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134)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东方传统文化具有恒久性、
同化性、
马者归已,思者非止!百年来中国作为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试验区,竟爆发出史无前例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社会变革运动。从新文化思想运动到“耕者有其田”的红区土地革命,从集体性人民公社运动到国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从半市场经济到完全市场经济,目前中国在上海、深圳等地设定的贸易自由化路线几乎走在了世界前列,连欧美老派资源帝国都相形见绌。二十年前,西方学者预测中国会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过程中分崩离析,如前苏联及东欧般走向公有制度的灭亡,中国崩溃论由此甚嚣尘上。如今改革开放四十一年过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实地走在筑梦路上,让全世界惊叹而观。
在欧美“资本民主模式” 之后,将世界主要模式结合而成的“中国模式”将会逐渐为世界所认同从而影响世界方向。世界未来由中国引领的理想模式应当包括什么内容?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描写理想的社会状态:“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当然老子所描述的两千五百年前的理想社会状态,已经不再适用当前时代,但在全世界没有找到一个各民族都能接受的社会存在形式之前,各个民族在不丧失民族传统本色的情况下应当按照自己的传统模式并适度借鉴外来经验,和谐有序发展。例如,在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特色时,非洲的原始部落依然存在;当西方资本列国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帝国掠夺瓜分世界时,世界各地的奴隶制、大封建庄园制,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民族的发展差异与社会存在形式的差异不应该成为殖民主义者“为蛮荒人民传播福音”的幌子。不同民族传统习惯及社会存在模式,本该自然而然地和谐共存,共谋将地球的共有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并将人类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这才是世界民族在大融合中的正确方向。
人类的未来往往从社会制度选择的那一刻起,民族天命就已经注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常常在不经意间被掌握政权的主导者所绑架。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黄帝选择了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夏商周三朝选择了诸侯分封制,大秦以后中国选择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两千年前的罗马却选择了君民共和制。
世未来走向何方?古今中外,很多民族的大预言家都对世界的可能走向做过多种预测,且不说这种理论有多少迷信成分,是否依照规律进行预测的,但反观昨日预言,世界并没有欧洲预言家的“1999年世界末日大审判”之果,也没有按照玛雅人的预测出现“2012世界末日”,西方文化对规律性把握由此可窥一斑!虽然未来运势仍然处在一种游离不定状态,但这并不是说人类已经跳出东方文化的阴阳五行的命数。
与西方帝国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殖民主义相比,东方传统文化具有恒久性、同化性、包容性等特点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因为东方文化的这些特点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民族大融合。东方文化中的“遇刚则柔,遇柔则刚”的包容性,通过文化互动逐渐将外来文化同化到自己的阴阳太极圈子之中。中国近百年来,许多人担心学习西方的东西会像日本一样会被全盘西化,这是杞人忧天。只要我们不主动放弃自己的文明,任何外来文化只会被中国”东化”而不是被欧美“西化”,这是东方文化的道性特点决定的。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地域性文明及其局部融合才形成今天这样的文化格局。由于地域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从近百年的清末民国初才算刚刚开始。
《易经》所揭示的宇宙规律中“阴阳生克”的特点是“先生后克”,也就是太极中先出现了阴阳比例的“数量性”差异,然后太极规律就是推动“阴阳中比例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的薄弱环节推进”。这个阴阳互动的规律几乎可以涵盖所有事物的变化发展。太极中的“阴性”是代表有形、保守、凝结、静止的方向或特征,太极中的“阳性”代表着无形、开放、条达、动态的方向或特征。从这个层面讲,东方文化属于中性基础上的偏阳性文化,而西方文化属于中性基础上的偏阴性文化,东西方阴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正是未来世界太极文化形成的前奏。其实,文化本身没有任何阶级性,世界文明的成果各个民族都在共享,是各民族祖先的共同智慧。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