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季稻
文:百区山人
二0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
七十年代前期,经过几年努力,多种粮食,增加种植面积,新县的粮食自给不足,大部分生产队只够半年吃,下半年吃统销粮,黑市粮,瓜菜代。当时干部很关心群众生活,他们虽然有二十九斤商品粮,饿不到自已。可是他们所在的县,公社出了讨饭的群众也是觉得脸上无光影响也不好。
可是怎么增产节约也是抵不了人口增多,人们只能半饥半饱的生活。
新县南部紧邻湖北红安,红安的粮食不但人民够吃,每年还上交许多给国家,派干部去红安参观,别的同新县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种双季稻而新县没有种植。
调查干部回报县委 : 我们也能种双季稻,说贡献国家,自已够吃多好,免得县委书记去省开会以要统销粮,玉米面红薯干为主要任务。
可是干部们忽略了一个温度问题:南北百里温差有三度!就是这个三度使新县的双季稻流产了。
一九七一年正月十六日在公社砖木结构的大礼堂里,千斤的三级括干大会召开了。人们席地而坐,台上千斤公社书记饶志友同志讲话。他讲道:“我社基层干部同志们,今天我代表千斤党委宣佈: 在我们千斤境内推广种植双季稻”双季稻的好处他讲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总结说:“双季稻是革命的稻,是粮食翻身仗的稻。别的会得开几天,还要分组讨论。今天的会只半天就结束。时不待我,季节不等人。散会后,每大队的支书领十名双季稻技朮员回去,明天头季稻育秧开始,你们吃饭要想着双季稻,睡觉也要想着双季稻,双季稻在我们公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散会!”
湖北来的技朮员都是他们本地农民,种双季稻都是把好手。他指挥人们搅好一大缸黄泥浆,把风好的谷种浸在缸里,捞起上面的谷种,只用沉在缸底最饱的谷种子。
老年人砍竹子制成二尺宽三尺长的竹排,青年劳力建温室,在土地坪上挖M型的沟,把瓦菅按沟排好,上面上薄薄一层土。菅外口打个大灶,后口通烟筒,四面筑土墙,屋顶盖厚厚的茅草和泥巴。几天功夫,温室建成了。灶内架起木柴,屋里热了起来,选好的谷种散在竹棑上,一层层码起,不分日夜叫人值班烧火,浇水。二十几天后,秧苗育成了。
阴历二月二十八日,在往年种中稻还没下秧,头季稻栽秧就开始了。上级要求合理密植,扯绳子直线,两米竹杆上点间踞。两人一杆,要栽得横看一条线,直看一条线斜看也一条线。这可把社员害苦了,栽的不对线,拨了重栽。本来栽秧是几天的活,头季秧人们弯腰栽了两个多月,因天冷,栽下去的秧苗总不长高。
施追肥,洒尿素,好不容易收割了。接着又犁田耙田栽晚稻,时间紧。夜晚扯秧白天栽,六七月大热天,人们栽秧弯腰头上的汗水掉水田里。滴咚滴咚响,妇女们把孩子搖蓝放在田埂上,任孩子在日头下哭睡着了,又热醒了,还是个哭,也不停栽秧的双手,直到天黑收工才担着搖壳子,孩子回去。
夜晚,每个男女劳力要扯二百把秧备明天栽合理密植。有人手慢,半夜还在秧田里模黑扯秧。不栽八一秧,迟了就秋风了,不长谷籽了。人们信心满满:只要能解决吃饭问题,苦也值得。
秋下十月,麦办草完,总结产量:没有增加多少,活没有少做,苦也吃了,只种一年双季稻人们就失去了信心。干部们找原因,找错误。如是:就有说俏皮话的人挨批斗。邻村吳姓青年说双季稻:
远看一忽青
近看尺巴深
露头三个籽
党委费了心
这个顺口溜在各村传起:,还了得?派干部查出吳姓青年,把他的共青团员证没收取消,带他各湾游乡,认错。真是脸面尽失,人丢的大了,从此抬不起头来连未婚妻也吹了。
双季稻强行推行了六年,农民的苦啊!说不尽。
一九七六年后:新县不种双季稻了,以后的责任田想怎种就怎种,种个猴上树也没人菅了,种一季中稻也解决了吃饭问题。
还是当年的田地,还是当年的社员,还是当年的干部,这可怎么说呢❓恐怕资质高深的哲学家也讲不明白这个道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