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强:诗人,散文家,出版有《心韵流声》《我是一颗庄稼》《一树叶子》《一首诗的世界》等。

苦乐年华 灵魂回响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1976年,给过来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著名作家方英文的长篇小说《群山绝响》,背景于秦巴山汉江水,如一部真实动人的纪录片,以少年视角,艺术再现了那段苦乐年华,勾起同代人的复杂回味、年轻人的好奇阅读。
主人公元尚婴,既看出作者的影子,也浓缩了那个年代的少年群体。元尚婴经历了升学与退学、剧团招考未果,被意外招工为邮递员又被意外辞退……命运曲折起落,折射出特定年代的众生窘境。从同学伙伴田信康、马广玲、樊少军、苏景兰、万水贵等,到生产队长麻顺篓、柳会计、汪支书、大队会计马师祖,公社武干老丘、驻队女干陈荣,以及全老师、倪老师、董老师、白校长、顾老师等等,由这些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物营造的人际氛围中,一个淳朴善良、勤劳坚韧的少年元尚婴形象,立体地展示在读者眼前。诸多的配角也个个生动鲜活,令人难忘。
元尚婴的品行源自良好的家教,祖父元百了,聪慧过人自学成才,善良奉献享誉远近;父亲元厚谦,西安城里读过大学;母亲游婉惠贤淑达理持家勤俭;耕读传家、世代持斋。小说故事并不复杂离奇,却以飘逸风趣的语言、温婉舒缓的叙事,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关节点,由此揭开一幕远逝的历史。
那个年代感受最深的是吃不饱肚子,大集体劳作,凭工分分配粮食,物资贫乏,一切要票,粮票布票肉票,烟票糖票煤油票。升学招工靠推荐,首要前提是出身好,这便衍生出优越感和歧视性。因此在读的过程中,熟悉的场景如同老电影回放:生产队长上工前的一声声吆喝,田野里男男女女打情骂俏穷快活,记账员坐在地头记工分,不时有因饥饿偷窃生产队庄稼而被戴上高帽子遭批斗……校园里学工、学农、学军,帮农民收庄稼、上山挖药材,全然不像个学生。但人们却在困苦中乐观着,艰难中奋斗着,忧愁中希望着,尤其是竟能坚守传统礼仪,不致让民族最优秀的品质遭受沦陷。可以这样说,《群山绝响》既是一部生动如画的小说,又是一部逼真可查的历史。回过头去看,我们今天之所以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改革成就,就因为当年艰难到了极点,不改革实在是不行了!
方英文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语言风格都是极为鲜明的。《群山绝响》尽管是部长篇小说,但是语言修辞上,处处散发着优美散文般的诗情画意,叙事之轻盈明快,描写之优雅飘逸,比喻之新颖风趣,读来总是给人以美好愉悦感。这里摘录小说第十九章里写元尚婴母亲的一段:“……但是母亲并不在意这个,从未因遭歧视而生抱怨。她永远忙活着,她将自己那辽阔无涯的勤劳与仁爱,毫无保留地释放到周围的人物与动物身上。不,她眼里原本就没有动物与人物之分,一切走动的、会吃喝会叫唤的、会高兴会愤怒的,都是非凡美丽的奇迹,都是老天爷派来的亲与友。这是祖母,她的婆婆影响她的结果……”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曾将方英文的语言特质定义为“方英文式的语言”,意思是一看便知、再无第二。方英文在答记者专访时说:“许多评论文章说我幽默,说幽默是天生的,一般人学不来的。未免玄乎。原因是我有众生平等的理念,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吧?当我用写人的语言写动物、写动物的语言写人时,立马产生幽默效果——可见这本质上并不是幽默。”我想,这也许正是他“平民思想,人道情怀”所派生的文学立场吧。
读完长篇小说《群山绝响》,总觉余音绕梁余味不绝,不仅仅是让人回味了那段历史,更为氤氲在字里行间的那种美好感觉,芬芳悠远如同开满原野的五色杂花。
原载《安康日报》2018年10月19日
《陕西日报》10月24日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