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故乡水
安徽界首 郭西明
在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后,我觉得每一人都有着浓浓的故乡情节,其实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年远离了故乡,但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河一沟,一砖一瓦都深深地留在记忆深处,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我想起,醒来不觉泪流满面。
童年是一首歌,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自由、快乐、美好的,在回忆童年时,往日的一切想来是那样贫穷和苦涩,可是总觉得一切又是那样甜蜜,特别是故乡的水。
记忆中我家的东北角有一口老井,当年全村人吃水都到那里打水,井口用砖砌着,圆圆的井口直径有一米多,井深四、五米,小时候奶奶去挑水总是不让我们跟着,一般我们小孩子也不到井边去玩,大人们说不安全。但是奶奶用水筲挑回来的水,我们总会拿起水瓢舀起一瓢咕嘟咕嘟的喝下去,水凉渗渗的,甜津津的,特别是夏天放学回家喝上半瓢水,真是清凉解渴。
我们村子是一个村寨,村子一圈是寨沟,沟里面有一圈高高的寨墙,沟边长着许多高大的杨树、柳树,寨墙上还有一些楮树、榆树、槐树、桐树。每年初夏,村里的人们总会清理一下沟里的淤泥,到来夏季雨水多的时候,寨沟里都会有半沟的水。我们还不会游泳的时候就开始趴在水边,手拉着树根,双腿在水里打着扑通。后来也开始拉着家里的木头,在水中抱着木头自己在水中玩水, 慢慢地学着游泳,偶尔不小心也会喝上几口水,或者水呛到鼻子里。虽然很不舒服,但游泳的时候还是很快乐。
村子的西边是泉河的一条支流,河两边都有着高高的堤坝,河边有宽阔的河岸,岸边长满茂盛的水草,每天我们放学后就牵着家里的羊来河边放养,羊儿在河边吃草,我们就到河边玩。清清的河水,刺刺剌剌的水草随着河水的流动在水底漫卷,河中小鱼逆水摇着尾巴游动。河边有不少的泉眼在缓缓地流着。水边也有不少的小洞,里面藏着螃蟹和黄鳝,到了夏天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在河边掏螃蟹和摸鱼儿,当然还有在浅水湾中嬉水。
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喜欢躺在堤坝边的草上,仰望蓝天白云,看云卷云舒,看飞鸟掠过,看蜻蜓落在草帽上,偶尔看看吃草的羊儿。那真实是一种悠闲的享受。渴了就跑到河边,用手捧起一捧水喝,那水也是那样清凉甘甜。就连吃饱了的羊儿也会到河边喝上几口,也没有哪一个孩子嫌弃水脏的。
后来上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离村子的菜地有几十米远 ,菜地里有一口五六米深的水井,是村民自己挖的用来浇菜的。水井口直径也有一米多吧,没有村里大井大,也没有大井深。但是却成了我们小学生下课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个年代没有水杯,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从家里带一个盐水瓶子,或者罐头瓶子,盛满水上课的时候渴了可以喝水。一下课我们便会拿着瓶子,瓶口用母亲纳鞋底子搓的线绳系着,到井里灌水,因为是菜地,有是大口的水井,灌水的时候不时还会有泥土掉到里面,有时候井里还可以看到几只青蛙。但是水灌上来也是直接对着瓶嘴咕嘟咕嘟的喝起来。孩子们那里知道卫生不卫生的,就知道这井水清凉解渴。又有时候我们还不忘在瓶子里放上两粒的糖精,还有赤红颜料,那水不但好看还甘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年麦子快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会到地里揉上一把小麦,让青黄的麦粒在瓶子里漂浮着,一口下去还可以喝上一些麦粒,不但解渴还可以解饿。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子的水井出现了小口井,压井,井越打越深,水质越来越好,印象中水一样的清澈,一样的甘甜。
后来我到了外地求学,在大城市我才知道有城里人有自来水,可是当我第一次用自来水洗漱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城市的水怎么有一种怪怪的味道。而且喝起来也没有家乡的水那样甘甜,原来是因为城市里的水经过过滤消毒,里面放了不少化学物质。这水只有烧开后才能喝,所以也慢慢地习惯了不再喝生水。
如今,生活在小县城中,小城的自来水也已经经历了有原来的地下水变成了河水,而且这两年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惠及到我们这个小县城,预计最近二年将会引用上长江水了。 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祖国发展的巨大进步,虽然还不知道长江水的味道,但是我相信再也没有家乡的水那样甘甜的味道了,因为那里有着自由美好的童年。
作者:郭西明 安徽省界首市第七中学教师,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员,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诗歌散文30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