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知青(散文)
作者:莫善贤
朗诵:孔祥会

我是1969年元月下乡的知青,曾经当过五年知青,也算是一个老知青了。现在,我来说说我理解的知青,也算一家之言,因为,我只是知青的一员,没有权利代表知青。
知青现象前前后后延续了十多年。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知青有不同的情况。有的知青去了生产队,有些去了农场,林场。在“后知青”时代,社会对知青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评价知青的多数是局外人,是没有知青经历的人说知青。

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社会上有一批研究知青的人,或是对知青话题感兴趣的人。偏颇的情况是会有的,杜撰的成分是会有的,就是知青也难以把知青说个清楚明白。知青这个复杂的话题,也真的难以说清。
什么是知青?知青是1969年下半年,由伟人发动的一场上山下乡运动出现的主角。那时的学生,后来称为老三届,再后来慢慢延续到不是老三届的学生,在中学读书的人。上山下乡的,通通被称为知青,也叫知识青年。

当时,无论有没有学历,有没有知识,都叫知识青年,只要你上过中学,哪怕是初一,都是知青。更有甚者,有些高小学生也被列入知青。有很多知青是由当年文革的红卫兵、红小兵演绎过来的。他们有满腔的热情,听从伟人的指挥,上山下乡干革命。
上山下乡当知青是没有门槛的,那个时候唯成分论盛行,对知青的政策很宽松,无需政审,也不用体检,愿意去的要去,不愿意去的也要去。但也有歧视的政策,下乡的知青每人在政府那里可以领到一床被子,一床蚊帐。我在的县城,家庭成分不好的知青,只能二选一。要么要蚊帐,要么要被子。去农村是当时的一股潮流,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家庭。现在要说清楚知青现象是比较困难的,知青文化不仅要设及知青,还要说当时的农村和农民。

当时,农村是人民公社体制,也就是集体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是集体的,集体劳动、集体分配。生产队来了知青,共同使用生产队的生产资料。一起创造收入。农民也不会有拒绝之心,不会觉得知青来到生产队会扯薄他们的“被窝”,而是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许多地方的生产队还比较喜欢知青的,因为知青生龙活虎,是生产队的好劳动力。村里人也很愿意帮助知青,知青,美其名曰是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至于再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现在看来也只能是劳动。这里所指的学习,不是学习文化。没有文化的人能够教育有文化的人吗?那是改造他们。把知青改造成为合格的农民。在这个过程中,知青确实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学习劳动的技能,学习农村的风土人情,适应农村的环境。

知青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据说全国当时有2000多万知青。当年的知青是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到农村去的,只知道是领袖号召。有邢燕子、董家根等知青现身说法,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真正下去以后,并非知青所想象的那样。要知道,所谓的大有作为。很大程度只是一句空话。
知青要学会适应环境,自食其力,挣工分养活自己。这一下农村,有的去了十年八年,有的去了三年五年,有的去了一两年。后来知青逐步的回城,招工、招干、读书。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能很快出去的,多数都是根正苗红的红五类子弟,家庭成分差一点的,还得继续的扎根农村。

知青的故事说不完,当时时髦话题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也不都是其乐无穷的。更多的是苦不堪言。当年的农村多数没有跨越温饱线,干农活使用很原始的劳动工具,用犁和耙来犁田耙田。用锄头、瓜子、镰刀来劳动。蓑衣斗笠是必备的农具,也是护身的用品。
很多年过去了,知青都回城了,也成为了七十左右的老人家了。过去有说,知青是困惑的一代,艰辛的一代,艰苦的一代,被埋没的一代。对这些评价,我没有特别在意,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失去的青春不可能返老还童,蹉跎的岁月已经虚度,只能用回忆来慰籍那颗受伤的心。

我不想听溢美之词,也不愿意接受任何褒贬。知青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无愧于那个时代,该忍耐的忍耐了,该承受的承受了,该付出的付出了,该牺牲的牺牲了。插队落户算工龄,算是对知青的一种精神和经济补偿,对这样的政策,知青们是感激不尽的。
知青是一场运动,知青是一段历史,知青是一代人的记忆,知青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蹉跎岁月。知青命运,知青故事,知青精神在传为佳话,作为当年的知青,个中甘苦,唯有自知。

【作者简介】莫善贤,广西融安人,现居广州。曾受聘任为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兼职研究员,大粤网专家智库专家,广东省未来预测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诗歌在海内外文学刊物均有发表。出版《阅读名片》《七蒂莲花》等七本诗集。诗观:生活里有诗,诗在生活里。著作:传记《不经意的拐点》(上下册)、(70余万字),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手机写作。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履历和心路历程。从一个知识青年,成长为高级经济师,诗人、作家、书法家的过程。书中《知青生活》生动地讲述了作者在木赖当知青的经历和乡土文化。以及作者通过学习在认知明理方面的提高;与书法、绘画、诗歌、等方面艺术家交往的故事。《知青生活》篇章在《晓犁文化传媒》文学平台、今日头条、都市头条连载刊登。

【朗诵简介】孔祥会,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喜欢朗诵,愿用我的声音带给您的快乐。

微信公众号平台《江南诗画艺术院》创建于2016年1月31日,《桃花艺苑》创建于2016年4月20日,《红月亮诗画艺术社》创建于2016年6月21日,《晓犁文化传媒》创建于2017年6月21日。今日头条《红月亮诗画艺苑》头条号创办于2018年6月18日(1月9日注册),百度《桃花艺苑》创办于2020年4月3日,都市头条《晓犁文化传媒》头条号创办于2020年10月5日。以文交友,文学之旅与您同行,美文美声与您共赏。
——总编:余禄珍(真真)
投稿邮箱:975310694@qq.com
投稿必须原创,凡参与投稿均为自愿形式,只做推广,文责自负,无稿酬。
(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