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1-3),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4,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贾湖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
陕西境内的铜川市,我们王家河发现的遗址竟然是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遗址。王家河遗址东、南临公路,北沿河,西为山坡。遗址东西50米,南北40米。
王家河遗址中收集标本有:泥质红陶片, 细绳纹、素面,可辨器形为钵盆、瓶等器物残片:彩陶,纹样有鸟纹、圆涡纹。
器形有盆、钵;夹砂灰陶,绳纹、网格纹、附加堆纹,器形有罐,泥质灰陶,有陶环、陶球;黑白陶、素面,器形不可辨辩。
石器有制石斧,石刀丹器有骨锥、骨笄、 骨哨及蚌饰。
1981年发现,1987年文物普查时复查。地表陶片遗存丰富,断崖可见较厚的文化层及灰坑。其中出土的“人首壁虎纹褐陶罐”中浮雕的原型取材于人类自身和蜥蜴,证明了远在六、七千年前就出现了人首壁虎纹这种形象,具有巨大的文物及文化研究价值。
1990年8月8日,上海《新民晚报》以“陕西省发现人首蜥蜴浮雕罐”为题报道,陕西省铜川市出土的该尊浮雕的原型取材于人类自身和蜥蜴,人首鳞身,四肢五体。它的出土证明,远在六七千年前就出现了这种形象。报道引起了文物界及史学界的高度重视。
王家河遗址是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遗址。1992年4月20日,王家河遗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5年2月26日周三上午,按照区委宣传部深化拓展区文联社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共建工作方案的通知,街道办决定举办优秀文艺人才,交流共融文化活动,为文艺人才各展其才,各尽其能提供互动平台的活动。
王益区作家协会会员与王益区文艺家协会会员与王家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鲁小闯、王家河街道办副主任李普娟、王家河村、炭科沟村、柿树沟社区贺主任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开启参观、学习、交流的共融之行。
第一站是身处王益科技馆的李振华老师那里。李振华老师从西安下乡、落户于陕西蒲城。1969年12月份招工至铜川二号信箱,从事钳工工作,传承了祖父传下来的錾刻技艺。2014年评为陕西工艺美术大师,2018年被评为陕西非遗传承人,2023年评为陕西最美乡村工匠。作品曾被杭州非遗馆、宁夏镇北堡影视城、铜川市非遗馆收藏。
李振华老师从1980年到2024年,手工錾雕出古代兵车马300辆左右,其中有皇帝指南、商时战车、春秋战车、汉轿车、打鼓车、唐代车翟车、五代偏宪车,最具地方特色的是铜川药王山碑林北魏时期,魏文朗石碑上的车马图腾制作出来的铜马车,这辆车模2019年在全国非遗薪传奖杭州大赛评为铜奖。
目前,王益区非遗錾雕传承实践基地研学的学校和学生不计其数,从清华到西工大,普通的小学,遍布十几所学校,上万人参观,从事实践的学生已经达1000多人,做出简单作品的学生有几十人。2024年全国第38届青少年科技大赛中,段玉辰同学錾刻的铜车马获全国三等奖、陕西一等奖。
20年来,李振华老师受邀在全国各大城市出展上百次。上过2015北京节目录制,个人及作品在中央广播电视台第9频道、海外经济日报大话西游、安徽卫视、陕西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有过报道。
第二站的位置正好在社区对面,是美女郭艳的剪纸小院,郭艳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君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公共文化云手工艺助教老师,陕西省铜川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被评为铜川市王益区少先队校外辅导员,铜川市公路交通安全宣传员,曾荣获公路交通安全宣传员,曾荣获铜川市妇女手工艺能手,铜川市王益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铜川市王家河街道柿树沟社区“优秀巾帼志愿”等荣誉。
她重点跟我们讲解她今年元旦和过年时参展的剪纸作品《蛇盘兔》:日子越过越福,莲年有鱼,平安吉祥,富贵就在眼前等创作灵感与寓意,她的作品《欢庆》、《五鼠送春》、《过大年》《回娘家》《四季平安》等都获得过不同奖项,2023年起携布艺作品开始参赛,2024年的作品《绣红旗》荣获宝鸡市非遗中心优秀奖。
近年来,郭艳深耕一线,从事非遗剪纸的传承和各类公益事业,认真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各类民间工艺品展览推广活动,积极参与宣传民间剪纸艺术。她的作品通过抖音、短视频等途径对外传播,为讲好家乡故事、传统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
第三站是武双虎老师的康庐草木根雕展馆,根雕是流传于陕西省传统民间工艺,主要流传于陕北地区。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武双虎老师十余年来,热衷于本土自然根才的发掘和利用,潜心钻研和制作根雕艺术作品。他巧借自然,凭着对根材天然形态的敏锐洞察力和高超的雕刻技术技艺,将根材的原始韵味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画龙点睛,点木成金,化朽木为神奇,让大家立在小院看到的是树根之外的大世界。
地处炭科沟的根雕艺术小院不仅是根雕作品创作展示的地方,更是根雕艺术传承与交流的平台。近年来慕名来学习根雕的爱好者络绎不绝,面对求学者,武无双老师会毫不保留的将自己的创作理念、技巧、手法倾囊相授,让学艺者满载而归。
第四站是吴建平老师的思源清居私人收藏馆,馆内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康养文化、自然科普四大系列六个展室,藏品逾万件。内容包括建国前后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收藏,古籍善本以及古旧文学版本,古旧碑拓、碑帖及字画,古旧文房用品,古旧金属用品,古旧陶瓷,古旧玉器,古旧石雕等;铜川境内中医药养生食物标本;铜川境内珍稀材质根艺、奇石、矿石,特别是系列远古生物化石标本等。
藏馆旨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民族文化,普及传统康养,宣传科普常识。吴老师自制教鞭一拿,娓娓道来,每一件藏品的前后出处、故事情节,眼镜片后面眯起的眼睛变成一条线,他的微笑都开始变得有温度起来,聆听他的讲解就像走入一部活地图,他给藏品注入了生命活力,你能看到藏品背后的光芒,让你感到夜色里的亮,似乎生活里没有黑暗,也没有那些见不得光的苟且之事。
第五站便是我们的王益黄志乡村文学文艺小院,面积约200平米。小院毗邻河流,交通便利,依山傍水,院内翠竹成林,幽雅清静,故命名“松竹书院”,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院内设置创作室及室内、室外阅读区,室内藏书1000余册,可容纳50多人开展活动。
2023年6月,王家河街道办事处牵头施工建设,2023年11月建成挂牌。街道通过该文学阵地,旨在吸引辖区群众读书交流修身养性,传递文学艺术,为街道、乡村振兴积极贡献文艺力量。
小院利用周末、节假日与村、社区共同开展文化,共建活动,免费为群众提供书籍,举办读书、朗读文学文艺作品创作分享交流会。自创建以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30余次参加人员1000人以上,相继被省、市级新闻媒体报道被人民日报记者观摩,同时小院还积极承担服务社会功能,建立了骑行驿站,为路过的骑行者和徒步旅行者提供茶水和休息之地。
最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4月11日,铜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延旗到小院调研,对于小院的完善、提升、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方向性建议,给予了重要指导与厚望。是对市、乡村文艺小院建设项目的认可和肯定,让我们看到了小院未来的发展及作用。
第六站也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陕西丰辰鸿业工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坐落于铜川市王益区王家河一号井五路车的停车场后面,毗邻风景优美的王家河山水公园。公司主要经营:矿山物资、建材、钢材、电缆、金属材料的销售;煤矿设备及工程机械维修服务,维修技工21人。公司拥有铜川市一支专业工程机械设备、汽车维修服务团队。服务24小时在线,上门现场安装维修服务。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与稳步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在我市维修行业以质量稳定、技术精湛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陕西丰辰鸿业工贸有限公司的黄立琴黄总的父亲是1958年支援西北建设,从上海来到铜川王石凹煤矿的。黄立琴因为随父亲一直生活在王石凹,对矿山、矿工有着很深的煤矿情结,天作巧合的是她现在做的就是设备维修,后期可以通过官方联系煤矿上淘汰下来的设备,在黄总提供的这个大院摆上有关煤矿方面的设备模具等,让远去的矿山重新回到我们的眼前,让老一辈战斗过的地方,留下足迹的地方重新鲜活起来。
铜川素有“西北煤都”之称,国有煤矿十个,乡镇小煤矿共有200多个,煤炭储量30多亿吨。建市以来累计输出原煤5亿多吨。建国初期铜川的工业产值几乎占陕西的一半,最鼎盛的时期,这里仅矿工就有7000多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铜川依然是响当当的“煤城”,风光无限。
从2013年起,铜川开启城市转型之路。关闭小产能煤矿,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试点。2016年5月,被命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十佳绿色发展城市。2018年5月2日,铜川市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荣誉证书,但我们对煤矿的记忆从未走远。
我从来也没有想到我居住的王家河是谜一样的存在,今天参观的已经初具雏形的文化小院,还有正在计划和实施的矿工大院包括古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还有文王山、武王山、雷平川、雷平寺、庙滩、益王、郭家河、炭科沟、柿树沟、杨树沟、打籽坡等故事都在丰盈着我们这一条沟的历史,她也期待着更多的能人志士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其实,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把文化元素融入生活和工作,通过文化的创新,让文化精髓与活动融合,文化就被赋予了时代感,使新与旧更好地交融,文明得以更悠久的延续,便是践行文化赋能的所在。
楚丰华
2025.2.26日初稿
2025.2.28日定稿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联系方式:19909195598 /1990919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