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孔府、孔庙、孔林(下)
——我们在山东旅游(15)
文/刘玉伟
从孔庙的杏坛向北望过去,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三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经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这就是孔庙中最为著名的大成殿。
大成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巍峨高耸,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颇具大家风范。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重檐九脊顶,二十八根龙柱环绕,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太和殿,真不愧为“东方三大殿”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和山东泰安岱庙的天贶殿。
孔庙里的大成殿始建于宋代天禧二年(1018年),明弘治年间毁于雷火重建,清雍正二年再一次遭雷火重建,正是这次重建被特许按照皇宫规格重新建造。孔庙里的十三碑亭也和有名,碑亭南八北五两行排列,斗栱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眼,栉次麟比,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五十五幢,是唐、宋、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八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十三碑亭里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龟砆,名曰赑屃,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能,赑屃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赑屃、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到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我们每个人都戴着耳麦,地接导游小刘姑娘的讲解,让我们对每一块碑都肃然起敬,更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点了!真的要感谢先辈们用坚韧不拔,砥砺前行的拼搏精神,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珍贵文物。孔庙作为至圣庙,历来有五种人是不能进孔庙的。这五种人是:衣衫不整的人、内心不虔诚的人、太小的小孩、孔家的出家人以及犯罪判刑之人。
孔林离孔府和孔庙比较远,我们还是十人乘坐一辆马车,来到孔林前面的广场。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从全国各地带来奇花异木来此种植,此后,随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规模也越来越大,明永乐年间扩大为18顷,清康熙时期拟扩大到三千亩,现孔林内有树木十万株,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园林。他的后裔中,有超过十万人也葬在这里。
我们那天到孔林时已经快到闭园的时间,那天天气有点阴,我们团队的大部分人都不想去孔林。张明丽说,上一次也是一多半人都没有进孔林,必竟都是年龄大的人,有些人身体不好,也忌讳去这些地方。我从来都不信神不信鬼,即然来了,就进去看看,多知道一些东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儒家认为,人不可能长生不死,但是可以不朽,正如《左传》里所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我从孔府、孔庙和孔林出来后的最大感受。
刘玉伟,2025年2月24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