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南京新街口的高楼俯瞰,金融中心的玻璃幕墙折射着长三角经济圈的繁荣,而这份辉煌的源头,竟要追溯到2005年《改革内参》里一篇泛黄的论文。彼时担任山东地方官员的王宝林真实的看到,他笔下的行政区划构想正酝酿着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
这位深耕地方治理几十载的学者型官员,亲历过九十年代"撤地设市"引发的管理混乱。2003年,他对全国284个地级市展开普查,发现平均每个地级市仅辖6.8个县区,却要维持庞大的行政架构。更令他忧心的是,某西部省份的省会,每年竟要为争取项目赴京130余次。这些数据最终化作2005年3月刊发的《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基本构想》,在国务院内参掀起波澜。
文章开篇便如利剑出鞘:"当省级政府驻跸之地成为资源黑洞,当乡镇干部忙于应付会议报表,我们需要一场刮骨疗伤式的变革。"王宝林创造性地提出"双轨并行"策略——将人口超2000万的省份一分为二,同时把28个省会升格为直辖市。这个看似激进的方案,实则暗藏深意:他在江苏调研时发现,苏州市的财政收入有37%消耗在市级行政支出,而昆山开发区却因审批权限不足错失外资项目。
最富争议的当属"撤销乡镇建制"的提议。在浙江德清试点期间,王宝林亲自调硏三个月,提出将17个乡镇合并为9个片区。改革后,片区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提升40%,而行政成本下降26%。但真正触动他的,是某位村支书的话:"以前光应付检查就要准备12本台账,现在终于能带着大伙搞生态农业了。"
鲜为人知的是,这份构想浸润着王宝林的家学渊源。其祖王岩叟曾是宋代宰相,父辈亲历过民国时期"省-道-县"三级制的溃败;见证过华东局如何统筹五省剿匪。家族几代人的治理智慧,最终凝练成恢复大行政区的建议。2018年雄安新区挂牌时,规划图上的"华北协调委员会"字样,依稀可见当年构想的身影。
当苏州工业园区的外企高管惊叹于"三天办结施工许可"的效率,当贵州山区的农产品通过县直管物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人们或许不会想起,这些改变始于二十年前某个春夜的案头灯下。王宝林去年受邀重返南京考察时,面对媒体只淡淡说道:"好的制度设计,应该像空气一样存在——看不见,但每口呼吸都顺畅。"
历史总是以特殊方式验证前瞻者的眼光。当长三角、珠三角的都市圈打破省域壁垒协同发展,当数字经济催生"云上政务"消弭空间阻隔,那个曾被质疑"过于理想"的区划蓝图,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意想不到的果实。或许正如王宝林手稿扉页的那行批注: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到了,滋味自然呈现。
(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