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史及人文为瑞
——读《繁花深处》有感
谢建林
逍遥于山水之间,游享于人史之地,是徐霞客们所及而未全及,而《繁花深处》所擅长且予以诠释的地方。对于龚文瑞来说,“钩沉历史,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繁花深处》第12页)
2025年2月15日,在北京收到龚文瑞从上海通过快递寄来的《繁花深处》后,拟了一首七绝诗,叫做《收讫繁花深处致谢文瑞先生》:
书递飞香沐我家,
繁花深处满天霞。
未详到付心诚远,
正月怀春享物华。
以诗的形式通过微信回复龚文瑞深厚的心意。
籍贯江西南昌的瑞金人龚文瑞在媒体工作时,因工作关系我与他和他的姐龚映华接触得多。像《繁花深处》这般地介绍龚文瑞,在我看来还是第一次这么的全面过。当时龚文瑞已经成为中国散文学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他所从事散文创作及地方文化研究三十年,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散文》《读者》《报告文学》等报刊,写作文字逾五百万,真可谓是著作等身。
秦淮河的静谧、清韵、厚重所沉淀下来的层层叠叠的历史和以往时光,不是因人心的浮躁而得以改变,她始终是自然的,世事变迁,世事缤纷,一切的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只有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的人,才会划动一支灵魂之桨,在人生的征程中发出“汩汩的桨声”。秦淮河的历史与杜牧的诗、软软的吴歌、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题美文,它们相映成趣,成为龚文瑞笔下清韵有致的汩汩素材。
龚文瑞说,白发飘飘的2500岁的长者苏州,黑白是她真正的灵魂。“枫桥、寒山寺、胥城、闾城……它们附丽的故事一个比一个老;……小桥、流水、人家、园林……其中散淡的韵致一处比一处风流”(同上第5页)。开城祖伍子胥,美女西施,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步陆机后尘,苏州还是文人辈出的故乡——陆探微、张僧繇、张旭、范仲淹、范成大、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冯梦龙、金圣叹、叶圣陶,哪一个不是风流才子,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第6页)“成片成片的黑瓦白墙之民居,一匾一匾的黑底白字之店招”。(第5页)“一池清水深藏宝剑三千”,文中在此既说到了人,也说到史,既说过去,也说现在,更说苏州的园林、苏绣、评弹,人文如此的丰润柔美,城市则是如此的风姿绰约。
茅盾是乌镇最著名的人,一封他临终前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复制在硕大的一面墙上,字字真切,看过了让人备感主义的力量,无不为茅盾先生执着追求理想的坚韧而感动。”(第8页)这里说的是乌镇,也说乌镇最著名的茅盾这个人,还说到了茅盾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史实。嘉兴市海宁三大奇观之一的钱江潮,每天两潮,中午为涨潮。海宁观潮处是钱塘江呈笔直流态的地方,从远处涌来的潮也就呈一字线,俗称“一线潮”。一线潮最壮观时有三米多高。“隐隐可听到轰鸣声,渐渐声音加强,只见远远一条白练从江面上飘来,渐渐走近,声如雷,练如墙,及至面前,便是排山倒海之势……”(第11页)文中将“杭州湾观潮”的旧史改为如今“钱塘江观潮”的这一事实,龚文瑞把他的亲身经历融入其中,将其描写得如此具体成势而绘形绘色。
文中论说“项羽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两千年来再无二人,项羽为四面楚歌而与虞姬哭别的侠骨柔肠两千年来也再无二人。”(第12页)叙记“王阳明建马政街、筑来远亭,率众弟子日游琅琊山,夜坐龙潭畔,或静坐悟道,或吟风弄月,阐述良知,说道《大学》,效法孔子,开启明代最大规模的游学之风。”(第15页)这些是对古代历史的评述。当然,史评历来是仁者智者,龚文瑞在《繁花深处》对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姑且把它当成著作者独特的一种见解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浦东有了一种由里至外的伟岸与令人敬畏的厚重感。不仅高楼如林、流光溢彩,而且创造力勃发、软实力雄厚。”浦东流光溢彩的这些成绩,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的历史见证。“今天的小湾村日渐萧然,街道空荡荡的,……尚未迁走的理发店、杂货铺里也冷冷清清。……此刻,小湾河一侧的拆建工地上,数台挖掘机和推土机整齐地停放成一排,小湾村的改造工程正在有序推进。”(第68页)这是《小湾村的春天》里描写春天里小湾村的场景,它是乡村面貌改善的一个现实缩影,其中也看得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重任和乡村发展变革过程中的些许痕迹。林荫道上,“母亲手中拎着的塑料袋脱落,耙耙柑散落得四处乱滚,母亲和她五六岁的女儿连忙弯腰收拾。这时,从旁边走过一位老太太,只见她将手中的伞平移到这对母女的头上,为母女俩遮住风雨,……”(第55页)这不是“迟开的梅花晚香犹在”,而是“迎着春风怒放的玉兰花”的花事之时,满树文明的繁花把九州的天空都迷醉了,中华大地被它点缀得更加多姿绚丽。
1958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发源地江西“在红色故都瑞金县办了一所江西共大分校,并给它赋予了一个崭新的名字——瑞金大学。”“瑞金大学撤销后,原所在地先后变身为瑞金师范、瑞金职业学校、瑞金中学分校、瑞金中学。”那幢承载了龚文瑞的父亲荣光,也是他出生的老房子,在2007年夏天被拆除了。奇怪的是,那年龚文瑞正好去重游旧地,他“是眼睁睁看着推土机将之变成废墟的,一个贮满美好回忆的所在就此消失。”(第186页)龚文瑞的这段描述是他个人历史记忆的一个片断。兴许这不仅是他的个人感受,它其实反映出中国的教育领域和社会变迁的历史侧面,从中可以印证个人鲜活的生活经历如何与国家的历史命运紧密而细致地相互联系在一起。有遗憾也好,能庆幸也罢,可以留存也好,终被消失也罢,这是一个人刻入了生活难以逾越、难以磨灭的细小往事,也算是个人生活历史篇章中的一个音符或一段插曲。一座城市的厚重,她本身的建筑是厚重的外在表现,她的历史、文化是厚重的内在的重要因素。正如龚文瑞《金陵寻梦》中所说的“一座城市很像一个人”(第25页)一样,一方水土确实养了一方人。而城市所承载的人文及其关怀,以及这些人文所培养出来的情感依托——即使它开始是极其微弱的——随之以居住其间的个人如赵摆嫲等的面貌、衣着、言行等,辐射开去形成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便是她展开的翅膀。这翅膀,它一直飞翔着或准备飞翔着,不断地去加深她的厚重的记忆,并长出生活中新的翅膀,生生不息。
民间习俗也是生活和历史的一部分,生活即文学。20世纪70年代及之前,那个时候农村里的小孩子早起捡猪粪是日常的事情,他们要去捡一趟狗屎才能去吃早饭,然后去上学。“乡下人溪边洗衣,城里人也河边浣纱;乡下人用畚箕挑泥土,城里人用畚箕捡煤渣……”(第151页)阳光坊微信群里,龚文瑞、钉钉(南国雪人)、陆川、曾平客家記忆、刘七宝生、小甘等由《繁花深处》的“畚箕”话题,延伸讨论出捡狗屎的话题。我小的时候跟其他的农村孩子一样,一大早就被大人催促起床去捡过狗屎。于是,我急忙拿着畚箕和短筢子到村间路头去转,生怕狗屎、猪屎、牛屎被他人先捡走。之后便听着嘈杂的鸟叫声,到屋前的竹山樟树丛下去捡樟树枝、扫樟树叶,尤其是昨夜下了雨的清晨,更是如此。然后打着赤脚,到田里头去拨猪草,在油菜地里去捡黄了的油菜叶。50载光阴如梭,恍然如昨历之境,现在的小孩子们似乎无法想像当年的酸苦。个人的生活融入到历史的尘埃之中,化作记忆的炊烟,随风飘散到九霄云外去了,已经不见其踪迹。
《百花洲》执行主编朱强说:“龚文瑞的《繁花深处》是一部以地理空间为叙事框架、以文化记忆为内核的散文集”。确实是这样的,《繁花深处》中78篇文章的360千字,共同主题是故园、乡土、胜景、文化、历史,北京、上海、南京、苏州、乌镇、南昌、赣南、河源、成都、秦淮河、崂山等,是龚文瑞的文化笔触反复涉猎之地。难能可贵的是,其中辑有漳溪捕鱼节电视片解说词、福建蛟洋和姑田华氏宗亲活动记、福建蛟洋华氏七修族谱序,这些散文中少见的涉及家族的文体,在家史中却占了一席之地,而在龚文瑞的散文世界里,她应是其艺术大家族的组成部分。
个人的经历最终会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历史。把个人的这段历史诉诸于文字,作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是一件功德之事。一个人能够留下来的只有是思想。而思想的承载物便是书籍,书籍的力量便是作者的酸甜苦辣镕铸而成的。龚文瑞把他的《繁花深处》赠送给赣州市图书馆,赠书之德,日月可照;文笔之秀,清新雅韶。赠书的行为自然是件功德无量的文化幸事,也是赠书者的思想能够得以保留下来的方式之一。2024年秋,我有好几天待在赣州市图书馆4楼翻阅资料,有一天,工作人员走上前来对我说:“今后出版了作品,可以赠送给我们馆里。”在查找资料时,我在藏书架上偶然看到了龚文瑞的赠书书架,为此十分的惊喜,便对工作人员的有关建议得到了题解答案,也为龚文瑞此次赠送《繁花深处》的行为更加的理解。
有一个文学大家的名字出现在诗人词家们的视野里,那便是苏东坡。清代朱彝尊、汪森编的《词综》,仅选录苏东坡全部词作的二十四分之一,这15首中没有包括他醉归遇雨抒怀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2022年4月8日,我在国家图书馆北楼翻阅书籍时,发现书架上有一本作者是龚文瑞的书籍。这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的后记中有全国著名摄影家钟敏、刘念海、罗毅等这些熟悉的名字,我确信这作者就是我此前所熟悉的龚文瑞。在国家图书馆里,我还借阅过龚文瑞的《文光射斗——赣南历代进士名录》。
《繁花深处》在地方人文历史的记录方面,宽而独秀。我的书架桌前,同时摆放着《繁花深处》和2001年12月龚映华签名赠送的《赣南名胜古今诗文荟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放下书籍,到田野去散步。早春时节,一位老汉在空旷的田野上放风筝。他把风筝往空中一甩,手扯着丝线,一拉一扯,顺着风势便把风筝放飞到很高的天空去了,风筝却越来越小。当时,我拟了七绝一首《放纸鸢》记录下我的感悟:
拉松扯扯三分力,
顺势飞风入九重。
白马升腾春影小,
望云携袖指鸢踪。
胸中有放风筝之功,作为读者的我,兴许由史及人的掩卷之香,更可以甘饴沁心脾,芬芳溢春扉,萦绕天宇,放飞自我。
2025.2.23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