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广祥著作推荐
古井苔痕照 高林出岳崧
一在张岳崧故居寻访清流密码
文/祥云
春已至,万物复苏,莫负好时光。2024年正值三八时节,我带队踏访海南第一探花郎张岳崧故居,去邂逅一段历史古韵。
张岳崧故居位于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青山环抱,风光秀美,民风淳朴,被誉为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村,海南三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美称。
推开张岳崧故居斑驳的木门时,檐角铜铃叮咚作响。这座历经两百余年的琼北民居静立如初,院落里那口青苔覆面的古井泛着幽光,井栏上镌刻的“澄心”二字在正午阳光下格外清亮。我突然懂得,这位清代海南唯一探花的生命密码,或许就藏在这方浸润着清廉家风的庭院里。
正厅的八仙桌上静静躺着一卷《家训十则》的影印本,“持身不可不谨,立心不可不正”的墨迹力透纸背。嘉庆年间的岭南书院院长作梦也不会想到,他晚年写下的这些文字,在二十一世纪的阳春三月天,仍能让风尘仆仆的后学驻足屏息。那些泛黄的宣纸里,藏着对“一厘一毫皆系民脂民膏”的敬畏,对“读书当思济世,治学莫忘修身”的坚守。触摸着书案上笔洗残留的墨渍,仿佛看见白发先生正在灯下为子孙书写处世箴言。
偏厅展柜里陈列的“廉泉让水”木匾令人心头一震。道光年间张岳崧任湖北布政使时,有盐商以千金求其放宽盐引,他当即将贿银投入长江,并刻此匾自警。此刻细看木匾纹理,当年掷银入江的浪涛声似乎仍在回响。更令人动容的是故居后院的“洗砚池”,池底沉积的墨色淤泥,见证过多少寒门学子在此洗笔苦读。这位三书院主讲人,始终相信教育才是涤荡人心的活水。
站在故居的“传薪阁”前,檐角飞翘的弧度与院中古榕的枝桠构成奇妙的呼应。这株古榕是张岳崧中探花那年所植,如今已亭亭如盖。树影婆娑间,我望见高林村学校的校旗在高高飘扬,恍惚间明清书院的琅琅书声穿越时空,与今日校园的诵读声叠合成岭南教育的清越和声。清廉不仅是家风的底色,更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如同古井深处的泉眼,在岁月深处涌动。
离开展厅时,正逢一群学生来此研学。他们稚嫩的手指抚过《家训十则》的玻璃展柜,清澈的眸子里映着“存心如水”的警句。古井苔痕依旧,井台边新添的野花正含着朝露绽放。两百年前种下的精神火种,此刻正在童声诵读中焕发新生,让人相信清正之气终将如琼州海峡的潮汐,在时光流转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