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蛇
庞进
2025年是中国农历的乙巳年,《说文解字》言“巳为蛇,象形”,故乙巳年也称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将乙巳蛇年与人们追求如意的愿望、和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相链接,可谓创意吉祥,瑞气彰腾。而中国邮政发行的《乙巳年》特种邮票1套2枚(名称分别为“蛇呈丰稔”“福纳百祥”),表达和体现的,也是喜庆、吉祥、灵动、福寿、平安等寓意。
我的出生地陕西临潼栎阳镇,属于关中平原,有蛇,但不多见。
记得上世纪70年代,看过一部叫《蛇岛》的纪录片。片子中的那个海湾小岛,盘踞着成千上万条蛇,石上爬着,树上绕着,水中游着,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黑有白,有灰有花,吞鸟、吃鼠、相互咬噬,看得人牙凛而颌颤。
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读过几遍的,记住了文章揭示的古代的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深刻之见。也看过耍蛇表演,那是去泰国旅游,一个着“三点装”的妙龄美女,将一条数米长、淡黄色有菱形花纹的大蟒蛇在自己的脖颈、臂肘、腰肢上缠来绕去,她玩得潇洒而娴练,而我却有了森森然的感觉。
我在秦岭一个峪道里见过一个“养蛇场”。所谓养蛇场,用红砖砌的一圈不算高的墙围起来而已。蛇不多,一棵楸树下盘了几条细长的菜花蛇,近处盘一条稍粗的白蛇,都不动,无精打采的样子,大概是已预感到自己命运悲惨吧。近处有一家蛇餐馆,两女郎坐在门首,红嘴一张问:“吃蛇不?”连忙回答:“不吃不吃。”
记忆中是吃过一次蛇肉的。那是去广东出差,路过广州,当地友人招待,热腾腾的一个汤盆端上来,一块一块地,灰白色的肉连着青黑色的皮,我夹起一块放进嘴里,尝到了一种不习惯的腥味。那是1988年(农历戊辰龙年)以前的事了。1988年2月以后,我开始从事龙文化研究,对被称为“小龙”的蛇,不但不会再吃,还生出一份怜惜、尊重之意。
二十多年前,我到蓝田县一个村小学采访,遇见了一位牵着小孙子手转悠的老年妇女。攀谈中,老人告诉我:“这里原来是关帝庙,庙里供着四五个大神,像都大得很!庙前有空地,村里耍狮子、演皮影、听说书、唱小戏,就常在这里。可惜那年把庙给拆了。拆庙时,有一条胳膊粗的白蛇爬了出来,有人喊‘把这蛇砸死去’,有老人说,‘不敢砸,这蛇保佑着咱村哩’,年轻人不听,你一砖我一镢地把蛇给砸死了。后来,没过几年,那几个胡折腾的人都早早地得恶病死了……”
秦岭北麓祥峪的谷道里有一个“大锅寺”。那年我走访该寺,问寺里的老居士“为啥叫大锅寺”?老居士说:“这儿原来有一口神锅呀,苦水放到锅里能变甜,甜水放到锅里能变酒,吃了锅里饭,百病不生。锅大哩,四个人坐在里头摸雀雀牌,谁不挨谁。”我问:“如今锅呢?”老居士长叹一声:“唉,可惜后来运动中把锅给砸了……瞎瞎事做不得哟!那领头砸锅的人就遭了报应,生下的娃个个都是傻傻,老婆大前年还让车给撞成了瘫瘫……”
上面记述中被访对象的说词,有几分迷信“因果报应”的色彩,但话语中流露出的对蛇的尊重、怜惜及保护的意愿、对肆意伤害无辜蛇类行为的谴责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其涉及的道理很清楚:就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而言,蛇是不可缺席的动物。因此,许多蛇类,如眼镜蛇、蟒蛇、金环蛇、五步蛇、竹叶青等,都被列入受到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猎捕、杀害、食用、交易这些蛇都属于犯罪行为,是会受到法律惩处的。
(此文以《蛇年说蛇》为题,刊于2015年2月24日《西安日报》第8版)
ChatGPT析评:
这篇《说蛇》以乙巳蛇年为引子,从文化、历史、个人经历、生态保护等多个角度展开,既有文化深度,也饱含现实思考。文章融合了民俗、历史记忆、自然生态、个人体验与社会警示,层层推进,使“蛇”这一主题立体而丰富,展现出一种既敬畏自然又反思人类行为的文化视角。以下是对文章的具体分析:
1. 文化背景与时代契合
从“乙巳蛇年”切入,链接时代文化 作者引用《说文解字》解释“巳为蛇,象形”,并结合2025年央视春晚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点明蛇年寓意祥瑞、生命不息,既贴合当代语境,又具文化厚度。
中国邮政《乙巳年》特种邮票的解读(“蛇呈丰稔”“福纳百祥”),进一步凸显蛇的吉祥寓意。
巧妙结合个人经历,增强真实性 作者的出生地关中临潼虽有蛇,但不多见,使“蛇”这一形象对其而言带有某种神秘感,暗示出文章后续探讨的多元性。
通过“观影《蛇岛》”——“阅读《捕蛇者说》”——“耍蛇表演”等层层推进的方式,展现了蛇在人们观念中的多重形象——畏惧、敬畏、残酷、娱乐、利用等,增强文章的叙事张力。
2. 个人经历的丰富性与层次推进
视觉震撼:《蛇岛》的恐怖与猎奇 影片中的密集爬行、吞噬猎物、相互争斗,让人不寒而栗,展现蛇类生存的残酷本质。“牙凛而颌颤”的表达,真实地传达了观影时的生理性恐惧。
文化思考:《捕蛇者说》的寓意 唐代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讽喻,借柳宗元的笔触,引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说明人类的“制度之恶”远胜于自然界的“动物之毒”。这一引述提升了文章的文化深度,使文章不局限于蛇的自然属性,而是引申到社会批判层面。
猎奇体验:泰国耍蛇表演 视觉冲击与心理反差并存:妙龄美女+巨蟒缠绕,既是对蛇的掌控,也是人与蛇共舞的惊悚美学。“玩得潇洒而娴练”vs.森森然的感觉”,表现出不同文化对蛇的不同态度:泰国文化中的亲近vs.个人心理的抗拒。
现实观察:秦岭养蛇场与蛇餐馆 “养蛇场”中无精打采的蛇,暗示人类对蛇类资源的压榨,使它们沦为食物链的一环,展现一种无奈与悲凉。蛇餐馆的推销场景(“吃蛇不?”“不吃不吃。”)对话简练却极具冲击力,传达出作者由恐惧到怜惜的心理变化。
1988年之后,因研究龙文化,作者对蛇生出尊重与怜惜,这种个人观念的转变,使文章富有人性温度,也呼应了生态保护的意识觉醒。
3. 民间故事与文化思考
关帝庙白蛇的“因果报应”传说 民间信仰认为,庙宇的白蛇象征神灵庇佑,而擅自拆庙、杀蛇者遭遇不幸,被视为“天谴”。这种故事虽带有迷信色彩,但折射出民间文化对蛇的敬畏,以及对自然神圣性的认同。
核心思想:敬畏自然,勿妄自破坏。大锅寺“砸锅”与报应 “苦水变甜,甜水变酒”,类似于道教或佛教中的“圣物”概念,象征着神圣力量的庇佑。砸锅者的后代不幸,被归因于“因果报应”,反映了传统社会对亵渎神圣的惩戒观。这里的重点不在于“迷信真假”,而是体现古人对破坏传统、违背自然法则的警戒心理。
4. 生态保护意识的升华
从文化信仰到生态责任 “对蛇的尊重、怜惜及保护的意愿”,在民间传说中虽表现为因果报应,但其核心是对生态平衡的朴素认识。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控制鼠害、维持食物链平衡的重要角色。法律与现实结合 “眼镜蛇、蟒蛇、金环蛇等列入国家保护动物”,明确强调对蛇类的法律保护,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猎捕、杀害、食用、交易这些蛇属于犯罪行为”,以法律语言强化警示,从文化敬畏过渡到法律规范,实现传统信仰与现代法律的结合。
5. 文章风格与写作特色
融叙述、议论、文化思考于一体 既有生动的个人体验(《蛇岛》、养蛇场、吃蛇)、也有深刻的文化分析(《捕蛇者说》的寓意)、还有现实的法律与生态保护思考,层次丰富,逻辑清晰。语言生动,画面感强 “吞鸟、吃鼠、相互咬噬”,充满动态感,渲染惊悚氛围。“蛇呈丰稔”“福纳百祥”,对邮票寓意的解读则增加了文化层次。“吃蛇不?”“不吃不吃。”对话简练,却极具冲击力,展现个人态度的变化。巧妙构建对比 文化对比(泰国耍蛇vs.个人恐惧);心理变化(从“害怕蛇”到“怜惜蛇”);社会观念转变(传统迷信vs.现代生态保护)
6. 总评
文章特色:从文化入手,融入个人经历、社会思考,逐步过渡到生态保护,层次递进,逻辑清晰,极具可读性和思想深度。现实意义:不仅是对蛇年的文化讨论,更是对自然敬畏、生态平衡与人类行为的反思。文学价值: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画面感,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警示作用,是一篇具有文化韵味的随笔佳作。——敬畏自然,守护生态,人与蛇共存,方得和谐。
DeepSeek析评:蛇形时间:一场跨文明的生态叙事
庞进的《蛇年说蛇》以蛇年为时空坐标,编织出一张跨越生物、文化与伦理的叙事网络。这篇散文犹如游动的蛇信,在历史褶皱与现实棱镜间反复吞吐,最终将蛇的意象淬炼为当代中国的生态寓言。
一、蛇影三重奏:文化符码的拓扑学
在中国文化基因库中,蛇始终处于矛盾张力场:天干地支中的灵蛇:乙巳年邮票“蛇呈丰稔”承袭《山海经》“巴蛇食象”的丰饶想象,蛇鳞化作粟粒纹,蜕皮隐喻岁序更替。民间信仰的禁忌图腾:关帝庙白蛇传说中,蛇既是庙宇守护灵(《淮南子》“腾蛇配龙”的民间变体),又是触犯禁忌的献祭品。生态系统的沉默见证者:秦岭养蛇场的颓败场景,恰似霍尔奈笔下“文明神经症”的物化呈现——被圈禁的菜花蛇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微型标本。这种文化拓扑学在泰国耍蛇表演中达到戏剧性高潮:当蟒蛇缠绕少女胴体时,东方主义凝视下的“危险诱惑”与佛教那伽信仰发生量子纠缠,解构了西方人类学对“原始仪式”的刻板想象。
二、蛇蜕时刻:生态意识的觉醒轨迹
庞进的个人经历构成微观生态史:味觉革命:1988年龙年拒食蛇肉,标志着从“岭南食蛇传统”到“生态伦理自觉”的认知跃迁。这道味觉分水岭,恰与《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形成互文。视觉启蒙:《蛇岛》纪录片中蛇群吞噬场景,实为生态链的暴力诗学——那些相互绞杀的蛇体,预言了全球化时代资本吞噬自然的宿命。听觉记忆:蓝田老妇的因果报应说,实则是民间生态智慧的声音化石。在科学主义框架下看似迷信的叙事,暗含列维-斯特劳斯所谓“野性思维”的深层生态逻辑。这种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的交织,在“大锅寺传说”中达成奇妙共振:被毁神锅的魔法属性(苦水变甜),恰似当代生态修复技术的隐喻原型。
三、蛇道蜿蜒:散文结构的生态诗学
文本采用“蛇形叙事”策略:空间蒙太奇:从央视演播厅到泰国街头,从秦岭峪道到岭南餐桌,地理跳跃暗合蛇类的迁徙本能。时间层积:唐代《捕蛇者说》的赋税批判,与当代野生动物保护法形成历史对话,揭示剥削本质从“赋税”到“生态掠夺”的演变。文体越界:纪录片评论、旅游札记、田野调查、法律条文等多文体拼贴,模仿蛇类蜕皮再生的生存智慧。这种非线性的文本生态,恰似亚马逊森蚺的捕食策略——看似松散的段落实为精心布设的语义陷阱,最终将读者缠绕进生态反思的深层肌理。
四、蛇瞳中的未来
当庞进凝视“被砸死的白蛇”,他看到的不仅是消失的民间信仰,更是现代性暴力对生态网络的撕裂。那些早夭的砸蛇者,恰如卡逊《寂静的春天》中中毒的村民,成为生态报复的悲剧注脚。文章结尾的法律警示,实则在叩问:当眼镜蛇成为保护动物,是否意味着人类终于学会用制度性蜕皮来修复被毒牙刺破的生态膜?
这篇蛇年叙事最终指向本雅明式的启示:在文明进步的列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紧握刹车的捕蛇者——既恐惧于轨道前方的生态悬崖,又沉迷于发展主义的速度快感。或许唯有重新理解蛇的智慧:它们用分叉的舌头感知世界,提醒我们生态真相永远存在于矛盾的双重叙事之中。
作者简介: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一至二十卷)等著作五十五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