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杜少卿,真君子也!
作者:李庶铭
《儒林外史》一书中人物众多,林林总总,五光十色,从翰林进士、到举人贡生,从斗方名士、到官吏乡绅;既有地主盐商,也有艺人医生,既有侠士和尚,也有道士节妇。他们性格各异,美丑相杂,善恶参半。然而这些人中,我却独对天长杜状元之孙杜少卿,印象最为深刻。他生活在十八世纪那个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时代,却不甘受礼法拘束,也不和庸俗生活妥协,一言一行都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这实在太难得了,不能不说是一个异人!
总结起来,就是杜少卿身上有两大怪:一,不做官;二,不爱财。
先看他如何不做官。在旧中国的科举时代,读书就是为了应考。那些连科皆捷的少年鼎甲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耗其一生的精力,最后却在考试中落了个名落孙山的可悲结局。像《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哭棚、范进中举,真是上演了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纵观在科举时代的封建社会,那些读书人为了自身进身和升迁的需要,削尖了脑袋,纷纷攀附名贵,恳求有德望的人给自己以帮助,真是到了不顾脸面,让人不堪的地步!但也没有办法,这也是士子们在考试之外的另一条路。看看历史,不说一般小人物了,即使像韩愈、苏洵这样的大文人,当初都不免要“攀附权贵”,巴结名人;尤其是韩愈,连连给丞相写书要求拜见,后来眼见巴结不上,干脆就堵上门去,要求见见丞相,结果又被拒之门外,最后只能卷起铺盖回了老家。真是可怜!
文人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最要紧的便是不要俯首求人,这在权威社会似乎很难做到。杜少卿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下决心不出来做官。当巡抚部院李大人找到杜少卿,准备举荐贤才让他到朝廷做官时,杜少卿却称自己是“麋鹿之性,草野惯了”,推脱不去,最后他又装病,几番下来,最终到底是辞了征辟。“人到无求品自高。”杜少卿辞了朝廷征辟,无官一身轻。从此什么乡试、科、岁他统统不试不考,乐得逍遥自在,每日宴请文朋诗友,吟诗谈古。杜少卿喜欢陪娘子在南京看花吃酒,活得快活,心里从不去想那些功名富贵的营生,他弹琴饮酒,知命乐天,何等潇洒!
杜少卿平时最烦提当官的事,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天长县府王公闻得杜少卿博学多才,邀请他见一面。杜少卿却说:“他果然欣赏我的才识,那他就得来我这里看我。而不是我杜少卿去县衙见他!”
这让我想起了英国作家毛姆,当年毛姆访问中国时,曾写信约辜鸿铭见面交谈。但是辜鸿铭却不肯去,辜鸿铭说,“毛姆希望和我见面,那他就应当前来看我。”
看,文人的人格就在这里!“他得先来看我”,这决不是骄傲,而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所必须的,不能什么人来了,招之即去。对杜少卿来说,尤其是像王知县这样的一县之长,为了避免巴结之嫌,他这个有骨气的文人就更应当这样做了。
可是,后来王知县被摘了印,被赶出县衙,没了住处。杜少卿听得这事,急忙派家人把王公招来杜府,在后花园给他一间房子,管他吃喝几个月。朋友问他:“你以前会也不肯会他,今日为什么自己借房子与他住,况且他这事有拖累,将来百姓要闹他不要把你花园都拆了?”杜少卿说:“先君有大公德在乡里,人人知道。就是我家藏了强盗也是没有人来拆我家的房子。……至于王公,他既知道仰慕我,就是一点造化了。我前日若去拜他,便是奉承本县知县。而今他官已坏了,又没有房子住,我就应该照应他。”
看看,这就是杜少卿!你有权有势的时候我不巴结你,但到了你落难了,我却要帮你一把。真乃天下君子!
再来看不爱财。自古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然而偏就有杜少卿这样的呆人,挥金如土,济困扶弱。不管是真需要帮助的穷人,还是骗他钱财的懒汉二流子,他都不在乎。杜少卿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道理,只要有钱,他就慷慨解囊,有时甚至到了自己已经身无分文,只好借船家几个小钱吃顿饭的地步,他也不改自己品性。
好友迟衡山找到杜少卿,要为南京第一贤人吴泰伯建祠堂。但建个祠堂可不是容易事,少说也得数千金。这帮文人只能是大家每人凑份子。已经穷得只剩了一张皮的杜少卿,闻此大喜,当即在手卷上挥笔写下:“天长杜仪捐银三百两”,真不知道他接下来拿什么去凑齐这三百两银子!
杜少卿家累代行医,为人忠厚,家底殷实。到了他曾祖父这一辈,才出来做官,为官一任,造福四方,却不懂得为个人捞一点好处。他父亲中了进士,也只做了一任太守,为什么?他圣贤书读得多了,几乎成了个呆子。全不晓得走上司路线,只是一味希图百姓说好,凡事又爱认死理,结果得罪了上头,就被摘了纱帽。所以到了杜少卿这一代,已经是家道中落了。杜少卿是个文人,很多时候,他应酬唱和,招待朋友没有钱,都要靠变卖家田才行。杜少卿几十年接济的亲朋好友无数,连门丁都敢骗他。所以当在杜府服侍长达三十年的娄焕文临终时,告诫守在他病床前的杜少卿说:“你的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但是你不会当家,不会相与朋友,这家业是断然保不住的了。像你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人。像你这样做法都是被人骗了去,没人报答你的。虽说施恩不望报,却也不可这般贤否不明。你相与这臧三爷、张俊民,都是没良心的人。近来又添一个鲍廷玺,他做戏的有什么好人?你也要照顾他?若管家王胡子就更坏了!……你眼里又没有官长,又没有本家,这本地方也难住。南京是个大邦,你的才情,到那里去或者还遇着个知己,做出些事业来。这剩下的家私,是靠不住了!大相公,你听信我言,我死也瞑目!”娄老爹这番话,可谓一针见血,句句点中杜少卿的死穴。尽管杜少卿当面含泪应诺,但事后证明,他身上那种积习多年的“恶习”,仍然没有改掉一丝。
在朋友眼中,杜少卿是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他是文章山斗,却喜欢与和尚、道士、工匠、花子交接,有求必应,慷慨施舍。不到十年内,把六七万银子弄得精光。惹得那个高老太爷骂他是杜家第一个败类。学生都以他为戒,书桌子上都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不可学天长杜仪”。但正像杜少卿的朋友迟衡山说的,“所有这些,倒替少卿添了许多身份。”
杜少卿是海内英豪,千秋快士。他有点像魏晋时代的殷浩,把官位看成腐臭,将财物视为粪土。杜少卿品性端醇,文章典雅,他对《诗经》诸篇的见解,别有新意。最奇的,是杜少卿认为娶妾最伤天理,为此他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也是培补元气之一端。”这番话虽是他和友人酒席上的戏言,却也见他胸襟之一斑。要知道,这是在三四百年前那个妻妾成群、花天酒地的封建王朝,岂不更其可贵!?
杜少卿是吴敬梓笔下塑造的一个理想人物,究竟有否其人,暂不妄下结论。但了解了吴敬梓本人的身世后,你却发现,吴敬梓与杜少卿有许多相似之处。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杜少卿家世医官家;吴敬梓田庐卖尽,杜少卿变卖田产;吴敬梓不会当家过日子,过着“千金一掷买醉酣”的浪子生活,杜少卿从不过问家庭生计,日日买酒吟诗;吴敬梓从小聪明好学,诗文超绝,杜少卿少年敏慧,文章绝世;吴敬梓与杜少卿唯一一点不同的是,雍正七年,吴敬梓到滁州应科举考试,结果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碰得头破血流,而杜少卿却从不愿意出来做官;吴敬梓由于家产挥霍和考场失利,乡里豪绅都把他看成吴家的败类,杜少卿济贫扶弱,钱财散尽,也被人骂为杜家第一败家子;吴敬梓最后混不下去了,只好离开全椒,跑到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杜少卿身无分文,从天长到南京,一路的茶钱、饭钱和船钱,都是靠蹭和借……
就像有人猜测《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就是作者曹雪芹本人一样,我们何尝不可以把《儒林外史》里的杜少卿,也看成是吴敬梓本人呢?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儒林外史》就是吴敬梓以他个人亲身经历写成的我国古代一部自传体长篇讽刺小说。
(作者简介:李庶铭,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至今已在《青海湖》、《时代文学》、《青春》、《当代小说》、《短篇小说》、《骏马》、《辽河》等文学期刊发表小说100余万字。其中短篇小说《下岗工刘小力的苦恼事》荣获2009年“宝通杯”济南文学奖;《小巷总理》,荣获2014年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梦”文学主题征文二等奖;《子萍和建华》、《有空是到哪一天》分别入选2014、2016年《齐鲁文学作品年展》小说卷,后者荣获最佳作品奖。电影文学剧本《初心》荣获第五届“新时代·祖国颂”全国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另有多项散文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