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贺《乡情》付梓
这本乡土味浓郁的《乡情》,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它遂了九十三岁老翁杨延硕“这辈子想出本书”的夙愿,不啻(chi)于老来得“子”,可喜可贺!
和杨延硕的缘分,还是从《洛宁杨氏族志》编写组开始的。
那一年,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发出倡议,号召洛宁各姓氏编写本姓氏的族志。时任老年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的杨成巨(杨逸夫)先生承头,由杨书忠、杨秀春、杨琪亭、杨焕林、杨成章等人组成领导班子,叫来水利局高工杨旺锁、一高中教导主任杨天杰、党史办编辑杨延硕等一干杨姓退休人员具体干活,就在老科协办公室展开工作。
我也滥竽充数混迹其中。杨延硕指着我的鼻子说:“小沪啊,我老早就知道你,你是丁亥猪年生在上海才叫小沪的吧?你的父亲杨柝老师,可是我上陈吴完小时的班主任,也是我人生启蒙的指路人。杨老师多才多艺,语文教的好,板胡也拉得好。
那时候刚解放,学校组织宣传队排演他自己编写的《从黑暗到光明》,一句一句地教我唱豫剧,至今还记忆犹新。”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地比划着唱了起来,一看就知他是个性情中人。
经排辈,延硕是十八世人,我是二十世,还得给他叫爷爷。没办法啊,杨家走遍洛宁不乱辈,叫爷就叫爷吧,况且,人家能从一般教师干到中共洛宁县委党史办公室的编辑,定有两把刷子,又是一大把年纪了,有资格!
延硕爷爷自小酷爱书法,师承王、柳,自成一家,尤以行草著称于世。每到阴历年根儿,就在县城电信局门口大街上摆开摊场,给群众写对联。街上写对联的人不少,真草隶篆,各显神通,行云流水,顾客盈门。唯有我的高中同班哥们贾献堂和延硕爷爷两家的摊位前,人头攒动,一联难求。
贾献堂的春联,红纸金字龙飞凤舞;杨延硕的福字,富态大气堪称一绝;两台对戏当面鼓对面锣,旗鼓相当,难分伯仲。
相形见绌的是一些头上顶着各种光环头衔的书法家们,以怪为奇,笔枯墨焦,门庭冷落车马稀,少有人问津。徒有屠龙术,社会不认知,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魅力。
彼此交往多了,也就熟不忌礼。我发现延硕爷爷还有即兴写豆腐块的嗜好,并且简洁明快,一嘴啃住豆馅儿,不拖泥带水、披袍子外套。
我建议他收集起来,坚持下去,我自告奋勇将来负责整理、编辑成册,给子孙后代留下点精神遗产。他爽快地答应了,并不时地邀我去他家欣赏佳作。
他的两任夫人都很喜欢我,奶奶、奶奶一叫,高兴得她们满脸菊花盛开,恨不得把家里的好东西全都搬出来让我吃。好吃的,谁不吃?谁不吃谁是大伈(xin)糗(qiu)。
时光荏苒,文袋渐满。我把延硕爷爷数十年来积攒的宝贝倾囊倒出,全面摊开,分门归类,整理甄别,取其精华,蔽弃繁杂,重复累赘、不合时宜的干脆自己执笔新写。无论冬夏,不避晨昏,历时年余,终成《乡情》,终于圆满了我的初衷。
延硕爷爷今年九十三岁,年近期颐,吾已七十又八,可杖于庭。爷孙俱皓首,书痴扶白丁,相濡以沫,蹒跚学步,不揣简陋,岂至顽童?虽精神尚矍铄,满面显红光,但晚霞尚满天,可惜近黄昏,就好像那陈年古瓷,说不来哪天咯嘣一声打碎了,这辈子就算玩完了。
期盼儿孙们把《乡情》摆上供桌,遥祭亡灵,我们爷孙儿俩定会高念阿弥陀佛,哈哈大笑于九泉!
中学一级教师杨小沪
2025年元月12日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