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 书
文/ 耿志平(甘肃)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借书,买书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虽然我有本县图书馆的借书卡,偶尔去借借,一是懒得去借,二是拖很久才去还,总觉着不方便。我认识一些爱书的老师,也常常借他们的。也有一些优秀的老师赠送他们出版的作品,看着亲笔签名的书,我喜不自胜,爱不释手,在阅读的时候还是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有时候参加图书馆的读书活动,他们会送盖章的书,但对爱书的我来说,还是不够,买书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有句名言 : 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一般情况下,借的书有紧迫感,不能看得太久,可以很快阅读完。自己买的书,今天翻几页,明天翻几页,后天说不定就束之高阁了,总有那种来日方长的思想。
我有几个当老师的朋友,她们也喜欢买书,说自己的书想咋画咋画,有感想了,随时可以写在空白处,借的书就不敢那么“恣意妄为”,让人拘谨,束缚了自由自在的习性。我也是看见好词好句就习惯用红笔画下来,不认识的字,查过字典,用笔标出拼音和意思,从不怕把书画的不像新书,不勾勾画画反倒觉得不尽兴。每本拿到工作地方看的书,我都会用街道发的宣传彩印纸或者报纸包起来,我怕把书弄脏。有些熟人就会说你还是个心细的人。
零几年的时候,我在邮局订阅过《读者》和《意林》,后来因为诸多原因,还是放弃了订阅。多年前有那种“六角丛书”,一本书也就十块钱左右,遇到了就会买几本。不知不觉就买了几十本世界名著。后来“六角丛书”没有了,我就会到新华书店去买,而书店的书价格都特别贵,最少都二十多块钱,平常的都三四十块钱以上,让我有点舍不得买。后来在淘宝上买,遇到打折的一本书也就十几块钱。再往后常常在拼多多上买,虽然价钱便宜,但是书的质量参差不齐,有很多翻印和盗版的书,错别字满篇、字体模糊。最糟糕的一次是买了一本《庆阳方言》,质量差的不能再差,我很生气,也为作者可惜,费心费力写的书,被这么糟蹋,不能很好地传播,简直是作者的一大损失。当然有时候花很少的钱买回来也是正版书,就觉得自己赚了。这几年买的书越来越多,有散文,小说,诗歌,总感觉自己买书上了瘾,看到名人名著就果断的出手,生怕错过了似的。三年下来买了有几百本书,有百分之八十都读过了,有些一直还原封不动放在那里。家里来客人,都会对那一大堆书感到惊讶,在他们看来,现在的人很少看纸质书,而我还坚持看书,还买了那么多。也有不理解的人说,把书放在那里把家搞得乱七八糟的,还不如当废品卖掉。我只能苦笑着说:“这都是我精挑细选的有用的东西,当废品卖掉岂不可惜!”
有时候图书下乡,他们会搞买二送五活动,到手七本书,只出最贵的两本书的钱,花一百多,买七本,一点都不心疼,不过书的质量也不是太好,只能将就着看。
今年过年期间,拼多多买书界面上又出了“当当网”这样的字眼,书一般都能便宜,大多数都是世界知名作家的书,像黑塞的《荒原狼》《悉达多》,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多萝西娅·布兰德的《成为作家》,川端康成的《古都》,毛姆的《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赛珍珠的《大地》等等,价格在三块到七八块之间,而且都是正版书,我就毫不犹豫“收入囊中”,慢慢来消化吸收它们。大概买书也和网购一样会上瘾,几天不买就手痒痒,熟人常说:你不是在取书,就是在取书的路上,我欣然接受,不反驳。
买书,当然是为了看书方便。而我并没有把买的书认认真真看完,好像书买的越多,让人觉着我越爱书一样,堆在那里就觉着心安,觉着踏实,每天闲了看几十页,甚至上百页,虽然有些不一定完全能看懂它的精华所在,但看了,总比不看好得多,至少可以借鉴他们的写作方法,知道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那些从未听说过的人和事,增加我的知识储备,为写文章增添一些素材,也充实了我的精神生活,生活变得不再那么空虚,总之是大有益处的。
“书读的越多,心胸越大,视野越宽。
读书与不读书,过的是两种人生。
当你爱上读书,读书就成为一个人的狂欢。
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这世间,没有谁的生活没有烦恼,唯读书是最好的解药。
白岩松曾说过 : 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
好好读书,用书本的厚度,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垫高自己人生。”
……
这些耳熟能详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时时鞭策着我,让我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不能自拔。明代董其昌说过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我不能行万里路,但我完全可以读万卷书,只要持之以恒,总会做到的。不怕做不到,就怕从来就没有开始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