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游吉水中国进士文化园/彭素蓉
游吉水中国进士文化园/彭素蓉
精华
热点
25-02-24 11:19
46752
阅读
关注
游吉
水
中国进士文化园
彭素蓉
早在2019年我就听闻吉水有一座中国进士文化园,它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中国进士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园,但那一次我却与它失之交臂。
记得那时是清明节,我们村子修牌坊,族弟彭亮邀我去渼陂、流坑古村看看。由于时间紧,看完美波、流坑,我们便连夜往回赶。可车到吉水境内,开车的族弟说他困了,想休息一下。我突然想起,这里有我大学同室好友罗冰悍。2015年同学聚会,听他说,他住县城。现在刚好路过,我便冒味给他打了个电话……
他听说,好友来了,很是高兴。知道我们此行的目的,第二天上午,特意带我们参观了金滩镇的燕坊古村。午饭时,他见相约的同学还没来,又领我们到城区附近的古城墙走了走。当我们看到江对面巍峨耸立一座楼阁时,他告诉我们,那就是吉水中国进士文化园,并建议我们午饭去看看。我本想去,可族弟要赶回广东上班,第二天我也要上课,无奈,只好作罢。心里自我安慰道: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
不想,这样一幌,就是几年。去年10月,我县部分作家到吉水采风,看了他们发在县作协群里的文章、照片,特别是我县前作协主席陈移新老师的《一场跨越千年时空的友谊接力》,写莲花与吉水两地友谊接力的故事,让我很是震惊。我没有想到莲花与吉水友谊的播种人竟是我们湖上彭氏开基祖彭玕、彭瑊。以前我知道,《莲花厅志》载:彭轩因“捕逐群盗有功,本州补玕为永新制置使”驻扎莲花,并在“废城旧基筑城,号金城”,今天我们莲花城区的金城社区,金城大道等地方还在衍用那时的名字。我也知道我们族谱、厅志和府志记载,其弟湘西第一代土司王彭瑊在去湘西之前,曾一度驻兵莲花六都寮山,即今天莲花县湖上乡湖上村。其妻周夫人死于寮山,葬于寮山。其子第二代土司王彭士愁在寮山长大,也与其夫人合葬于寮山,因而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有一支回到了故地寮山,与其兄彭玕之后裔共同开创了湖上彭氏千年之基业。第六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湖上村号称“土司故里,沪潇庠序”,其中“土司故里”就源于此。至于明《永乐大典》编纂解缙与我彭氏亲密之关系,我则是2018年和江西财大彭树欣教授等好友一起编写《湖上彭氏大宗祠纪念册》才发现的。我们族谱上收录了他写的《彭氏重修族祠堂记》,从文字上看,他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彭氏通”,有些东西,作为彭姓的我竟没有他那般熟悉,真真惭愧。再联想到小时候我们还未划归萍乡,常听叔伯们讲“一门三进士,五里三状元,隔河两宰相、十里五布政,九子十知州、翰林多吉水”等吉水科举佳话,我不禁心池泛起了涟漪,对这个进士之乡又多了几分向往……
没想到,有时候,还真有所谓的心想事成。去年寒假前,我们学校工会突然组织教师外出旅游,一条路线是以文化取胜的吉安,目的地是吉水中国进士文化园,一条则是山水之乐的宜春明月山。我呢,明知吉安方向全是青一色的男同胞,有几位老师出发前就说会带酒水,似乎他们游玩之意不在景,在乎酒水之间,但冲着“中国进士文化园”这块招牌,我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了吉水行。
也许心有所期,觉也睡得不安稳。那天我起得有些早,本约好了八点半在约好的地方等车子,可八点刚出头,我就达到了候车地。不知是老师平时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还是有的老师早了解到吉水文化园的一些情况,一上车,大家就像小时候“抢”木梓一样,按耐不住心头的小激动,情绪高涨,你一言,我一语,神侃起来。我的邻座是刘复圣老师,也是我的一位文友,上次莲花县作协去吉水采风,他也参加了,自然谈得最多是他们采风的一些轶闻。从他的口中得知,那次他们坐游艇上了桃花岛,我不禁心头一震,想起了三十年前和班上同学游览桃花岛的情形。那年,我上大二,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乘渡船登上了桃花岛。记得那时是我第一次坐船,在浪漫的年龄,第一次和女同学一同出游,虽然没有“人面桃花"的故事,但人面桃花的美景,仿佛就出现在昨天……不想,一别就三十年了,不知昔日姹紫嫣红的桃花岛,如今又是怎样一般景象……
由于我们走的不是高速,虽说路上没什么耽搁,但达到中国进士文化园仍将近十一点。导游一看时间,似乎感觉时间有些紧,简单介绍了一下游览的线路,也不看我们人是否到齐,便亮起了嗓子……看那架势,我知道,想要细细品赏,那是不可能的。为了尽可能少点遗憾,我只有多拍点照片,回家慢慢消化。因此,但凡导游驻足的地方,我都会按一下手机相机的触摸屏。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中国进士文化博物馆。它位于文化园最显眼的位置,大门对着园中厚重的汉白玉石墙,这“墙”正面刻着“中国进士文化园”几个红色大字,背面则书写着浙江大学刘海峰教授的《进士文化园记》。石墙横卧,看起来没有身后的牌坊那般巍峨壮观,但石墙、牌坊、廊阁、博物馆主体建筑高低错落,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穿过园门就是牌坊。它位于馆门与园门同一直线上,是进文化博物馆必经之地。牌坊架构为五门六柱,中间高,两侧低,左右对称。梁柱有的雕刻着祥云、莲、菊等图案,有的雕饰着狮子、鲤鱼、官帽等饰品。听导游说,这规格原来只有皇家才配享有。不过,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坊上面的匾额和对联,它们意蕴深厚且文采斐然,如坊匾“无尽之藏”短短四个字便道出了博物馆厚重的文化底蕴,匾额“斯文在滋”,则让人品味到天下文章“于斯为盛”的味道。柱上的对联正面首联为:蓉镜常开,桂枝尽折;文光万丈,鼎气千秋。次联为:庐陵自古聚才气,禹甸于今飨德馨。背面首联为:兰桂芬芳,风华胜昔;鱼龙变化,腾跃如前。次联为:要为山河留正气,欲安家国续斯文。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印证,即洋溢出一个庐陵人的自豪之情,又写出了庐陵曾经的辉煌和对未来前景的美好展望。读后,不禁令人心胸荡漾,热血沸腾,只想立刻扑入博物馆的殿堂……
也许是听到了博物馆的召唤,穿过牌坊,大家就像发了疯似的,就连与我们同行的两个六七岁小孩,也不甘落后,挣脱着他们父亲的手往前涌……我呢,本想在悬有“中国进士文化博物馆”匾额廊阁前驻足一下,见此情形,也跟着导游的脚步,来到进士博物馆主体建筑“士林华选”展览厅。
进入大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上方悬挂着的一块红底金字“进士及第”匾额,下方为一幅描金漆画作品“士林表率,国家栋梁”图,图上描绘的是明代进士群像,在灯光的映衬下,像厅内柱联:“广纳琳琅干古事,惊看璀璨满天星”所写的一样,气势恢宏。不过,导游说,更值得玩味的是地上三块像图章形状的巨大石砖,这地板石砖图案外方内圆,中间是篆刻的文字,圆的内侧还配有简单的图饰,看起来美观简约。我不懂书法,加之上面又全是合体字,不知是啥意思。听导游解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个“图章”分别是"金榜题名”、“三元及第”和“鱼跃龙门”。我原本还想向导游请教一下,“图章”放在这个位置,是不是有什么说法。可没等我转过身来,导游已领着我的同伴向里面的展厅走去了……
据导游介绍,整个博物馆有七个展厅,第一展厅为“进士及第”,介绍的是千年科举历程。然后依次是介绍进士考试程序的“鱼跃龙门”、介绍历代著名进士及其作为的“栋梁之才”、介绍进士与中国史的“彪炳史册”、介绍江西科举与进士的“人杰地灵”、介绍外国科举与进士的“泽被世界”以及介绍科举现代影响的“流风余韵”等展厅。所有展厅图文并茂,并且大多还配有古匾、古雕、古籍等实物,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虽说有导游在一旁讲解,但东西实在太多,我们囫囵吞枣,似乎装了很多,可一出博物馆,风一吹,脑袋大多空空如也。现在留在脑海的大概只剩下与我们家族有些关的零星记忆。比如,我们参观“鱼跃龙门”,看到墙上张贴的进士考试流程,我便想起了我曾祖父赶考的故事。听我堂叔讲,小时候他曾见过我们祖屋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含有“进士”两字的匾额,究竟是什么进士,他记不清楚。我查阅过我们的族谱,祖屋里只有我曾祖父“考取冠军入泮”,可他也只是一个“习经史厅痒生”,怎么就跟进士挂上了钩呢。我曾怀疑,是否是我堂叔记错了。没想到这次导游告诉我,清代挂有进士匾的,其实有的并不是真正的进士,比如,“明经进士”、“岁进士”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表现优秀一点的秀才而已。如此说来,我们祖屋大门上曾悬挂着“进士”匾额,看样子并非无中生有。再说在“彪柄史册”展厅,导游对着厅里的放影屏告诉我们,这里收集了历朝历代进士一万多人的资料,几乎襄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进士,但凡是进士都可找到他的信息。可不知怎的,我们湖上彭氏族谱上明明记载“重八,名富,登皇庆进士”,可我输入姓名,竟没能在进士录里看到他的信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至今也没想明白。不过,不管怎么说,它确实让人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走出博物馆,我以为接下来是去位于前方江头的状元阁,没想到,进入“景园”,导游将我们带往园中的状元街。也许是赶饭点,途中,看到一座座巍峨耸立的牌坊,导游也未作停留。我呢,因为觉得牌坊上的匾额、对联很有些内涵,心想:即使不能细细品味,也不该就这样打眼前错过,便一边走,一边按下手中的手机……然而,由于拍摄太过匆忙,现在留在手机里的只有“黄卷蕴胸”坊上的“入朝堂修实錄,鸿才惊凤关;遗旧稿撰东泷,天命阻功名”、“万里云程”坊上的“鹏翼高飞,故里长传文介事;鸿才大展,士林皆仰状元名”、“志锐文雄”坊上的“金殿夺魁,撰文修史,才名传四海;顺天乡试,秉公除邪,气节照千秋”、“乾坤正气”坊上的“尽忠怀烈,格天节义留青史;施德垂芳,传世文章载墨皇”等对联清晰可辨,其他大多比较模糊。不过,有一座为状元彭教立的“吉人天相”牌坊,或许因为他是我的同宗,回来后,我还特意百度了一下,知道坊联“拾旧簪归庶女,笑谈传百世;表福报避灾殃,皇榜烁两京”说的是他赶考途中,拾了一个待嫁女子的金钗,为了送返金钗,误了考时。不想那年贡院起火,烧死了九十多考生。他因善得福,避免了一场灾难,第二年还如愿中了状元,完美地阐释了什么叫吉人自有天相。虽说图像也不清晰,但至今我还能说出来。
过了牌坊,前面就是状元门。它是一栋穿廊式的二层仿古建筑,青砖黛瓦,二楼前后各带一个走廊。走廊正中各悬一匾一联。正面匾额曰:状元门,联为:吉水灵山,育读书种子;擎天架海,降济世仁人;背面匾额曰:神交圣哲,联为:正道当前,青云腾虎步;前程自远,金榜占鳌头。据说,这门是以流坑状元楼的形式一比一进行建造的。流坑我去过,相对流坑的状元楼,我总感觉这门楼似乎少了点什么。事后,我才发现,原来这里没有岁月留下的痕迹。
因为古建不古,感觉没什么看头,我便穿门而过,直接来到了状元街。原以为状元街,像流坑古村一样店铺林立,很是繁华。不想,走进状元街,只有孤伶伶的几栋仿古店门建筑,虽有几家店门开着,但或许是旅游的淡季,门可罗雀。不过,就这一方小小的“静”土,却让我体味到一种别样的快乐。
我到达的时候,导游早点好了菜。菜是当地的农家菜,味道像我们的家常菜,但由于我们几位老师带的酒也是自家酿的纯绿色酒,刚好凑成“一对”。加之,我们校长也爱喝几口,气味相投,大家一举杯,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就在我们推杯换盏的时候,没有想到,对面店里的几位美女帅哥竟在我们桌前的街道上轻歌曼舞起来,那场景像刚刚我们在进士博物馆看到的孟郊登科后穿红戴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情形。一问才知道,他们表演的是《状元省亲》。可惜,我的同伴大多都是酒中仙,只知酒之乐,不知喝酒、看戏,也是一种乐,更不知看别人乐而乐,又是另一种快乐。在我们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也不知是导游,还是我们领导想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惊喜。突然刚才表演的几位姑娘端着酒杯,拿着酒壶,款款来到桌前,向我们敬酒。从她们的阵势看,我知道,这是“高山流水”,是苗家人一种特殊的敬酒方式。只是这里不是贵州,我们也从未受到这般礼遇,因而,当我们一位老师喝着带着美女体香的美酒时,大家纷纷站了起来,像闹新房一样哄笑着、嬉闹着、拿起手机“咔嚓”起来……那快乐的情景,相信,若干年后,我们也不会忘记。
吃完午饭,导游说,接下来我们去状元阁看看。也许是酒精的作用,也许状元阁太“卓尔不群”,大家一听要登状元阁,情绪有些激动,有的撇下导游,自个儿向状元阁走去。我呢,见通往状元阁的路,有一段我们先前走过,当时还不知道它是园中“二林”的“樟树林”。在我们家乡有着“无樟不成村”的说法,因而我便放慢了脚步,顺便浏览了一下周围的景观。我发现挨着状元阁有一处建筑群,远远看去,有的像我看过的安福文庙,仔细瞧,又有点像我去过的青原山净居寺。听人说,它是文庙,里面供奉着大成至圣孔子的塑像。孔子是我们的祖师爷,现在来到文庙,我自然应该去拜一拜他。可我的同事大多只喜欢热闹,见没人,在门口张望了一下,就走了。为了跟上他们的节奏,无奈,我也只好匆匆作了三个揖,便出来了……
赶到状元阁,只见导游正对着身后一栋楼阁式仿古建筑给大家讲解:状元阁坐落于进士文化园赣江与恩江两江交汇处。主体建筑采取“明三暗七”的结构格式,外观为三层四重檐,内则为七层,主要展现的是状元文化。它底座为四方回廊,二、三楼为八面圆形结构,上圆下方,其寓意为“天圆地方”,代表着庐陵士子做官为圆,做人为方……就在导游讲得起劲时,不知是谁说了声“要不,大家在这里合个影,留作纪念”。看到状元阁如此宏伟壮观,我们纷纷表示附合。可不知是状元阁太过诱人,还是大多觉得听导游讲比不上自己看来得过隐。一合完影,大家便作“鸟兽散”……我呢,一直认为导游是游客的另一双眼睛,因而紧跟着导游。听她介绍,状元阁内有七层,主题各有不同,其中第二层为人中龙凤,江西状元;第三层为状元宴;第四层为鼎甲之首,吉安状元;第五层为状元茶,大红袍;第六层是大魁天下,吉水状元……可不巧的是,那天除第五层通向外面走廊的门开着之外,其它几层门都锁着。我们登上五层,只见两江之水浩浩荡荡仿佛从天际向我们涌来……那景象就像王勃笔下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般苍茫辽阔。我们凭栏而望,既可看到尽头山峦处“文峰山上翠竹多,吉水进士中满科”一语中的文峰山,又可瞧见赣江上状若二水中分的白鹭洲一般美丽浪漫的桃花岛……我不禁有点诗情涌动,本想赋诗一首,可身旁的文友复圣老师告诉我,我们莲花著名词作家黄小名老师曾在此吃住三个月,创作了一首《吉水长流》,火遍网络,家喻户晓,现在已是当地的一张名片。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李白登黄鹤楼题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前头”的诗句……然而,就这样放弃,我心又有些不甘。李白用《登金陵凤凰台》来弥补登黄鹤楼的遗憾,我呢,没有李白的诗才,为了不虚此行,我决定将一路的见闻写成游记,算是给自己,也算给这次吉水行一个交待。因此,站在状元阁上,我不想错过每一个细节,还特意加了导游的微信。
可是时间不等人,在我还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我的同伴们早已不见踪影。等我追上时,他们已上了车,准备去吉安文天祥纪念馆……无奈,我也只好“挥一挥衣袖”,作别这里的“云彩”。不过,我相信,我还会再来,因为这里有我的祖先,有我的同学,有烙在我记忆里的中国进士文化园!
彭素蓉,网名物华天宝,江西莲花人。高级教师。中国乡村作家。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江西楹联学会会员。萍乡市作协成员。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98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