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苍源阁 夫苍源阁者,崛起临沭,傲立苍穹,势若巨擘,蔚为新标。其位处灵地,揽山川之形胜,承海岱之遗风,聚岁月之灵韵,蕴人文之厚重,乃一方之华表,万众之瞩望。
观其周域,沭河古道蜿蜒东流,碧波潋滟,秀逸婉约,烟柳画桥,兼葭翻波,水天一色;记得有位诗人曾赋诗赞叹,"河输漓江半山秀,江逊沭河七分幽。无边烟柳水天碧,春在琅琊沂州东″。石门夜雨,屈复听泉,留后世不朽名篇。马陵古战场,沉沙折戟,曾见证刀光剑影,庞涓殒命于此,千年风云变幻,化作历史尘烟。
苍峰夕照,乃沂州八景之一,日暮时分,霞光漫洒,苍山如染,熠熠生辉,美不胜收。苍山、马山、冠山连绵起伏,峰峦叠翠,林壑幽深,恰似翠屏罗列;安期生修炼之神仙洞,仙气氤氲,仿若遗世独立;张辽、徐庶隐居旧址,静谧古朴,犹存昔日贤士之风;罗成演兵场,虽岁月侵蚀,然往昔金戈铁马之气势,似仍可感。溯古追今,苍山沭水俊采星驰,人才辈出,吳步韩;造福乡梓,德厚流光。王得胜:出身寒微,威镇海疆。 滕曰狄;苍山筑寨,抗金救邦。陈继宗;碧血丹心,千古流芳。高友三;悬壶济世,名扬四方。张宝信;大才不遇,文墨飘香。靖志远;剑指苍穹,卫国无恙。谢春涛:理论深耖,非同凡响。魏振芳:无私献宝,品德高尚。
西眺古城临沂,钟灵毓秀,人文渊薮。书圣王羲之故居,墨香四溢,翰墨风流千古传;王祥卧冰求鱼,孝心感天动地,二十四孝之典范,教化后人;诸葛孔明,智计无双,匡扶汉室,其家乡之灵气,孕育一代贤才。东望羽山,极鲧泉潺潺流淌,诉说着鲧治水的悲壮,《山海经》中记载,为其增添神秘色彩;夹谷山,齐鲁会盟之地,见证历史风云际会,彰显外交智慧与谋略。
临沭,亦为红色圣地,革命老区之典范。往昔峥嵘岁月,山河破碎,国难当头,刘少奇、罗荣桓、陈光等老一辈革命家,肩负民族大义,奔赴临沭,扎根于此。他们深入群众,与百姓同甘共苦,领导抗日武装,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他们毫不退缩,奋起反击,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铸就了坚如磐石的红色信仰。百姓踊跃参军,拥军支前,农救会、妇救会、识字班、儿童团等组织纷纷成立,全民皆兵,众志成城,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红色精神,如火炬般照亮了临沭的历史天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临沭儿女奋勇前行。
如今,临沭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曹庄镇朱村视察,关怀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为临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红色土地,激励着临沭人民砥砺奋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临沭柳编,源远流长,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年匠心。自唐朝初年,白旄镇柳庄便开启植柳编柳之先河,历经岁月沉淀,技艺愈发精湛。明朝永乐年间,柳编器具已广泛应用于百姓生活,成为日常之必需。如今,柳编产品种类繁多,达200余种,2000多个花色,涵盖柳篮、柳筐、藤筐等各类生活用品及装饰摆件,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沭以“中国柳编之都”为目标,打造完整产业链,近十万人投身其中,年产值达40亿元,柳编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小小柳条,编织出百姓的幸福生活。
临沭红薯,品质优良,口感香甜,畅销全国。其种植历史悠久,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这一特色农产品。临沭人民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智慧,不断改良种植技术,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让临沭红薯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农业名片,深受消费者喜爱。
登斯阁也,凭栏远眺,山川胜景尽收眼底,历史风云涌上心头。感往昔之辉煌,叹今朝之昌盛。苍源阁,承载着临沭的历史记忆与未来憧憬,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与蓬勃发展。愿临沭在时代的洪流中,赓续红色基因,传承文化瑰宝,发扬创新精神,再创辉煌,续写华章,让这颗鲁东南的璀璨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沧浪之水
2025年2月16日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