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信息论美学

作者 张绍先
蓝集明先生,我谢谢你对我的深知和推崇,真有不敢当之感,只是相遇恨晚。
我最希望的是想把我可谓开宗立派的美学理论体系交给你,让你来续我完成。因我我见你写的自己已接触过部分外国美学史,中国的四大美学流派的两派,高尔泰与李泽厚,若加上蔡仪和朱光潛,四派就齐了。我是把这些中外前人的立论,辩论,结论全部甩开了,重新建立的“信息论美学”。
这里我简述一下外国美学史,问题是柏拉图提出的,“美是什么”?一辩论就落在美的原因上。柏拉图创造了一个美是“理式”的概念,这理式的外文原文原义我不懂,大概与后来的“完形”,“格式塔”差不多,那这理式在那里呢?在神那里。世间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创造时神用了几分理式,这造成的人或物就有几分美。
而柏拉图学生亚里士多德背弃了他,他说树上实在的梨子才是第一性的“实在”,而说的梨子名,和画的梨子,只是实在梨子的影子,人是第二性的意识创造的影子。而坚持柏拉图的人反对说第一性是神那里的理式,实在梨子是第二性,是理式的影子,而人取的梨子名和画梨子只是第三性,影子的影子。
后来的人就把柏拉图称为“唯心主义美学”,亚里士多德称为“唯物主义美学”,这一对立争鸣就干了逾千年,其中包括“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等等冠名的美学,一直到中国四大流派出现,高尔泰是“主观主义”派(又叫唯心主义),蔡仪是“客观主义”派(又名唯物主义),而朱光潜则想调和一下,客观美存在是第一条件,主观审美是第二条件,两者结合才有美出现。而李泽厚却把审美唯不唯心甩开,用社会历史历程把审美从个体上升到群体,是所谓社会审美观来躲开唯心与唯物之争。其实这些概念的反复游戏,在德国康德那里,早就用“四个二律背反”终结了相互对立的论争,而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创新了哲学与美学的崭新前景。
哎,今天就谈到这里。明天介绍我的美学理论新体系。
现在我告诉你我的“美学”理论体系前,还得先说说“系统论″的系统,和“信息论"的信息。
你应当有最基本的哲学知识,古老的哲学命题中,有一与多的对立,有与无的对立,虚与实的对立,中国哲学有道与器的对立,等等。后来又衍生出更多的对立,形成哲学范畴。如一与多,因为世间万物,最基本的单位都是一,这一是一元开天辟地,有了一,才渐渐地生出二……与多来,构成一个繁多而博大的世界与宇宙,故最基本的一守住了最基本的底限和本性(本质),不管我们看不看得见,理不理解?它都存在,若这一是可分可变的,它就再不是此物,而成了另外的东西。故这个一就是基本概念,一切事物起原(元)的基本座标。而“多”的命题也是一个与“一“是一样的概念,世间没有绝对的一,任何一都是可分的,不管是概念,一是十个0.1,百个0.01……构成,而任何物也同此理,都可以碎,碎成多……故这个命题之争永远存在,直到康德的“二律背反”包容了二者,融合了二者,辩证法用“对立统一”成就和完成了人们崭新的哲学观,而因此出现了哲学中有与无,虚与实,形式与内容,分与合……等等范畴概念。而所有这些已有或尚未出现的范畴概念,都可以用来解析同一个“物”或“事”,这个哲学由概念深入“理性”的理解你是否己有和懂得了?
这是能懂得我这美学体系理论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思想方法,
因现在思想科学已进步到了以“系统论一信息论一控制论”的新时代,人们己经把世间实在的无论是一与多矛盾着,可分与不可分(或合)的物看成是一个个的系统,把无与有(来历不明,去向不清),虚与实演变着的是时间流中以情节出现的“事”,同样看成是一个个系统。整个物质的世界(我称为自然因果系列)和只有人才能认识,划出事物的虚无却又“存在”的“事物”的世界(我称之为自由因果系列),都全是层次不同,大小不同,时间长短不同的“系统”,这是人类最崭新的世界观,你建立了吗?理解了吗?说白了吧,地球,无非是一个系统,往上看去,太阳系是一个系统,再向上银河系也不外是个更大的系统。从地球往下看,陸地,海洋各是一个系统,陆地上,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又是各一个系统,再往下看一个家或一个人又各是一个系统,而人的各种器官直到一个细胞,都是层次不同的系统,……你理解了这种系统论的世界观吗?
人们是怎样规定系统的,任何系统按一的规定都是封闭的,稳定的,不变的,如人在生存期间是完整的,缺不得什么,也少不得什么?但按多的规定,人都是对内是多的组合构成体,是封闭的,但对外又是开放的,有新陈代谢,是变化的,是从有到无演变着的,活着时,人体细胞的聚合(组成),奇妙地1+1不等于2,学名叫“大于它们(任何物)的线性加和而等于3”,这“3”是虚的也是实的一生命(新的系统质)。人到死时,全身的物质一样不少,一点不少,只少了一个系统质一生命(那既虚又实的啊)。如水,在0c度一100c度之间是液体,会由水一个分子到多分子聚合成了雨,可见可用的水,再聚合成溪一河一湖一海一洋,但超过100c度汽化,上天成云,这期间水无论冰一水一汽(物质三态),水的系统质不变,但一旦在空间遇上太阳,温度超过2000c度,水又分解为氧与氢,水死了,它的系统质崩溃了,但物质不灭,能量不灭,一与多在变化,封闭与开放在变化,有与无在变化,系统在变化,层次在变化而已。你据此也可以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由这个类对事物的新的世界观,你会大声感叹,天哪,世界这么多层次,这么多系统,它们都是客观,自然地存在着,我们这小小的可怜的人,能去认识和了解这些系统和内容吗?人类进化到现在,我们不是己经认识并了解到了吗?凭什么?凭前人的研究与成果,发现了一种万物皆有的特性,打开了我们头上的眼睛,和心中的神识与感觉,建立了一种新学问一信息论。万物万事皆有存在就无可避免的“信息”,人们把自在的曾不可知的"信息″,通过研究它们被发现和认识的规律“信源一信道一信宿”,人们努力的结果,是了解了不同的信息有各自的信道,也有各自的信宿接收器。而且建立了各种功能和各种鉴别,鉴定的方法和规则,从定性到定量。你只要涉入其中之一,掌握了一种,就是专家。但我们不是自然科学家,而是社会科学家,懂得这些原理和彼此的关系就行。
到此,你了解了这些,虽然你对信息论只算有了一些了解,对信息论与系统论有了概念和印象,我在讲我的美学理论体系时,你才会有了进入的门槛,少了不上的疑问。
今天算是预备课之二吧,明天继续。
在讲到信息论美学体系之前,还要讲两点必须知道的基础知识。
一丶就是我的哲学两大规律,自然因果系列一一自然因果律(彼有一此有一新的彼有)一客观的实的物的世界,前一个存在是后一个存在的因,后一个存在是前一个存在的果这个因与果是变化的结果,必然表现为空间可感知的变化才能判断为前因后果,但物质只是变化,而物质不灭,能量不灭。
二、自由因果系列,是以人的认识能力(判断力一康德)从事物变化中得到的,从一种"因"的状态变化为"果"的状态一一自由因果律(无一有一无)一一以虚一实一虚在时间流中以多个"情节"综合而成的物与事为系统的存在。这种认识能力(判断力)为人类所独有。
并以此认识到无论对物或事作为一个"系统",首先是封闭的,稳定的,可判断的,内有结构,外有形态的;它实质就无非是一个"信息组块"。再就是这以信息组块为表现(我们可感知)的系统,因必处于时间与空间中,又是开放的,同外面有关系的,因外在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被条件所控制的……
以上是对立又统一地存在着,于是就产生了另一个学科一一人类独特的感知能力(认识力-判断力)的学科一一心理学的建立。
人在进化中以感官形成的各种感觉的能力,其实很多,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痛觉,统觉……以实在的直到虚无的"第六感"和预感,可能还有没发现的,或未明确的人等等。但这些所谓"觉"与"感",其实就是对信息的感知能力。而且人们把信息让我们感知的过程解析确定为信源一信道一信宿。又把人的感觉感知能力,用心理学规范为三大类:
一、智(慧)一认识能力一用多信息形成信息组块建构对客观物(实)与事(虚)的判断与记忆能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用《发展心理学》确立了这部分。
二丶情(兴趣)一一挑动情感的审美能力一一如幼儿在襁褓发育中用多信息形成组块产生对母亲或奶娘的亲切依赖感一一这方面我已写了《兴趣发生论》(未发表)。
三、意(志)一一行动和道德的能力一一信仰,道德,行动,辨识,规则,记忆,毅力,靭性,传承(家风)……
以上都是在认识信息论美学的知识相关的准备条件。
又暂停蕴酿一下,之所以这样复杂,正说明我研究探索的思维历程是多维的,复杂的,艰辛的,虽然我最后找到目的(所谓“标的”),建立了一个体系,我却未完成自已满意的论文阐述线条,逻辑顺序与层次,而我实在是精疲力竭,年岁又不饶人,故我寄希望于后来者,现在找到了你。
明天讲我的体系。

哎呀,你也真是思辩的天才,一个"观",一个"相″,就把我的哲学体系概括了,今天是直接揭示“体系”的谜底了。
信息论的"标的″是什么?只有一个"信息“,可感知的信息。过去一切美学的称呼基本都是“审美客体”,信息就是"美学特征″,有过的名称"形式美一一可感知的空间结构(形态)","内容美一一也是可感知和综合的在时间流中的多环节的变化体″,这都是信息论中"信源"自在"的信息,而"感知"则是信道,信道真是多多,但只有两种,一是"实"的,一是"虚"的,用眼(视觉)和肢体接触(触觉)获得的空间形态是实的,用眼以外(不包括文字)听到的信息(不包括录音)都是虚的,都无论实虚,还是虚实的,都被我们"观感"信道接收与接受,使我们成为"信宿",几千年人类文化(文明进化)的历史积累,我们无法真正甩开,更不能否定,只能接受与包罗,像康德一样用允许共存而"背反"一概收容之。
但我只对所有美的对象“信息”无论虚实,一概用二字概括一一"情趣″。
然后再解析这情趣二字,包罗了那些具体的内容?我简述为"三情"与"三趣"。
三情(虚):
情感一一兴趣,爱好,癖。
情理一一合逻辑的因果系列。
情节一一因果系列中的关节与亮点,
三趣(实):
形趣一一点燃你关注与兴趣的形式与形态(空间结构)。
意趣一一能吸引你进入到"知"的内容,可沟通你心理反应的时间结构。
技趣一一这不指自在的审美对象,基本上只指人为的艺术品(包括歌舞戏剧)物质文本的品格。
从上可看出,形趣即指过去的"形式美",但不用"美"这先入为主的判断词,避开了丑角,喻讽,影射……以"丑"为"美"它俩彼此纠葛不清,变美学特征为趣味法则,从黑格尔的美学逻辑中反叛出来。
而用意趣取代内容美,也同形趣一样避开美的判断,趣味法则更符合人心与人性,诉苦与揭示丑恶也被包罗了。而技趣更合理的解释了琴棋书画和表演。这也是我在1985年发表于《文艺研究》中《照片的艺术信息一一情趣》(解读一书中有载)的拓展与升级,从信息的确认上升为体系。
我的体系就这样,你肯定能理解,却没法认可我这样的表述,这是论文吗?真是乱弹琴,立论的开篇起点?论述?论证?反复自辩的过程,证实的例证,证伪的检验,定论,除了最后的定论,其他全没有,天哪,我真的累了,几十年的苦苦思索,我自认我把多么复杂的思索,也压缩到哲学的两系列,包容了主客观体系,什么审美客体与主体,什么第一性第二性?什么本源与影子?唯心与唯物?二律背反与对立统一?第一条件与人第二条件?空间与时间,实与虚,无与有?神学与人学?我没放弃任何历史成果啊!我只是站到巨人的肩上,摘下了一个星星而已,蓝先生,只要你理解了我这一点,我就知足了,希望你能设法完成我这期待了一生而未完成的愿望,让更多的人来认知,无关功利,如斯而已。
全文完。

我发给你的最后的是定论了。我就是没完成我美学论文的结构。
首先是世间万物万事皆是不同层次的“系统”。
任何系统被感(认)知,都靠其信息,这里又有一句对信息与系统规定,叫“信息同源”,指一个系统是多信息的综合体,你去认识它的信息时就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体系的起点,如你或我,是从人类学角度,首先是男女之分的男性,是年岁中的老头。从家庭的角度,是父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是妻子家的女婿;从地理看是中国人,中国人群中的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从党派来看,又是某党或非某党党员。这就是信息同源。这是自然因果系列中以某一人作为系统的可认知的不同角度。这个角度也是对人从自由因果系列中的一个点,去针对一个自然存在的个人系统的认知而言。
现在再从自由因果系列中的一个人去认知在自然因果系列中的一个人,就有若干的角度和起点去获取对象的信息,从心理学角度看,有智丶情丶意之分,从智的角度去认知这个人,从情的角度去审美这个人。从意的角度去审视他的品质,人格,道德……等等。
我只给了你从审美一一情一一角度去看任何对象的信息的实与虚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以前所说的美学特征,判断力可判断的结果,凡审美的主观方或对象方,都超不出我这三虚三实的体系。我正因为无法找到重构全文的方法,才交给你去思考,寻找重书此文,阐明这个体系新方法。
又如一个人的信息同源看,从审美角度看,你漂亮或是个美男子,或仅不丑而已,或就是矮冬瓜……
从意方面评价,你很有道德观,是位有理智能自律的好人,或就是位人人敬仰的英雄;或就是个纨绔子弟,好事不干,坏事做绝的坏蛋?是天使或恶魔?……
还有两句没明确,也应明确一下,
在自由因果系列的人这审美客体,去审视自然因果系列中的物(实)与事(虚)时,就构成一个“审美系统”,以信息传播方式构成的"信源一一信道一一信宿"构成的审美系统,而"美"就成为这个系统的"系统质"。
你以氢原子与氧原子化合而构成"水"分子一个"系统"时一样比喻着去想,由诸多物质构成一个人一样,水的品质和人的生命,就成了水非氢和氧,人生命非任何物质的系统质一样,美就是审美系统的"系统质"。
我们的交流,其实最大的题目,是给予你了一个最大,最正确,也最有涵盖力的世界观,即以系统论看事物,信息论看关系,控制论看变化的世界观。哲学的命题,范畴,关系,无不一概涵盖与包罗。绝对的就是两大系列与规律,相对的就是往内(微观)往外(宏观),往前(追溯)往后(展望),往实(如实的时空)往虚(如生命与万物的系统质)解析的信息与范畴。没有信息就没有知,没有范畴就没有识。
这都是这个世界观最简扼的阐述,你可以慢慢地思索,理解,最后达到一个境界“悟”,而获得像你把握了整个世界的满足和快乐,一种心理莫名其妙的升华。
这是我曾有过的莫明其妙的学(思)有所得的体验。希望你也能有此同感。

笔者自绘
更新于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