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愈发重视身心的和谐与内在的平衡。而清调补这一源自中医的智慧理念,与精气神这一古老而深邃的概念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人体健康与活力的坚固基石。

“清”,意指对身心的深度净化,是养生旅程的起点。中医有云,人体若长期滞留湿热痰浊等病理产物,不仅肉体受累,精神亦将蒙尘。故而,通过科学饮食(譬如,多摄入蔬果,减少油腻重味之物)、适量运动、优质睡眠以及专业的排毒疗法,就能有效清除体内淤积,重启那潜藏于深处的生命活力。

二、调:平衡阴阳
“调”,意指调和人体阴阳,确保气血运行无阻。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石,一旦失衡,疾病便接踵而至。通过针灸、拔罐、推拿等传统疗法,或是调整饮食习惯(如寒热食物的合理搭配),顺应四季变化的作息规律,就能收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效果。这不仅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更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的源泉。

“补”,意指在“清”与“调”的基础上,给予身心的滋养与能量。中医有“虚则补之”的调理之说,根据个人体质与需求,精选药材与食材进行滋补,如气虚者可选用人参和黄芪等补气;血虚者可食用红枣桂圆等补血。精神的滋养同样不可缺失,通过阅读学习和艺术创作等方式,心灵就能够得以不断的滋养,境界就能够得以不断的提升。

精气神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的生命活力。精即是人体构成与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即是推动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动力;神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与总体体现。清调补正是为了维护与提升精气神,使我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保持身心的强健与从容。

清调补这一中医养生的智慧瑰宝,不仅是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的实践指南,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它告诫我们,真正的健康不仅关乎肉体的无病无痛,更在于心灵宁静与精神的富足。让我们从“清”启程,经由“调”和“补”两个重要环节,最终滋养出充盈的精气神,让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光永烁。


主编:吴文頗,高级工程师。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原任济南铁路分局副局长。社会兼职: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书记兼交通运输专业委员会会长、省学会智库研究院院长、国际影视台副台长兼山东运营中心部长。现代诗集《源自大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任国务院安成信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常委文联主席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和全国摄影协会主席邵华将军等领导学者分别题词签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