少岷拾存稿》,近年才被国家岀面影印回国,得以留存。泸县福集玉蟾山有少岷先生的手书“金鳌峯”三字揩书存世。
曾氏族内一门三进士、两举人,多高官。“曾氏子弟优者为龙,劣者亦不失为虎矣。”(明.张佳胤《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少岷曾公墓志铭》)
曾少岷生有六子:士弘、士科、士登、士宗、士林、士彦。六子中,两进士及第,两举人:
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曾玙幼子士彦以三甲四十九名进士及第。
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曾玙三子士登进士及弟。
明嘉靖三十年壬子(1552),曾玙长子士弘举人,历开封府洧川县教谕升知县,云南广西府师宗州知州。
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曾玙次子士科举人,南京国子监学正。
六子而高第者四、未量者二,天若有意,以报公志。
曾玙父子七人,高第者五,就在当今已足可称学霸一族也。
曾玙幼子曾士彦
曾士彦,字从之,号少沂,系曾少岷第六子。士彦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壬寅正月十一日子时,生母宋氏。
士彦自幼聪颖过人,且勤奋好学。
隆庆四年庚午(1570),士彦参加四川乡试,中举第八名。他治《易经》第四问的《云行雨施天下平也》等两篇文章,作为乡试录文载入《四川乡试录》。(据《曾氏族谱》)
明万历二年甲戌(1574),士彦登孙继皋榜以三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及第。历官福建鸥宁县令,因办事独特被誉为“神君”。万历甲申(1584)调吏部考功文选司,万历庚寅(1590)参加浙江行中书,擢升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再升河南布政司右布政使,一年三迁,可谓政绩卓然,出类拔萃。
明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曾士彦请兵部尚书张佳胤为父曾少岷撰《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少岷曾公墓志铭》。
万历十四年庚丙戌(1586),士彦又请时任四川督学郭子章为其父曾少岷祠堂碑题记。
尔后,完成父亲遗愿刻书传世。
此后,土彦因厌倦官场险恶,不愿同流合污,遂于万历壬辰(1592)辞官归里,避迹嚣尘,栖迟(滞留)老家。潜心修道访玄,号“凝始真人”,行善施舍不辍,直至万历二十九年辛丑(1601)寿终。
曾士彦在世时,多有文墨留世(泸州北、东等处寺庙皆有其题字)。惜寺庙被毁,其墨宝真迹已难觅也。
《 曾氏宗谱》引福建《鸥宁县志》称:“万历中有县令曰:曾士彦,泸州进士也。年少才高,剖决出人意表。其遗惠久远者,历行条鞭之法,尸祝非独鸥民也。擢吏部官至湖广布政使司。……”,并载士彦在鸥宁所作《云陈山》诗一首:“郡城南去即沧州,宝地金沙映碧柳。五月蝉声初入寺,一天雨声易为秋。品蒙故宅埋幽草,陆羽当年到此丘。更有上方重阁处,维摩一室自悠悠。”
淦沟(原弥陀姚村十二社)曾士彦衣冠塚在山头密林深处。
结语
(一)天官里,乃天官故里,更确切地说,是曾玙及其子曾士登、曾士彦等的故里。
(二)曾士彦的墓地有两说:一、淦沟,二、曾家沟。
《曾氏宗谱》载:“现存于弥陀镇姚村十二社(原弥陀镇群利村淦沟,又称祠堂沟)的少岷幼子士彦祖衣冠墓,俗称‘天官坟’或‘曾天官墓’。明万历年间,该墓气势恢宏,有四川巡抚李化龙题‘神道碑’,镌刻有‘天官里’三字。衣冠墓係因士彦挂官归里学道,云游四方,传其名为‘凝始真人’,不知其终而修葺。”
《泸县志》卷八“古迹志”:“明吏部文选司郎中河南布政使曾士彦墓在县东南五十里曾家沟一带”。
曾家沟,疑为江阳区分水石龙与弥陀潜力交界处。距天官里,直线距离大约三、四公里,绕道而行,二者距离也不过五、六公里。
笔者实地勘访后,认为:
曾氏族人之所以选址淦沟作兆茔、即“天官里墓园”,可能主要是从堪舆学角度考虑的。“天官里”墓园正好在弥陀、中兴两场镇往来的东大路旁,北高南低的大石坝,环境干燥。此处正好面对士彦故居曾家沟。
当地人把两地(淦沟和十八梯天官里)都称作天官坟、天官墓。《曾氏宗谱》明确记载:淦沟(弥陀姚村12社)是曾士彦衣冠冢。天官里墓园,则可能是纪念性场所。(待深入考证)
(三)天官里到底有何含义?
笔者以为有多层表意: “天官里”,高官、朝廷命官的居住故里;高官的墓园所在地;有纪念意义的小地名。
(四)地名的正确读音就是天官里。有人叫天官岭、偏官里、偏官岭、偏关岭的,都是不了解史实的读音上的误听、误解、误传,应予纠正。
里者,故里,故乡,家乡也。天官里,故名思义,即天官故里,确切地说,就是曾天官士彦的家乡。
为什么?笔者试作如下释义:
1、天官乃官名。周代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与、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之一,为百官之长。比如,武则天时期,将吏部改称天官,负责官员考核、选拔和任免。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曾士彦进士及弟后,“擢吏部官至湖广布政使司”,恭称其为天官,确也,当也。
2、泛指百官,亦作官职的通称。“天子建天官,……”(《礼记.曲礼下》)“举有德性道术通明之士充备天官。”(《汉书.李录传》)“天官景从,寝威盛容。”(《文选.班固<东都赋>》)以上的天官,皆是百官之称。
3、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人们常说“天官赐福”,即是指正月十五元宵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曾士彦辞官归里后,便潜心修道、访玄,直至寿终。人们把他尊奉为“天官”,以表崇敬、恭维之意,顺乎民心,尽如人意。
“石龙紫紫,瑞鹿苍苍。”(明.郭子章《中宪大夫江西建昌知府曾少岷先生祠堂碑并序》)石龙,地名,即石龙山,在今江阳区分水镇火矩村。瑞鹿,地名,即瑞鹿山,在今江阳区泰安镇辖区内。据曾士彦直系后裔乾隆间撰泸东《曾氏宗谱》载,曾士彦万历中辞官归里后,不久把家由泸东凤仪乡五里坎(今泸县)迁往泸东“神臂之右(今合江焦滩老泸州城长江对岸,今江阳区弥陀与分水之间名为曾家沟一带)而家焉。”由此可知,曾士彦一家曾在曾家沟(疑为原弥陀镇潜力村与分水石龙交界处)一带居住过。曾家故里,在曾家沟一带,自然也包括“天官里”。
由于年代久远,人事模糊,在没有考古实物,没有更多确切文献支撑的情况下,有些历史人事必然成疑。对“天官里”的真实历史,在时隔4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将其中一部分挖掘、整理并与大众分享,以期唤起公众共同关注而进一步发掘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资源。
本文参考文献:
1.《泸州全书》(赵晓东主编):《少岷拾存稿校注》(曾广溯)
2.《曾氏宗谱》(泸州曾子文化研究会编修)
3.《泸县志》(民国版)
○本文配图除署名者外均系作者拍摄
< 蓝集明 乙巳春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