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由作者提供
赏巴松景食巴河鱼10.21
幸好,今日乌云远去,高峡青翠,雪山倒映,湖光山色。我们开车沿着湖边上行,要把巴松错从头到尾看个够。来到了湖的尽头,一片生长着矮树丛的湿地连接着远处的雪山,林子里的鸟儿亮起婉转的歌喉,给人以春天的错觉。远处的山边有一群小动物在撒欢嬉戏,我赶紧拿出那架老式望远镜仔细观瞧,是藏香猪,妥妥的一群藏香猪。
真羡慕它们啊,天天吃着山珍野味,喝着冰雪融化的矿泉水,呼吸着没有一丝污染的新鲜空气,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那肉能不香吗。二师兄的嗅觉异常灵敏,松茸、虫草是他们的最爱,还没有漏出的嫩芽,都逃不出她的嘴巴。回眸眼前,这里还有一片木结构的吊脚楼,有些古老沧桑,好像是二层住人,一层圈养牲畜,感觉住的人不多,显得萧条冷清,村旁还停着一台挖掘机,不知这些极具文物价值的古村落还能坚守多久。
因为今天要赶回波密,只好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的离开这天上瑶池人间仙境的巴松错。
从巴松错流出水碧绿碧绿的,形成了巴河,浩浩汤汤的护送我们来到巴河镇,漂亮的楼房,整洁的街道,不输一般的县城。我们在这里午餐,并选择一家标着“退役军人8折”的饭店,品尝巴河鱼。开店的是个五十多岁的陕西人,曾在东北服役多年,很健谈很实在。我好奇地请教,都说藏族人不吃鱼,在西藏捕捞野生鱼要判刑的,那你怎么还敢做鱼?鱼又是怎么来的?他认真地一一作答:藏族人不吃鱼基于两点,一是宗教色彩,他们认为吃鱼是最大的杀生,一条鱼只能吃一顿,可却消灭了不计其数的鱼卵。杀牛宰羊则不同,杀一头可以吃上若干天;二是习俗色彩,藏族人死后有天、水、火、土、塔、树六种葬法,以前三种居多。
藏族人视鱼为水神,吃鱼为不敬(净)。我们开饭店的,针对的顾客群体是游客;关于捕鱼要坐牢,确有其事,被保护的珍稀物种是碰不得的,我们吃的鱼不属于保护物种,但都是晚上偷偷搞来的。哦!这巴河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性价比挺高,真得不错,价格不菲就不奇怪了。这次不仅是进藏以来第一次品尝了地道的青山绿水养育的无公害的本地鱼,还了解了新的风土人情,一举两得。美哉!
关于水葬,根据店主的叙述及网上查询,尽管说法不尽相同,综合起来大致是这样:
产生的背景。藏人认为水是圣洁的万物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死后就应当归于水。水的清澈与无边无际,充满着包容和神秘,是往生的通道,它可以涤净灵魂,使逝者早日超度轮回。
基本形式。一是整体漂流式:即将尸体置于木筏或树枝藤条编织的简易漂浮物上,推入江河中,任其随波逐流。二是肢解投入式:将尸体置于水葬台,由水葬师将其切成碎块投入水中,以方便鱼虾食用从而尽早升天。三是坠石沉入式:把尸体绑上石头,搬运到近水的悬崖上抛向江河中,使其沉入水中,以避免被陆地野兽啃食。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乞丐及无法确认身份的流浪者。藏东南的然乌湖就是最大的水葬场。不同的地方和民族(如门巴、怒族)其具体的实施方式以及对幼年逝者的处理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普遍的,那就是逝者都会在家里停放几天,接受吊唁等,殡葬时离不开僧人的念经超度环节,由专门的水葬师完成具体的操作。
从巴河镇到波密县城扎木镇,332km,尽管有一段高速,行程压力还是有的,尤其是路况信息显示,前两天色季拉山口下大雪,担心受阻,便与老板告别。当我们快马加鞭跃上山口,却发现路上的积雪已没有了踪影,高高的山巅之上好像披上了厚厚的羊皮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黄黄的草场上铺陈着三大片牛群,雪域高原的特质彰显的淋漓尽致,美轮美奂。我们停车,走近牛群,深秋的羊茅、发草等高原特有植物,茎叶卷曲着更加矮小了,紧贴着地皮,人用手都很难薅得上来。那牦牛真有本事,把个宽大的牛嘴压在地皮上,有节奏的向前一挑一挑的,发出清脆悦耳的喀呲喀呲的韵律。牛羊等反刍类动物是没有上门齿的,因此它们是靠下门齿前挑的动作来切断食物而入口的。我们正凝神看着它们吃香香,不远出突然传来啪啪啪几声脆响,牛群开始涌动,紧接着又是几声响亮的吆喝,三片牛群逐渐合成一大片。
回头望去,不知从何处冒出个穿着烟土色袍子的小伙子,手里拎着一米多长的皮绳子。哦,原来是山大王牛司令啊!那清脆的响声就是从他手中的皮绳里弄出来的,我正想靠近他请教一番,他却健步奔向另一个草坡,没追上,甚憾。
我们一路下山,车前是蓝天白云雪山,壮美的图景一个接着一个,只能在车里胡乱拍照一气,至于是在哪里拍的,拍的又是什么山,却是一问三不知。不过,有了视觉冲击,有了美的享受,已经足够了。2024年10月21日
与米堆冰川无缘10.22
昨宿扎木镇,还是选择了十天前住过的忆梵酒店。前几天下雪了,酒店的东南方向那一道道巍峨的雪山光彩夺目,雄伟壮观。酒店前台负责接待的还是那位姑娘,她也认出了我们,相互套一番近乎儿,她特意告诉我们,早上可以乘电梯到顶楼拍照的。真是人熟为宝啊,她若不说,我们哪里知道这个秘密。
早上7:00多我上到顶楼,太阳还没醒,等到7:40第二次上去时,王兄李兄已到了,李兄用专业设备聚精会神的不停地“咔嚓”着,我的到来他竟毫无察觉。晨曦中的雪山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色,壮美无比。仔细一查,那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南迦巴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8:40出发,向八宿,计划游览米堆冰川。由于疏忽,导航设为八宿,一没留神,错过了去往米堆的岔路口,等我们反应过来已越过20多km了。大家统一意见:既然越过了这么远,可能是上天不让我们“到此一游”了。
既然无缘,就不要强求。进藏区已近20天了,多少也感染了些藏民信奉天意的思维。继续前进,省下的时间,可供我们赶到左贡入住。
计划没有变化快。八宿境内因修路而堵车的情况更加严重,尤其是刚进入怒江大峡谷,又遇到大货车断轴,一塞就是两个多小时。只好贪黑爬七十二道拐,越业拉山口,晚8时许到了邦达镇,尽管这里的海拔4100m,但十几的天高原生活,已对缺氧而不缺信仰的环境有所适应,为了安全,决定就此住下。2024年10月22日
滇金丝猴在召唤10.23
帮达镇好像是八宿县的一个大镇,晚10时仍灯火通明,繁华热闹。南来北往的车辆喘着粗气轰轰轰地穿梭不停,它还是G318线上的重镇,G214线在此与318揖别,北上奔往昌都,去与G317相拥。
我们今天要经过滇金丝猴保护区到达古盐井,大家都渴望能被金丝猴“打劫”一次。
从八宿出发一路向东。在玉曲河畔,年龄最小的苏兄眼快,第一个发现了野鹿,还未等我们将车停稳,那三个家伙就蹭蹭蹭地窜进了树丛里,一点面子也没给啊!我们再次翻越5130m的东达山、最为险峻的觉巴山。十几天前我们是由东向西行驶,今天则是由西向东行驶,同一路段,其险要度艰难程度领会的更深一层。心中难免更加敬佩那些常年在这里奔波的大巴大卡的司机兄弟的勇毅与伟大。
下午一时到如美镇小憩午餐,寻觅一番都不如意,又去了曾经吃过的那家,店里很冷清,店家解释说,折多山上雪很大,东面的车都隔在山那边了。我们感慨,都肠梗阻了,还怎么吃饭呢!这就是川藏线的艰辛与不可预知的一面。
继续马不停蹄,翻越拉乌山到芒康,继而离开318转进214,方向云南。
出了芒康县城,又一个帮达镇出现在眼前,这一带山势低缓远退,植被浓郁,两山之间呈现出大片的农田,地貌与我们熟悉的内地相当,刚从刀削斧剁一样的摩天巨岭里爬出来,到这里真是眼前一亮,感觉气氛友好多了亲切多了。藏语中,“帮达”的词义为“山沟的尾部”。此“帮达”非彼“帮达”,隶属于芒康县的帮达镇的地形地貌,很准确地诠释了藏语的原意。
好景不长,大约行进20多公里,舒缓的环境没了,又不得不爬上4400m的红拉山,因山体为紫红色而得名,由一汽集团投资援建的山口观景台弘大壮美。
山口以南植被也不错,下山路段35公里,随着海拔的不断降低,植物分布也更加丰富,墨绿的松柏间或摇曳着金黄叶片的白桦,油画一般,这里就是滇金丝猴保护区。我们放慢了车速,还不时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停靠一下,四处张望寻觅,多么希望金丝猴能像藏猕猴那样拦在路上,跳上引擎盖、爬上顶棚肆无忌惮地检查一番,我们还准备了些用来打赏它们的水果干果,只可惜连根猴毛也没看到。王兄学问大,告诉大家“金丝猴乃猴界之贵族,岂能干那些打家劫舍偷鸡摸狗之勾当”。那咱就走吧,可别“傻老婆等苶汉子”似的,又是一顿大笑。
说说笑笑,既愉悦性情又解除疲劳,不知不觉间,已下到相对平缓的地带,房舍也多了,路边竟然出现了一群个头不大的骡子,它们甩着尾巴悠闲啃着草,依稀可以看到它们身上捆绑驮架而留下的有横有竖有撇有捺的印记,这种光景着实少见。仔细一想,也不奇怪,这里是澜沧江大峡谷,是云南到西藏的不二的茶马古道,现在的山地生活中依然离不开牲畜的驮运。从古到今,驮运的主力是骡子,它们吃得比马少,驮力比马大,又很少生病,是投入产出比较大的畜力。而人就很不够意思啦,骡子这种马和驴的杂交后代,由于存在染色体方面的生理缺陷不能生儿育女也就罢了,可他们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而劳作,却连个名分也没给。货物运送的通道叫茶马道而不叫茶骡道,都盼着山间铃响马帮来,而来的却基本是骡子,真的很是为骡子鸣不平啊。
还未等我从为骡子愤愤不平的心绪里走出来,我们已经从海拔4400m降到了2300m,到了预定的住地--芒康县所属的唯一的民族乡—盐井纳西族乡。2024年10月23日
再次会晤金沙江10.24
盐井纳西族乡位于芒康县东南端,是川、藏、滇的界点,云南进藏的第一门户。这里两山夹峙,滔滔滚滚的澜沧江奔涌向南。江两岸的缓坡上绿树成荫,一排排洁白的农舍坐落期间,还有那绿意盎然的小块梯田、茶垄,与夕阳下红色山体相应成景,更显得村庄的恬静与安逸。
昨夜又开始下雨了,早上起来还是不停,将我们要参观千年古盐井及晒盐场的热情浇得冰凉。我们冒雨离开214,向谷底盘旋而下,行驶不到3km,几处早已停用的盐池彰显出千年沧桑。
它们是随着山坡的地势,用比碗口还要粗的原木做支撑而搭建的一个个小小的平面池子,从井里打上来的咸水经过滤后注入其中,靠自然蒸发而提取盐晶。大面积的晒盐池还在下方,远远望去,这些土木结构的平台,宛如一块块调色板,组成一片片炫目的方阵,层层叠叠,五彩斑斓,规模浩大,叹为观止。
据悉,制盐贩盐在这里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已开凿盐井60余眼,建造盐田3000余块。古老的纳西人祖祖辈辈制盐贩盐,以盐为生,形成了女人晒盐,男人走驮贩盐的生活模式。
说来奇怪,澜沧江东岸晒出来的盐是白色的,用作食盐,西岸晒出来的盐是浅红色的,用作畜盐。古老的制盐工艺至今仍在沿用,只是肩挑背扛的人力劳作早已被泵送管输的机电轰鸣所替代了。
如今,盐井纳西族乡还有西藏第一座葡萄酒厂,所生产的“达美拥干化干红”葡萄酒,曾获得“第八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金奖,享誉国内外。
我们离开盐井,冒雨向香格里拉挺近,约250km。这一带地质条件不算好,又是个雨天,砂石构造的山体落石频繁,白马雪山上雾气很重,视线极差,既要时时躲避落石,又要关注避让对向来车,极大的检验了我们的驾驶技术。好在这些我们尚能自如应对。
遗憾的是眺望梅里雪山的愿望化为了泡影,然而越过白马雪山垭口后,雨变小了,到了著名的金沙江大转弯观景台时,视线也有所好转,我们可以居高临下,清楚地看到金沙江围绕着日堆峰转所形成的世间罕见的“Ω”形弯这一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域标志性景观(江的西岸是云南德钦县奔子栏镇,东岸为四川得荣县瓦卡镇)。我们拍了几张照片,虽然效果不理想,但是这却是我们第二次与金沙江会晤,而且著名的迪庆州三江并流中的三江,今天已领略了两个,心中难免几分激动。
今天的小雨还真有韧劲儿,紧跟着我们的脚步,走过日堆峰那“Ω”形山路,沿着金沙江向南奔行,于傍晚抵达人间天堂----香格里拉。
来到香格里拉,一股温馨与浪漫之感袭上心头,没有了高峡深谷的恐怖,没有了峭壁怪石的压迫,一时感到轻松无比。晚餐选了一家非常火的贵州黑山羊火锅店,席间李兄喊道“老板,来两瓶啤酒,要最好的!”客人满满的,服务员有点儿忙不过来。催了两次,啤酒终于拿来了,我们一看,竟然是沈阳雪花,大家面面相囧,一时无语。由此我想起了2000年五一节前的有趣儿一幕:我们一行8人赴天津考察,返程到秦皇岛时午餐,店家极力推荐皮皮虾,说正是最肥美的时候,哥几个都说没吃过,就点上了。等到那满满的一大盘子皮皮虾摆上餐桌时,大家不约而同的往椅子上一摊,失望极了。原来都想尝尝鲜,哪曾想这皮皮虾竟然是我们常吃的虾爬子。结果一大盘子皮皮虾一个也人没动。
2024年10月24日。
我心中的普达措10.25
香格里拉也有译作“香巴拉”的,藏语中是“极乐园”的意思。她可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建筑风格总体上属中式,但藏风突出,优雅端庄中又透露些许温馨与浪漫,没有高楼大厦,更显得安逸与祥和,街道宽敞整洁,绿树成荫。由雪域高原来到这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种回家的感觉,从强烈的紧张的压迫感中解放出来,心中无端地生出一丝丝亲切与放松、舒缓,这里不只是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就连物价也跟着温和起来,与民众更加亲近啦。
香格里拉为县级市,是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2023年人口18.6万人,藏族占80%。
普达措为国家公园,5A级风景区,位于市东北方向的建塘镇红坡村,距市区22km。公园内的最高点海拔4670m,最低处2347m,是一处群山漫漫、溪流潺潺、次第抬升、气氛和缓的休闲游览佳境。这里有多处断崖,林中小涧,深沟峡谷等一些小景散落分布,而主旋律却是森林灌丛,高山草甸,高山湖泊、高山湿地和地质遗迹。飞禽走兽等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黑颈鹳,二级保护物种如云豹、猞猁、金猫等猫科动物,他处少见的黑麂、马麂、毛冠鹿、林麝等小众鹿科动物,还有藏马鸡,绿尾红雉等珍禽;植物则以长苞冷杉、云杉、高山松、高山栎为主,灌木有杜鹃、箭竹等等。总而言之,这里是不可多得的完整的又具多样性的生态系统。难怪普达措的广告宣传语敢说“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云南省最重要的国际级高原湿地”。
我们沿河边的人行路步行一段,以更近距离的接触花草树木,接地气。只不过时已10月下旬了,花已凋零,草亦枯萎,有些萧条。由于地势和缓,河流与人行路几乎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因而,两岸的湿地特征比较明显,走在黑得流油的土路上,脚下一颤一颤的,极富弹性。这里有数不清的花灌木,仅杜鹃就有四、五个品种,大路边小道旁已枯黄倒伏的各种宿根花的茎秆成行成片。
乘园内摆渡车上升到3700米左右,便是高山湖泊与高山草甸的迷人景象。属都湖水面15平方公里,清如明镜,群山倒映。湖边弥漫着大片的灌丛湿地和水草丰茂的广阔草场,牛羊游弋,牧棚点点。而与属都湖相隔一道山梁约10km处,
则是普达措的另一张靓丽名片—碧塔海。有人将这两个蓝色的湖泊看作是天上的星星洒落在草原上,者是皇宫里的明珠跑到了林间。
而就其所处的位置上看,我觉得更像是天神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在高原上熠熠生辉。碧塔海在周边盛开的杜鹃花的映衬下,使她的美更加无与伦比。她还有一个独特的自然现象而引起人们的无限兴致,即世上唯一的中甸(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叶须鱼(又叫醉鱼)就生活在碧塔海里,每年春季,杜鹃花的花瓣飘落在湖面上,而花瓣又微有毒性,鱼吃多了就会像喝醉酒一样晃晃悠悠地翻白了。不用担心,这些醉鱼只需小半天儿就醒“酒”了。藏族人不吃鱼,可黑熊却忙得不亦乐乎,捞鱼吃成了它们的最大快乐。对此冯牧的散文里亦有所描述,猎人们于这个季节就会藏在早已搭建在湖边的窝棚里,守株待兔,射杀黑熊,重复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这里依旧是湖泊与草原相伴。一群不到二十匹马的小部落在栈道的上方悠闲地吃草。看到我们这群陌生人可能觉得不安全,一匹枣红色的儿马瞪着一双大眼,高昂着头,迅速地向另一处草场奔去,之后就站在那里回头望着马群。一匹个头较大的母马心领神会,率先跟了过去,紧接着剩下那些也陆续向它俩靠拢。有趣的是这帮家伙傻乎乎的,没有走围栏预留的通道,而是沿围栏边缘走下去,汇合不了了。那匹儿马嗬嗬嗬的叫了两声,走错路的那帮家伙停下了脚步,
可一时又不知所措。那匹母马一边轻声地叫着,一边跑过去把它们带回了公马身边。这仅仅是一次近距离的转场,足以看出马群的纪律性与内部等级制度。姜戎在《狼图腾》里对儿马的领导责任领导能力与领导地位已有较为详尽的描述,特别是在护卫马群的安全方面,那是绝对的有担当有作为。我们今天在碧塔海草原上看到了真实的一幕,蛮有意思的。
今天又是个阴雨天,光线不好,给游人的兴奋度打了很大的折扣。摆渡车上不少人发牢骚,称景区名不副实,上当了,性价比太低,云云。我不好辩驳,他们怎么不想一想,咱是什么季节来的?今天的天气对观光者来说友好吗?你仔细的品味过她那深邃的内涵了吗?我十二分地相信,如四到九月份再来看看,这里一定是个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百鸟啁啾,牧笛悠扬的仙境。我一定要争取机会还会再来一次,在这里美美地呆上一天两天甚至更长。2024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