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泰山,五岳之首,华夏之魂。它不仅是一座雄伟的自然山岳,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神圣丰碑。本文作者以亲身经历为线索,细腻地描绘了泰山的壮美风光、深厚文化底蕴以及攀登过程中的心灵震撼。从红门的古道到南天门的仙境,从石刻碑文的历史沉淀到封禅大典的文化遗韵,泰山的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安”的祈愿与追求。文章不仅展现了泰山的自然之美,更深刻揭示了其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内涵——泰山安,则四海皆安。这是一篇充满深情与敬意的佳作,让我们在领略泰山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泰山之魂
“ 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个“安”字道出了中国千年文化的根基,是中国炎黄子孙心底的呼唤!泰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安”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泰山的安宁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家庭的和谐以及个人的平安。
1980年10月,我们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七九级的60名同学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到泰山脚下,准备攀登这座名山,感受它的雄伟与神圣。
稍息晚餐,大家品尝了泰山的煎饼和油条豆浆,为接下来的登山之旅恢复了体力。
次日凌晨五点左右,我们趁着星光和月光来到泰山脚下,开始了攀登之旅。从红门出发,我们开始排除杂念,坚定信心地攀登。山路宽阔而平坦,石阶、石门、石山,以及周围的苍松翠柏和青山绿水,都显得自然而有序,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宁静。
天渐渐亮了,清晨的泰山带着散去的雾气,清新而凉爽,“我爱你中国……;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200师战士嘹亮的歌声在山间回荡,我们被这歌声感染,某学士一展歌喉,我们情绪高涨起来,脚步也变得轻盈起来!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画卷,感受着泰山的壮美与历史的厚重。金秋时节的泰山,不仅景色宜人,更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继续沿着石条和石块铺的路往上走,不由得感叹古人的智慧。为了把石条连为整体,石条之间用两头大中间小的楔形铆钉卡住相连,把众多石条连接为一个整体,增加了牢固性。脚下光溜溜的黛青色石块经过千万双脚的踩踏,经过上千年的风雨冲洗,已经油光发亮,折射出历史的光芒,厚重而坚硬!
沿着石路前行,你会有许多感叹,但真正震撼你的是那碑文石刻。泰山岩石在苍茫的大海中孕育形成,历经亿万年的沧桑,大山巨岩崛起于世界东方.正是因为有了这天造的神话,一笔笔记录着人类文明的铭文开始出现在泰山的岩石上,从此,这块宏大的岩石上镌刻满了饱含东方神韵的音符。泰山是一座天然的书法艺术博物馆,坚硬刚硬的泰山岩石为古老文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如泰山”的东岳文化树立起了泰山无可比拟的独尊位置,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文豪骚客,为之挥毫舞墨,题咏抒怀;是泰山将这些墨宝精粹铭记下来,是泰山将这些岁月感慨留给后人。
在泰山上,曾经有多少石刻作品,谁也说不清楚.光阴流逝,豪杰称雄,旧的一页翻了过去,新的一页又被翻开,能够传承下来的那些不朽杰作在泰山上有上千处,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列国内名山之首,令世人感叹!
一路山石一路石刻,一路石刻一路文化.你已无暇顾及山的陡峭,石的突兀,树的苍翠,水的清灵。秦汉晋隋唐,宋金元明清,各朝各代刻石精粹汇集,篆隶真草,颜柳欧赵齐备,你感叹字体的端庄稳重、庄严雄厚,笔墨酣畅淋漓,气势豪放,又折服于线条的圆润流畅,轻盈飘洒.文字外表的后面是它深深的内涵,你刚闻其味,又迷其意。一路前行一路思索,一路登天一路迷惘,这时你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全身已大汗淋漓,腿沉脚重,灵魂却在自然美景和石刻文化的双重冲洗中越来越纯净,越来越清爽!真有种登天的感觉。
秋天来了,泰山中天门的秋色格外迷人。临近十月的泰山,秋高气爽,天气晴朗。温和的阳光冲走了清风带来的一丝凉意,阳光下的山林也像人们一样接受着阳光的沐浴。我们进入山林,一处处秋色美景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各种姿态的树木就像身着秋装的模特展示出泰山的秋韵。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原因,中天门的景色显得格外突出,不过你要想看到真正的风光美景,就得要沿着小道,走进山林,置身其中感悟大自然的神韵,呼吸泰山的精神气息!
“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我们在身体疲惫和精神愉悦中来到了泰山最艰难的一段,天门云梯——十八盘。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33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
无论是朝山进香的老人,还是喜欢登山的青年,攀登在十八盘上都有一种挑战自我,实现信念的无畏境界,登在十八盘上,能感悟人生之艰难,登上十八盘,又能享受到战胜困难之后的胜利愉悦,三个十八盘,有轻缓逐步迈向艰难,渡过艰难而又能够充分享受愉悦,这样一个曲折的攀登过程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心理得到满足。
在十八盘,我们遇到了几位挑山工,几千年来,挑山工的劳动条件和工具没有改变,依然是双肩和扁担,但他们的形象却得到了提升和尊重,因为在他们的双肩上承载着的是泰山文明的千钧重担。
从升仙坊到南天门虽然要经过汗水和灵魂的双重洗礼,但当你从天门洞穿过时,仿佛从天际间走来,灵魂一下子升华了,有种上天升仙的感觉,站在南天门上,俯览叠嶂群峰,你会体会到李白“天门一长笑,万里清风来”的舒心快意。群山尽在脚下,齐鲁青翠无垠,千里未尽,景色壮观!
进了南天门,转身就看到了天街,天街,顾名思义天上的街市。漫步在平坦整洁的天街,如坠仙境一般,浮云在头顶飘过,从人间到天上,你的心灵会得到净化,境界会得到提升.
天街傍边,店铺林立,是似人间烟火,然而身边流云与悬崖,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别样的繁华终究属于天上的街市。
顺着天街往东走,你会看到更多的神奇石景观,峭壁突起,巨石悬崖巍然壮观,扇子崖直刺青天,高耸入云,上下重叠排列的大小石块,恰是一对威武雄壮的孪生兄弟。山之体,石为骨,威力无比的大自然神功,为我们雕凿出了一处处神奇的自然景观!泰山以它特有的魅力震撼着世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面对这座巍峨壮丽、气势磅礴的大山,发自肺腑地吟唱出了这首令人称绝的壮丽诗篇。
诗人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笔触,把泰山升华到了无比崇高的境界。
要论自然高度,泰山在国内名山中算不上是高山,它却被历代帝王推崇为“崇高至尊、五岳独尊”。
要论自然面积,泰山也不算上是大山,它却是华夏民族心目中最大的精神家园。
人们不禁要问:泰山为什么这样高大?答案只有一个: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它的神气来自于雄峙天东的优越位置,来自于先民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拜,来自于高度浓缩的历史文化!
泰山直刺云霄的通天气势,使得它成为古代帝王心中与天沟通的直接途径。他们心中怀有一个“安”字,希望国安、民安,希望自己能够与天不老,与地长存,万世身安。在中国历史上秦代以前就有72位帝王前来封禅泰山,进入封建社会又有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12位帝王封禅泰山,作为一种旷世大典延续了两千多年,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他们把泰山推崇到五岳独尊、至高无上的位置,从而也就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泰山帝王文化现象。汉武帝刘彻曾经赞叹泰山:高亦,极亦,大亦,特亦,壮亦,赫亦,骇亦,惑亦。
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古人言,有名山必有古刹,中国宗教自古就有开山立派之传统,因而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遍布着无数的宗庙宫观,但从来没有哪座山,能像泰山那样,将各种宗教完美融合到如此地步。泰山中林立着各种宗教建筑,各种神祗同堂并立,共享人间香火,甚至有孔子,玉帝,观音,财神面相而坐,相安无事,有容乃大,海纳百川。这就使得泰山成为中国古代不同宗教共同的圣地,泰山上供奉的神灵不计其数,它表达了人民祈求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泰山,五岳独尊,呼吸宇宙,它似一位擎天捧日的巨人傲然屹立。它的自然神韵得天独厚,雄伟庄严,造化神秀。它的文化遗产独树一帜,石刻遍山,寺庙林立。泰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世界人民敬仰!
泰山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自然史。数千年来,人们怀着虔诚的信念攀登泰山,礼拜国家兴旺昌盛,期盼家人、生活的平安,祈求庇护,寻找内心的安定。于是不管四季变化,无论风霜雨雪,总有人在路上向着泰山顶峰不断攀登。
作为在泰山脚下长大的泰安安人,我对泰山有着深厚的情感。小时候,泰山是我心中的神秘之地,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那次与同学一起攀登泰山,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亲近泰山,感受它的壮丽与神圣。参加工作以来,尤其是走上市级领导岗位后,我经常陪同外地客人上山参观考察。多数时候,我们是乘车到中天门,然后转乘索道上山。虽然这样可以节省体力,但总觉得缺少了那种一步步攀登、与泰山亲密接触的感觉。每次站在泰山之巅,俯瞰脚下的群山,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为泰山的雄伟而自豪,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而骄傲。
总之,泰山见证了华夏大地的兴衰,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它雄伟巍峨,深远莫测,包容着气象万千的文化,寄托着无数期待与向往。时间长河不断向前奔流,泰山却始终岿然耸立,无论古今任世间沧桑变化,泰山在,中华永存,泰山安,四海皆安!
2025年1月1日
《泰山之魂》
泰山安,四海宁,华夏千年魂梦萦。
石刻碑文藏岁月,云梯十八步天庭。
红门古道踏星月,松柏青山映晓晴。
煎饼油条充壮志,歌声嘹亮伴登行。
石条黛青光如镜,楔钉巧连显匠心。
篆隶真草皆神韵,帝王墨宝映山林。
中天门上秋光好,树着秋装韵自深。
十八盘中人似蚁,挑山重担铸精神。
南天门上风清朗,天街漫步似仙境。
岱宗绝顶云舒卷,齐鲁青苍入画屏。
封禅大典留遗韵,儒释道家共香火。
五岳独尊天下仰,山魂永固国长宁。
作者简历: 张庆明,1961年7月出生于山东泰安,汉族,研究生学历。他当过教师、蹲过机关、下过基层,大半的工作历程都在人民政协和政府领导岗位上度过,历经市县两级工作磨砺,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区域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