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宝智
今天看到朋友圈的一个短视频《对钱没有概念多可怕》,忽然想到儿子今年春节回家,我说:你买辆车吧,方便,他说:“没必要,成天上班,我坐车,打公交多划算,省去放车的时间,甚至找不到车位耽误上班时间,还要加油,保养,年审和不予期风险,不划算”,想想儿子讲的很有道理。
再看看每天菜市场上清晨总是热闹非凡。摊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主妇们挎着菜篮精挑细选。一位老太太蹲在鸡蛋摊前,仔细地挑选着每一颗鸡蛋,她的手指轻轻抚过蛋壳,像是在抚摸一件珍宝。"两块五一斤的白菜,三块八的鸡蛋,四块钱的公交费……"这些数字在她的心里盘算得清清楚楚。这是老一辈人对钱的概念,每一分钱都带着生活的重量。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写字楼下的奶茶店排起了长队。年轻的白领们随手扫码,一杯二十八元的奶茶转眼就到了手中。他们或许不知道,这轻轻一刷,就花掉了三十个鸡蛋的钱。火锅店里,红油翻滚,热气腾腾,一顿饭三百二十元,足够一个家庭半个月的柴米油盐开销。这些数字在年轻人的消费观念里,不过是手机支付时一闪而过的画面。
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而来,改变了人们对钱的认知。过去,钱是攥在手心的纸币,是存折上的数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现在,钱变成了手机里的虚拟数字,变成了信用卡的额度,变成了可以轻易透支的未来。这种变化让钱的概念变得模糊,让消费变得随意。年轻人习惯了"先享受后付款"的生活方式,却忘记了钱终究是要还的。
老一辈人的节俭不是吝啬,而是一种生存智慧。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知道钱来之不易。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不是因为他们小气,而是因为他们懂得未雨绸缪。在他们的观念里,钱不仅仅是购买力的象征,更是一种安全感的来源。存折上的数字,是他们抵御生活风险的底气。
年轻人则不同。他们成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匮乏。对他们来说,钱更像是一种即时满足的工具。一杯奶茶、一顿火锅、一次打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消费,积少成多就是一笔可观的支出。更可怕的是,这种消费习惯会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让人陷入"月光"甚至负债的困境。
大环境的变化让钱的来之不易更加凸显。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大,赚钱变得越来越难。过去可能一个月就能攒下的钱,现在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更需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会量入为出,精打细算。
记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不仅能让人清楚每一笔钱的去向,更能让人反思消费的必要性。当看到一个月的外卖费用足够支付半个月的房租时,当发现一年的打车钱可以买一辆电动车时,很多人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这种审视不是要人过苦行僧般的生活,而是要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
节俭不是要人放弃生活品质,而是要学会在消费与储蓄之间找到平衡。比如,自己做饭不仅比外卖便宜,还能保证营养;坐公交不仅比打车省钱,还能减少碳排放;少喝奶茶不仅对身体好,还能省下一笔可观的支出。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积少成多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它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我们: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会合理消费,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因为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支出,总会有需要钱的时候。未雨绸缪,才能从容应对。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钱的概念不应该只停留在数字层面,而应该与生活的实质内容联系起来。每一分钱都应该花得有意义,每一笔支出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因为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对待它的人,就像春天不会辜负每一粒播下的种子。
从今天开始,重新认识钱的概念。它不是消费的工具,而是生活的保障;不是即时满足的手段,而是未来规划的基石。学会与钱相处,学会在消费与储蓄之间找到平衡,这是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的风雨来临时,依然能够从容面对。
2025年2月24日 李宝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