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生命,雕琢灵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安根雕传统工艺第四批代表性传承人苏增水
文/杨夏添
“根雕为用,文化是体”,根雕艺术已扎根华夏大地两千余载。作为一种天人共创的艺术样式,“七分天成,三分雕琢”,根雕艺术家以枯死无用的树根等树木部分为材,在保留其自然天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使其艺术生命得以在与人的交互中焕发延续。而如何对自然肉身进行灵魂雕琢,这对根雕艺术家的审美与技艺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福安,根雕艺术已延绵百余年,并以其独特的平削凿木法、凸削凿木法、凹削凿木法等自然雕法闻名。2011年12月14日,福安“根雕”艺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位年轻的根雕艺术家,赓续工匠精神,以传统文化为魂脉,不断打磨技艺,用心贴近自然,从自然木料中探寻恢复文化的根脉,传承并发展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就是苏增水。
作为福安根雕艺术第四批代表性传承人,苏增水对根雕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与渊源。
17岁学艺,二十余载精益求精。岁月打磨一双巧手。从泥工到古建木雕学徒,再到福安根雕传承人,这条路并不坦途。是文化的传承热爱和对技艺的不断追求突破,让他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超越自我;在天人共创中,朽木逢春,让传统文化透过自然的肉身而得以更丰富的呈现与表达。
锯子、锛子、钻子、凿子、斧子。他常常在一堆木料前,左瞅右看——拉大锯、识尺码、磨刨刀、锉锯齿再到抡斧头、锯木料、推刨子、锛木头、凿槽口、钻孔眼、接榫头、雕刻等一系列动作,一式一划、一锤一凿,——从当学徒到自己开店,他用心把握每个细节,在不断打磨中淬炼手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恩师刘解放。至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他与根雕由此结缘。
清末民初,福安楼下村人彭泽春汲取东阳雕刻技法,独创木雕平削凿木技法。由其孙女婿刘梅仙继承,而后传技于其子刘解放。
彼时刘解放已是荣膺“中国高级根艺美术师”等称号的大师,在交谈中,为其古建木雕技艺的执着追求所打动,并决心传授他根雕手艺。福安根雕顺应树根形状肌理,借助刀、凿、锯等传统工具,采用平削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等自然雕刻技法,在苏增水看来,让每一块经材手的木物尽其用,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是他作为一名根雕手艺人的情怀与责任。
取舍、整形、屈伸、扭曲、烘烤、雕刻。每一步的制作过程都需要耗费大量心力,然而繁琐的步骤并没有消磨他的耐心,在日夜与这些无声却似有声的形象对话中,思想与自然从试探到交融,他不断让自己的作品顺应自然、贴合心灵,让每一根线条长出文化的肌质。
而想要掌握根雕艺术光有刻苦钻研的耐性还远远不够,还要有超高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要实现从“工巧”到“灵巧”,在顺应自然的同时注入文化的力量,“构思立意”是关键。苏师傅会先在对初加工后的木料进行审美观察的基础上绘图,而后以画稿为蓝本,正式开始艺术雕刻。
“以大自然的奇妙之美为旨趣,而后复归自然”是苏增水作品的最大特点。从自然的肉体中来,再复归自然。他创作了大量表现自然风物的作品,有《花开富贵》《福至心灵》《飞龙乘云》。诸如《鱼跃鸢飞》,抓住了木根本身的流畅线条及恣意的神韵。作品整体呈鱼形,却兼有雄鹰展翅的恣意。观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赏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一翱翔苍穹,一潜游江海,两种天地间的生命形式在木料所包容的空间中彼此流动,显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逍遥自在。
除了表达自然旨趣,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也注重在保留自然原生态的基础上,通过细致观察与美学思考,赋予其人的情态,使其内在生命得以更灵动地表达。如《喜上眉梢》——采用X形构图和传统的“开合”等构图处理方式:由藤蔓彼此缠绕而成的两条树梢,顺着枝桠向上,朵朵五瓣梅像擎着的火花,绽放出炽热的焰色;两条树梢彼此依偎,娇俏可爱。在人与自然的相互指涉中,由梅花绚烂来表达人欢喜的情态,颇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景致。该作品荣获第四届“金瓯杯”根雕创意大赛优秀奖。
而其另一代表作品《歇息》也同样成就斐然,荣获第四届福建省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歇息》则采用聚焦式构图方式——远看为鸟巢形状,寓示家的归属;近观是一群猴子抱成一团,彼此依偎拥拢、在一块休憩。家庭和睦的和气,彼此内心的平静与惬意,根部到鸟巢,鸟巢到可供歇息的家。这不仅是自然的复归,在表现自然题材的深处,更是个体对对家的归属与依恋。
虽然在根雕创作的这条道路上,苏师傅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并没有满足现有成绩,仍在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拓展审美与技艺的边界。2023年10月13日,苏师傅的“一种板件双面雕刻翻转辅助装置”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因为挚爱,苏增水收藏及制作藏品与日俱增,2021年创办了福安市聚艺轩木雕厂,该厂第二年被受理为宁德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单位。另外,苏增水也在穆阳古镇经政府扶持下创办了民俗馆。
闲暇之余,他还一直致力于乡村建设。牛岭尾村村长、“福安爱故乡”西部工作站站长、“优秀志愿者”——身兼数职的他始终面带微笑、为他人服务。
已是中级工艺美术师、工艺品雕刻工二级的苏增水谈及自己的理想时,只是说:“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号召大家将这些东西保护起来,修复起来,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往下传”。保护与修复,是技艺,也是记忆。是一群人的记忆。他,让根雕、让非遗受到大众更多的关注。
择一事,终一生。对于根雕技艺的传承,他一直身体力行,不断用实际行动诠释工匠精神。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他的民俗馆开展研学活动。他,让更多人走进“根雕”,近距离了解“根雕”,热爱“根雕”,慢慢沿着对“根雕”的喜欢,探寻文化的根。
根植生命,雕琢灵魂。朽木会枯,会老,但只要文化在、工匠精神在,根就在,技艺就不会老,它会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继续开花结果。它会在一代代苏增水这样的工匠手里不断生根、发芽、抽枝、长叶、茁壮,然后从一个生命走向另一个生命,一张手开出另一张手,如同根雕技艺——只要精于工,匠于心,枯木也能逢春。
作者简介:
杨夏添,福建霞浦人,福建省宁德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诗歌作品散见刊物,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