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溪人民挖河建坝的记忆
作者:王小刚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最高指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下,挖河工程仿佛是年复一年的例行公事,不论是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还是春寒料峭的早春时节,农民们总得仍下犁耙,抄起扁担,投身于这无尽的劳作之中。那是一个机械匮乏的年代,人海战术成了唯一的法宝,农民用血肉之躯与大自然进行最原始的较量。桃源县九溪镇一九七五年冬,(九溪人民公社)举全镇之力,就是这样硬在狮子山前的白洋河上游长约800余米之长,实行裁弯取直的办法建造了如今的九溪河坝。
回想当年,那冰天雪地的场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可对于挖河工程的九溪农民来说,这“干净〞里头藏着许多辛酸。九溪人民公社当时有:河坪、六一、兴隆等二十二个行政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组织成立了上百余人的工程连队,民工们穿着单薄的棉衣,挥舞银锄或肩扛扁担,脚踏着冻得硬邦邦的土地,硬是挖出了一条希望之河。
说起这劳动精神,那可真不是一般,每天,肩挑者得来回百余多趟,汗珠子跟下雨没有两样,滴答滴答往下流,可脸上那“人定胜天”的表情一点儿没有改变。一月内连队改善伙食,十人一桌五斤猪肉,民工们乐得跟过年一样,工程中会“力争上游”好几天。
挖河工程很辛苦,但也有乐趣。休息之余,业余文艺宣传队队员们会趁机献上《让青春焕发出革命的光茫》样板戏选段,民工们听得津津有味,抽着土烟乐得开怀大笑。那时侯的人,虽然体力够苦,可快乐也较多,不像一眛向钱看的现在。
曾记得,河坪连队有个年轻人,干活特别卖力,工地上的高音喇叭不时的宣传表扬他,大家也夸他,他乐意地说,我这力气,就是冲着早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来!大家一听都笑了,心里头那股子劲儿,也跟着提了上来!
如今,时代进步了,机械多了,挖河工程再也不用靠人海战术了。可那段岁月,那段血肉之躯与大自然较量的日子,却永远刻在神州大地上,刻在人们的心里头。每当我回忆起一九七五年冬那段挖河日子,心里总会感慨万千,真心地说,那时候的九溪人民,真是能吃苦,真有“敢教日月换新天”之豪气!
岁月悠悠,九溪人民挖河故事己经成为过去,可那份坚韧与温情,却永远留在了陶公笔下人间仙境上,留下了九溪人民的心田。每当夜里,老人们围坐一块儿,抽着精品白沙,讲起那段“大干快上〞.激烈较量的难忘日子时,那故事,那情感,就像一股暖流,定会温暖着每一位九溪人民的心田。
这就是昔日九溪人民挖河建坝的岁月,一段充満艰辛与奋斗的岁月,一段永远镌刻在我心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