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年前,泥石流突发冲断铁路大桥,442次列车司机王明儒在危急时刻,撂下生命的最后一把刹车闸,挽救了无数旅客的生命……
生命的最后6秒钟
他驾驶442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般向隧道口驶去,突然发现瞭望窗前的钢轨不见了反光,他还没来得及看清洞口外30米处的断桥,紧急撂下刹车闸。列车车轮喷出一束束耀眼火花后,终于停了下来。
442次列车尾部共七节车厢安全停在了隧道内,8号车厢停在了断桥上,而两台机车和行李邮政车以及3节车厢不幸冲下了断桥,被卷入翻滚的大渡河……
火车司机王明儒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1.生死关头,危急时刻,他撂下生命的最后一把闸
1981年7月8日晚至9日7时许,成昆线尼日车站到乌斯河车站间,大凉山间的“利子依达沟”山洪陡涨,一股特大泥石流,夹杂着数百吨巨石呼啸而来,1时30分,横跨“利子依达沟”上的长达125米的“利子依达”铁路大桥被冲毁。连同桥墩一道被泥石流冲进大渡河里,在河心筑起一道天然大坝;水深流急的大渡河顿时被拦腰切断。
9日凌晨1时46分,夜幕里的大凉山咆哮着急风骤雨,王明儒驾驶“东风3型”柴油机车牵引着442次旅客列车从成昆线尼日车站开出,沿着千分之十四的下坡道,向成都端的乌斯河车站间,连接断桥的“奶奶包”隧道飞驰而来,运行到283公里处,越过“奶奶包”隧道曲线时,机车前大灯突然扫到“利子依达”桥对面,突然发现一向非常熟悉的护路房倒塌了,钢轨也不见了反光。具有丰富行车经验的他几乎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洞口外30米处的断桥,“唰”的一声撂下了飞闸,闸瓦紧紧抱住车轮,经过强烈的摩擦喷出了一束束强烈的火花,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刺耳啸叫,列车终于停了下来,在“奶奶包”隧道内20米处,留下一道紧急制动撒在轨面上的砂痕;在被泥石流冲断的桥梁前,留下了机车动轮擦伤钢轨的印记;在未被冲断的最后一孔水泥梁上,留下了机车经过剧烈震动脱落下来的胶垫、弹簧等零部件;8号车厢停在了未断的一孔桥梁上,7号到1号车厢安然停在隧道内。
可是,这位年近半百的共产党员,在抗美援朝战场洗礼的英雄火车司机王明儒,却随着两台机车和行李邮政车及3节旅客车厢被卷进了滔滔翻滚的大渡河泥石流中,在自己生命的最后6秒钟,坚定地撂下最后一把死闸,最大限度挽救了国家和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却用生命的最后时刻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
1981年8月22日,王明儒被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9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王明儒“革命烈士称号”。
2.从司炉到火车司机,他用生命谱写的人生履历
他叫王明儒,男,汉族,1米8,东北彪形大汉,1932年10月5日那天清晨,他在辽宁省海城市岔沟镇海龙川村的那间泥坯子土房里呱呱坠地,从小受“铁道游击队”影响,立志要当一名火车司机。
1949年1月,17岁的他,来到苏家屯机务段,当上一名蒸汽机车司炉,逐渐成长为副司机、司机、检查司机、司机长。
在他的人生履历中,他以冲天的革命干劲,对党、对新中国建设、对工作、对机务事业的无限忠诚,一边参加夜校文化、业务学习,一边上车,跟着师傅牵引客货列车多拉快跑,站在熊熊燃烧的炉膛前,手握铁锹,一锹一锹将煤箱里的燃煤,往炉膛里送,在巨烈高温下,胸前的毛巾擦去的汗水拧得出水,师傅心疼地说,“明儒啊,息息吧,别累坏了身体。”“师傅,不累,只有把炉火烧旺,师傅驾车冲坡时,才有足够的蒸汽进入高压气缸推动主动轮勇往直前,让俺们的机车多拉快跑,多为新中国建设增砖添瓦;每次出乘,他都提前把机车里里外外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机车运行中,在烧好锅炉的同时,见缝插针偷师学艺,熟记师傅操纵停、开、启动、减速、加速、行驶中紧急制动的每一项操作技能,把安全规章制度,深深印记在脑海里,参加副司机理论、实作考试,均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提前半年晋升为副司机;在苏家屯机务段工作的十多年,驾驶机车牵引着客货列车奔驰在千里铁道运输线上,为新中国建设多拉快跑,连续行车15年无事故,参加司机业务技能竞赛,多次荣获第一名,两年后,从司炉晋升为副司机、司机,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晋升为检查司机,1958年,晋升为一等司机、司机长。
1966年支援三线建设,调成昆线峨眉机务段工作,转为内燃机车司机,成为峨眉机务段唯一的一等司机,他工作认真严谨,精通新技术,在十余年成昆线司机工作中先后防止各类事故22起,功勋卓著。
1981年7月9日,他在担当成昆线442次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时遭遇突发泥石流,为挽救国家财产和旅客生命安全,壮烈牺牲,时年49岁,他用生命谱写了光辉的人生履历。
3.从抗美援朝,到铁道兵火车司机,他冒着枪林弹雨抢运军火英勇负伤
1951年3月25日,为了保证抗美援朝物资及时送往朝鲜战场,抗击美帝联军入侵朝鲜,中朝铁道运输线急需火车司机增援,中长铁路管理局苏家屯机务段动员火车司机支援朝鲜战争,19岁的王明儒第一个主动请愿,抢先报名参加铁道兵,成为光荣的铁道兵火车司机,出生入死,带领副司机、司炉牵引军需物资,数十次冒着枪林弹雨,及时将军需物资运往抗美前线,多次受到部队嘉奖。
1951年8月,中朝军队攻打汉城的战斗达到白热化。敌人为了切断我军的后方军火供应,对平壤至板门店的铁路线进行狂轰滥炸。夜间,敌机在这一带铁路上空挂满照明弹,疯狂地袭击我方开往前线的军火列车。
27日中午,王明儒接到平壤铁路分局调度电话,命令他亲自驾车,今夜23点牵引03特级军列,前往沙里院车站装运“喀秋莎”炮弹运往前线。铁道兵首长对他说,“你有冒着敌机轰炸扫射把军火列车开上前线的经验。今夜你开的这趟车极为重要,整列编组中有5辆车装的是‘喀秋莎’炮弹,一发炮弹就价值6两黄金,5车‘喀秋莎’炮弹价值连城,不能出任何问题!”“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首长说着站起身来,紧紧握住王明儒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党和祖国人民相信你一定能胜利完成任务!”临别时,再一次握紧王明儒的手说:“等候你的佳音!”
王明儒回平壤机务段,抓紧时间晚餐,带着3名助手赶到大同江桥北头,18时25分,等来了03军列。王明儒登上机车,亮出首长命令,接乘了03列车。
王明儒操纵着03列车,刚开过大同江桥,就被突然冒出来的敌机“黑寡妇”盯上,一串串炮弹打在线路上。从大同江桥到前方的铁路线上空,挂满了照明弹,每隔4至5公里就有一批“黑寡妇”,在多山夹一沟间扫射、投弹,给03列车设下了无数道“关卡”。
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王明儒一边高提手把全速前进,一边琢磨着对付敌机的良策,并告诉助手依计而行。两个助手轮流往炉堂里快投炭、多投炭,另一助手小开送风器。随即,机车烟囱冒出大团大团的黑烟,成条状飘在列车上空,受到山沟里低气压的影响,不能很快升空飘散,像大块篷布“苫”在03列车上方,吸引着“黑寡妇”俯冲下来,倾泻所有的枪弹,向机车扫来,一粒枪弹从机车瞭望窗飞来,击中王明儒左肩夹骨,身负重伤,鲜血染红了胸膛,咬紧牙关,继续驾车奔驰在敌机追踪的夜幕里。
就这样,王明儒忍着伤痛,一路变化着速度,不停地使用“冒黑烟”的绝招,躲过敌机的扫射、轰炸,于22时40分将03列车开进了距三八线40公里的沙里院车站,圆满完成军运任务,受到铁道兵部队的嘉奖。
4.忙于事业,付出忠诚,他委屈了家里人
王明儒在苏家屯、峨眉机务段工生活的30多年,在当时“抓革命,促生产,多拉快跑,促保安全”的特定背景下,身为党员火车司机的王明儒心里,只有一个“忠”字,对党、对人民、对机务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机车驾驶工作的极端负责任。
王明儒自1966年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峨眉机务段,一干就是近20年,在此期间,他时时刻刻牢记共产党员使命,主动担当急难险重任务,从来无怨无悔,每到春运、暑运等关键时期,没有在家休过一天假,陪儿女们休息过星期天,没有回东北老家看望过父母,将一生奉献给了千里成昆线。他利用休息时间,带着徒弟们常年奔波在千里成昆线上。就在“7.9”事故发生的前两天,王明儒没有帮忙操持大儿子王忠杉的新婚喜事,没有看看小儿子王忠森举办的画展,而是在妻儿委屈的泪眼中毅然背起乘务包登上了442次列车机车。哪知,这一去就是永别!

(四个子女退休后的近照)
5.传承责任,传承忠诚,妻儿谱写奉献曲
王明儒牺牲后,妻子陈子翠一个人担起照顾一家人的重任,由于过度的劳累,加上对丈夫的思念,因病于1988年离开了人世。在王明儒妻子离世以后,儿女们根据老人家遗愿,将骨灰洒下大渡河,骨灰缓缓沉入大渡河中,带着老人的遗愿与丈夫一起守护着成昆线,见证着成昆铁路的历史变迁和光辉岁月。
王明儒二儿子王忠杉说:“我曾经问过母亲,父亲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但母亲没有说话,拿出父亲的党徽给我看。当时我没有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当我成为一名党员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我想父亲连同机车掉入大渡河中的最后时刻仍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后面的旅客伤亡降到最低,因为这种使命感,是身为司机、身为一名党员的责任”。
在王明儒家里,有三句家训一直传承:“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身在其位、必谋其职;做人要耿直、做事要踏实。”
这几句话看似简单的家训,却深深影响了下一代,王明儒牺牲后,儿女们牢记父亲的教导,个个都在铁路事业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们都受父亲的影响,都在各自的铁路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坚守在铁路一线,默默传承和发扬着父亲的忠诚、责任和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充分体现了新一代铁路工人的精神面貌,以努力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为铁路运输事业奋斗到退休,也为身边职工树立了好榜样。
青山可以作证!绿水可以作证!王明儒烈士虽然离我们而去44年了,但他这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必将代代传承,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成昆人,踏出一步又一步坚实步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巅峰。
而今,王明儒的儿女们已都退休多年。每年清明节,4个儿女驱车来到大渡河畔,为牺牲的父亲和悲痛早逝的母亲点上两柱香,为英雄父亲和因悲痛早逝的母亲默哀!寄托父母的哀思!

6.时代变迁,高铁飞奔,“成昆精神”永放光
茫
44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王明儒烈士的遗骸连同机车伴随汹涌的泥石流永远淹埋在大渡河畔。
王明儒烈士的英雄壮举,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高铁飞奔,“成昆精神”永放光茫,建在西昌铁路文化宫里的“成昆精神”博物馆,成为全国、全国铁路“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迎来一批批时代新人参观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昔日时速80公里的老成昆铁路运行的绿皮车,被而今时速160公里的新成昆双线快速铁路运行的“绿巨人”替代,重庆到西昌的运行时间,由老成昆铁路的20多个小时,缩短到今天的7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