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直臣兼文学家吟(之一)(古风)
王炳强
■ 吟韩愈


(唐宪宗迎佛骨盛况图)
倡导古文运动,匡正浮靡文风
唐宋八家之首,百代文章之宗
不料想:
一封朝奏拂逆鳞,夕贬潮州路沉沉
京城失却文曲星,朝政不再有诤臣
伴君本犹伴猛虎,天意从来高难问
屡因直言屡遭贬,一生命运时浮沦
何如效法陶潜公,脱去官服归林隐

注 释:
1. 韩愈简介:(768年-824年),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唐宪宗下令处死,宰相和皇亲国戚为韩愈求情,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为官期间,因抨击某官员恶行,也曾遭贬谪。
2. 韩愈《论佛骨表》节选译文 (本是好意,却造恶报)
汉明帝的时候,中国开始有了佛教。明帝在位才仅仅十八年。明帝以后国家战乱,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夭折,国运不久长。宋、齐、梁、陈、元魏以来,信奉佛教越来越虔诚,建国的时间和皇帝的寿命却更加短暂。梁武帝……,他前后三次舍身佛寺做佛僧……,但他后来竟被侯景所逼迫,饿死在台城……。信奉佛教祈求保佑,反而遭到灾祸。由此看来,佛不足以信奉,是十分明白的道理。
2. 吟苏轼

诗文书画样样精,文采横溢东坡公
经天纬地宰相料,命运多舛才难骋
指责激进王安石,抨击保守司马翁
批评程颐太拟古,揶揄宵小吕惠卿
秉持直节为国是,恪守真理为苍生
转任多处地方官,勤政为民留美名
屡遭贬谪屡放逐,胸襟豁达不自轻
君可闻: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君可见:
杭州西湖筑苏堤,风景秀丽人如织?
君可读: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君可听: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注释:
1.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世称苏东坡。今四川省眉山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宋哲宗即位后,曾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
在政治上,苏轼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 具有独立思考和坚持原则的精神,但往往不为当权者所容;又加才华盖世,遭人嫉妒,因而屡屡受到打击和贬黜。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宰相王安石颇感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因乌台诗案,新党们要置苏轼于死地,险遭杀身。幸亏宋太祖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被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85年),保守派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宰相,苏轼对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2. 司马翁:指司马光。王安石和司马光是好人。王、司、苏三人政见不同,是互为政敌而非私敌。
后 记
古代官场中,有忠臣(诸葛亮等)、能臣(张良、萧何等)、诤臣(又称直臣)、权臣(霍光、严嵩等)、奸臣(又称佞臣,秦桧等)、弄臣(和珅等)、庸臣(平庸之臣)。诤臣:是直言谏诤之臣,像魏征、包拯、海瑞、袁可立、范仲淹、苏东坡等,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和性命而坚持真理,抨击邪恶,在皇帝和上级官员面前敢于直陈他们的过失,其精神、忠勇令人肃然起敬。 后世官员应向诤臣学习,不做唯唯诺诺、阿谀奉承之官。
【作者简介】 王炳强,男,1956年生。退休前为济南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退休前后有两百余篇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新闻报道、教学论文刊发在《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山东教育》、《齐鲁晚报》、省政协《联合周报》、省教育出版社《读写一体》、《山东民进》、《济南民进》、《济南教育》等各级纸质报刊及全国性微刊“都市头条ㆍ济南头条”上。诗文结集为《两耕文集》。现为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