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 作者和妹妹
闯关东——
我的六十四年(一)
乌桂珍
关键词:安家 结婚 就职
一九五九年我十八岁初中毕业,正是全国大饥荒的年代,我闯关东来到了牡丹江,和早来一年的五十多岁母亲以及十二岁的妹妹团聚。当时是临时户口,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借住在姑奶奶乌玉环家的锯末棚里,靠拾荒维持生活。后来又在老乡左洪胜家一个木板加土,用泥泥的十几平方米草房里居住。那个年代闯关东生存很苦,东北零下四十多度,小风吹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疼,白菜在被窝里都有冰碴,我们娘三居住在草屋里,寒冷的天气实在受不了,点的大烟煤曾两次煤烟中毒,差一点命送黄泉,感谢老天有眼,能让我们坚强地活下来。
有一次关里七十多岁的姥爷来了,零下四十多度,老爷身体实在不能承受,母亲跟我说:“先把你姥爷送哈尔滨三姨大女儿那里暂住行吗?”我说:“也只有这样了。”于是,我带着姥爷乘车去了哈尔滨姐家,说明了情况,姐家不欢迎姥爷在她家,拒绝了。那个年代都不富裕,条件也差,我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把姥爷送回老家的火车上,回关里和家人互相有个照顾吧!真没想到的是途中老爷突发心脏病死亡,铁路部门通知了他在沈阳上班的孙子,只能就地安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母亲知道后,痛不欲生,天天烧香磕头,自己穿了三年的白鞋戴孝。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心自己去找个工作,就去了被服厂做了一名临时工。后来工作中不小心把右眼扎伤,厂领导及时把我送到牡丹江红旗医院急救。住院期间我认识了同病房住院的患者高云萍,在一起住院时间长了,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她了解到我的实际困难,我俩出院后她给我介绍了一个工作,去牡丹江一化。我到一化人事科报到后被分配到电石车间做了一名配电工。厂子工作环境挺好,工作周期是三班倒,我很珍惜这份工作,工作中特别认真恳干,时间不长就得到了车间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由于我各方面表现良好,很快我就入了工会,并当了工会小组长,单位并委托我每月代车间主任给职工代发工资。我有了这份难得的工作,自己有了收入,使家庭和母亲的生活有很大改观。
有一天,突然大哥乌守仁来信,信中我得知他在山东朋友手中借来150元钱和老乡赵姨合伙买了一间半旧草房,娘三在东北这才算有了安身之处。

作者和丈夫
时光飞驰,一九六一年,姑奶乌玉环给我介绍了一个对像,是邻居刘成明,他是鸡西煤校(后改矿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的老师。他父亲的双胞胎哥哥五十多岁,话很少,但人很和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母亲是小脚家庭主妇,勤老节俭,全家有四个男孩一个女孩。刘成明是老大,二十二岁,家中最小的才十岁,家里孩子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我们经过一个假期的互相了解,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谈恋爱,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三观很正的人,虽然家庭负担大,但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于是,我们通过媒人并订了终身。我们开始了书信往来、满怀信心、憧憬着美好未来的生活。一天,突然 噩耗传来!他身强力壮的父亲急性黄疸性肝炎住院,医院误诊感冒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噩耗传来,刘成明哭得撕心烈肺,后找到我谈知心话,因家庭原因我们可以解除婚约。我思前想后,此生遇到一个好伴侣不容易,我决定我们一起来面对吧!半年后,正月初三我们结婚了。结婚后由于身份的变换,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家里孩子多,生活艰难。于是,我咬紧牙关、埋头苦干,经过我日夜操劳、含辛茹苦地经营,几年间这个大家庭很和谐,苦中有乐。后来由于国家计划经济的形式,大跃进的时代,我们这些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被转厂,最终在海林县饮食服务公司落脚。饮食服务公司总会计迟春先推荐我在饮食总店做了七年的出纳员工作。那个时候单位和家离得很远,每天得坐小火车上下班,天天忙得焦头烂额。日子过得虽然苦,但小生命的降临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欣慰。在坐火车上班的几年间,我一共生了二个孩子,由于新工作稳定,工资待遇也好,解决了我和孩子的吃饭问题。八年的两地生活,我从没给丈夫要过一分钱的生活费,并且把二个孩子喂养得都很健康,我是一个很要强的女人。(整理:乌海)
作者和孙子
作者简介:乌桂珍,山东茌平顾庄人,牡丹江市矿工疗养院退休干部,中共党员,14岁闯关东历尽磨难,自幼爱好文学,热爱生活,喜欢养花、养鱼、养鸟。爱党、爱国家,一颗红心度夕阳!

作者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