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宋老三》戏言反串
文/孔样智(河南范县)
旧版里的宋老三,夫妻二人决然戒酒戒烟。从儿时起,就一头扎进了生活的苦水,命运就像黄连一样,尝不出一丝甜味。
六岁的孩子,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可宋老三却已经开始掐草帽辫,那稚嫩的小手一刻也不得闲,在草秸间穿梭,编织着生活的微薄希望;十岁时,他又学会了编席,岁月的风霜过早地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在晋城破石的日子里,坚硬的石头磨破了他的双手;奔赴王屋山参与“三线”建设时,挥洒的青春与热血,都化作了难以言说的艰辛。
后来,家中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如婵娟般美丽的女儿,日子虽苦,却也有了新的盼头。
大干五八年,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经历了三年饥饿的折磨。吃过大食堂,定量供应的窝窝头根本填不饱肚子。在伙堂前排队,人们饥肠辘辘,还没走到家门口,手里的干粮就被抢着吃完了。饿到极致,白天看天空都是满天星斗,恍惚间连狗尾巴都能看成俩。
修堤的时候,风里来雨里去,泥水溅满全身;挖河时,靠着微薄的工分补贴粮食,日夜拼命劳作,却依旧难以填饱肚子。每天起得比鸡还早,天不亮就出门;吃得比猪还差,粗糙的食物难以下咽;干活比驴还累,沉重的劳作压弯了脊梁。
盖屋时,推着沉重的木轮车运土,汗水湿透了衣衫;打墙的砖都是自己烧制,每一块都凝聚着心血。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年,生活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转盘,忙碌得让人喘不过气。
大儿子娶了四川媳妇,可二儿媳却是用女儿换亲而来,这无奈的选择背后是生活的苦涩。粮食不够吃,只能去地里挖野菜,即便生活如此艰难,还得按时交公粮,一心想着为国家做贡献,那份质朴的情怀令人动容。
大儿子家先生了女儿,女儿长大后也育有两男。在计划生育的年代,为了躲避检查,常常东躲西藏,过着打游击般的日子。他们宁可自家房屋被掀,也不愿因为自己违反政策而损害国家利益,心中满是大义,即便穷困潦倒,意志也无比坚定。
文革期间,宋老三老两口多次被送进学习班。被人架着“坐土飞机”在街巷里横冲直撞,受尽屈辱;挨过臭鞋底的抽打,膝盖跪过那半头砖,疼痛钻心。超生罚款数额巨大,孕检也被罚了上千,无奈之下住过牛棚,睡过管道,全家节衣缩食,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
为了生计,他们流浪到北上广,在阴暗潮湿的隧道里端碗乞讨,艰难求生;在繁华都市的路边,遭受着旁人的冷眼,尊严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直到三中全会后,生活迎来了曙光,日子就像旭日般甜蜜,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彻底变了天。宋老三一家毅然投身创业浪潮,抛弃了稳定的铁饭碗,开启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沿街摆起地摊,蹬着三轮车四处奔波,风里来雨里去。推过早龙车,还在公交车上卖过烟,却总是被城管追赶。三轮车被扣押,还得缴纳罚款,甚至被送进学习班,创业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波折,就像一场充满戏剧色彩的冒险。
如今孙子长大,外出打工挣钱。可买楼房、买轿车一算,竟需要八十万三。孙媳娶进门,又花了八万三。儿子娶儿媳,欠款堆积如山,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
老年的宋老三,生活越发悲惨。老伴患上偏瘫,行动不便,耳朵也聋了,什么都听不见;他自己的腰也累得弯曲,关节炎发作时疼痛难忍。治疗费用高昂,即便报销了十几万,家庭负担依旧沉重。儿孙们都外出打工,他只能自己耕种着几亩薄田,打药、锄草、补苗、担水,每一项农活都亲力亲为,沉重的负担压得他直不起腰。面对高价的水和电,种地根本挣不到钱。国家给的养老费,每年每月才一百三,还不够交水电费,更别提吃穿用度。
往年的宋老三,命运始终未曾改变。老太婆突发心梗,撒手人寰,儿孙们为发丧又花了上万三,这对本就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今年的宋老三,命运似乎有了些许改变。收完麦子,忙着浇玉米,却在酷热中倒在了地里边,让人唏嘘不已。
如今农村面貌已有变化,村村都有油漆路,空气也算新鲜。创业艰难如针挑土,负债的过往虽已成云烟,但仍希望改革能够更加务实,彻底推倒压在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让小康生活再提速,实现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改写于2025.2.27(厦门沿海浪漫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