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图拉兵站(中篇小说)
作者:杨 眉
但赵老栓总是笑而不语,他心中有着自己的坚守。
5
李阳接受了一个新的任务,参加高原测绘队。
出发前的那个夜晚,月色清冷,洒在临时搭建的营帐上。李阳坐在昏黄的灯光下,铺开信纸,给远方的女友祝晓妍写信。他的笔触温柔而坚定:
“祝晓妍,新的任务马上就要开始了,这片高原神秘又危险,但我知道这是我的使命。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去看那漫山遍野的花海。”
写完信,他小心翼翼地将信装进信封,仿佛把所有的思念与牵挂都封在了里面。 过了些日子,李阳收到了祝晓妍的回信。当他打开信封,看到祝晓妍说想来部队探亲时,心中猛地一颤,惊喜与担忧交织。惊喜的是,他是如此渴望见到朝思暮想的她;担忧的是,高原环境恶劣,他害怕祝晓妍会受不了。
于是,李阳赶忙拨通了祝晓妍的电话。
然而,一场级大的风暴切断了通讯。大雪封山了,也切断了边境与外界的通讯。
夜晚,梦中李阳给自己的女友通了电话。
“祝晓妍,这里条件太艰苦了,你别来了,我舍不得你吃苦。” 李阳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祝晓妍却在电话那头坚定地说:
“洋洋,我不怕吃苦,我就是想你,想亲眼看看你工作的地方。”
听着祝晓妍不容置疑的语气,李阳知道,自己拗不过她。 一个星期后,祝晓妍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部队驻地。当李阳看到祝晓妍那略显疲惫却满是笑意的脸庞时,眼眶瞬间湿润了。他快步上前,紧紧地抱住了祝晓妍,仿佛要把这段时间所有的思念都在这一刻倾诉。 可祝晓妍刚到驻地不久,就因高原反应发起了高烧。李阳心急如焚,守在她的床边,自责不已:
“都怪我,就不该让你来。” 祝晓妍虚弱地摇摇头,握住李阳的手说:
“不怪你,能见到你,我就满足了。” 看着祝晓妍难受的样子,李阳满心愧疚,却也更加坚定了完成任务、早日陪在她身边的决心。 在部队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祝晓妍的病情逐渐好转。她跟着李阳在驻地四处参观,看着他和队友们忙碌的身影,看着他们为了绘制出精准的地图而付出的努力,心中满是敬佩。 分别的日子很快来临,祝晓妍要离开了。在送别时,李阳紧紧地握着祝晓妍的手,郑重地承诺:
“等我完成这次任务,一定好好陪你。” 祝晓妍微笑着点头,眼中闪烁着泪花:
“我等你,你一定要平安归来。” 车子缓缓启动,李阳望着渐行渐远的车影,心中装满了对祝晓妍的牵挂,这是一个边防军人与祝晓妍的约定。
这的确是一个梦。
过了些日子,祝晓妍来到了部队。
她被告知,李阳在执行任务。
6
李阳带领着测绘队,脚步匆匆地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此次任务关乎生死,他们必须尽快找到一个安全的撤退路线,而眼前这个神秘的山洞,便是他们的第一站。
山洞入口被茂密的藤蔓遮掩,像是一头蛰伏的巨兽,隐匿在高山的褶皱里。李阳深吸一口气,率先踏入其中,队员们紧紧跟随,手电筒的光在黑暗中摇曳,映出洞壁上奇形怪状的纹路。
随着深入,山洞愈发幽深,寒意也愈发刺骨。李阳的眉头紧锁,心中隐隐不安。当他们深入数公里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眼前 —— 严重缺氧。队员们开始感到呼吸急促,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
“队长,这可怎么办?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窒息在这里。” 队员小张焦急地说道。
李阳看着手中的氧气检测仪,数值在不断下降。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在山洞中四处搜寻,试图找到解决办法。
突然,他发现洞壁上有一些细微的裂缝,像是有气流在流动。
“大家跟我来!” 李阳朝着裂缝的方向走去,队员们虽然疑惑,但还是选择相信队长。 他们沿着裂缝摸索前行,裂缝越来越大,渐渐地,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队员们激动不已,加快了脚步。 然而,新的危机又悄然降临。前方的地面突然塌陷,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沟壑。沟壑边缘的岩石松动,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
“这下麻烦了。” 队员小王皱着眉头说道。
李阳站在沟壑边缘,思考片刻后,从背包里拿出一根攀岩绳,将一端固定在旁边的岩石上,然后把绳子抛向沟壑对面。
“我先过去,看看对面的情况。” 李阳说着,便开始攀爬绳索。 队员们紧张地注视着李阳,心中默默祈祷。好在李阳顺利到达了对面,他检查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这里的氧气含量明显增加,而且没有其他危险。
“大家放心过来吧!” 李阳向队员们喊道。 队员们依次攀爬绳索,成功跨越了沟壑。他们继续前行,终于在山洞的尽头找到了一个出口。
当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时,队员们都松了一口气。
联想当年那个国军士兵的遭遇,结论有了,在昆仑山,高山缺氧,是第一道命门。
7
在赛图拉兵站的高原病研究所,稀薄的空气仿佛都被抽去了生命的活力。窗外,雪山连绵,冷峻的白色山峰沉默地俯瞰着这片土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高原的残酷。
林晓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研究所,他刚从巡逻线上下来,就感到一阵接一阵的胸闷,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拉扯着胸腔里的脏器。他是个年轻的战士,原本有着蓬勃的朝气,可如今,苍白的脸色和蹒跚的步伐让他看上去虚弱不堪。
“23 号床,林晓,急性肺水肿。” 护士在病历本上快速记录着,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与无奈。这个小小的研究所里,这样的病例实在太多了。 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病人们沉重的呼吸声。
林晓隔壁床是一位老兵,名叫张大山,患肺气肿已经有些时日。他瘦骨嶙峋,每一次咳嗽都像是要把肺咳出来。
“小伙子,别担心,会好起来的。” 张大山看到林晓一脸沮丧,强打起精神安慰他。
林晓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心里却没底。他想起自己刚到赛图拉时,满心都是对军旅生涯的憧憬,没想到高原的恶劣环境这么快就给了他沉重一击。 研究所的医疗条件有限,药品和设备常常捉襟见肘。医生们日夜忙碌,眼睛里布满血丝。王医生是这里的骨干,他每天穿梭在病房之间,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检查、治疗。他知道,在这里,每一次诊断和治疗都关乎着战士们的生命。
一天深夜,林晓的病情突然恶化,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护士们急忙推来抢救设备,王医生也迅速赶来。病房里一阵紧张忙碌,仪器的滴滴声、人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张大山躺在床上,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 经过一番抢救,林晓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
他缓缓睁开眼睛,看到王医生疲惫却欣慰的笑容,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意识到,在这片高原上,每一个生命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
日子一天天过去,研究所里不断有病号进来,也有一些战士在病情好转后重返岗位。林晓在王医生和护士们的悉心照料下,身体逐渐康复。
他看着窗外的雪山,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情感。这片高原虽然残酷,但这里的人,无论是医生、护士还是战友,都有着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 出院那天,林晓紧紧握住王医生的手,千言万语化作一句:
“谢谢您,王医生。” 王医生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好回去,守护好这片土地。”
林晓深吸一口气,虽然呼吸还有些不畅,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坚定。他望向远方,那里是他的战场,是他要用生命守护的地方。而赛图拉兵站的高原病研究所,将成为他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赛图拉兵站的高原病研究所,稀薄的空气仿佛都被抽去了生命的活力。窗外,雪山连绵,冷峻的白色山峰沉默地俯瞰着这片土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高原的残酷。
林晓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研究所,他刚从巡逻线上下来,就感到一阵接一阵的胸闷,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拉扯着胸腔里的脏器。他是个年轻的战士,原本有着蓬勃的朝气,可如今,苍白的脸色和蹒跚的步伐让他看上去虚弱不堪。
“23 号床,林晓,急性肺水肿。” 护士在病历本上快速记录着,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与无奈。这个小小的研究所里,这样的病例实在太多了。 病房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病人们沉重的呼吸声。
林晓隔壁床是一位老兵,名叫张大山,患肺气肿已经有些时日。他瘦骨嶙峋,每一次咳嗽都像是要把肺咳出来。
“小伙子,别担心,会好起来的。” 张大山看到林晓一脸沮丧,强打起精神安慰他。
林晓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心里却没底。他想起自己刚到赛图拉时,满心都是对军旅生涯的憧憬,没想到高原的恶劣环境这么快就给了他沉重一击。 研究所的医疗条件有限,药品和设备常常捉襟见肘。医生们日夜忙碌,眼睛里布满血丝。王医生是这里的骨干,他每天穿梭在病房之间,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检查、治疗。他知道,在这里,每一次诊断和治疗都关乎着战士们的生命。
一天深夜,林晓的病情突然恶化,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护士们急忙推来抢救设备,王医生也迅速赶来。病房里一阵紧张忙碌,仪器的滴滴声、人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张大山躺在床上,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 经过一番抢救,林晓的病情暂时稳定下来。
他缓缓睁开眼睛,看到王医生疲惫却欣慰的笑容,泪水模糊了双眼。他意识到,在这片高原上,每一个生命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
日子一天天过去,研究所里不断有病号进来,也有一些战士在病情好转后重返岗位。林晓在王医生和护士们的悉心照料下,身体逐渐康复。
他看着窗外的雪山,心中涌起一股别样的情感。这片高原虽然残酷,但这里的人,无论是医生、护士都是战友,都有着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 出院那天,林晓紧紧握住王医生的手,千言万语化作一句:
“谢谢您,王医生。” 王医生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好回去,守护好这片土地。”
林晓深吸一口气,虽然呼吸还有些不畅,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坚定。他望向远方,那里是他的战场,是他要用生命守护的地方。而赛图拉兵站的高原病研究所,将成为他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8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凛冽的寒风就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李阳坐在驾驶座上,深吸一口气,发动了汽车。车队缓缓驶出,向着那片未知的高原进发。
起初,道路还算平稳,可越往高处走,情况就越糟糕。稀薄的空气让汽车发动机发出沉闷的嘶吼,仿佛一个疲惫不堪的老人在艰难喘息。队友们的脸色也变得越来越凝重,每个人都清楚,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
当车队行驶到一座高耸的冰大坂时,麻烦终于来了。一辆车突然因为缺氧熄火,在陡峭的斜坡上开始缓缓下滑。司机小王惊恐地大喊,双手拼命转动方向盘,却无济于事。
李阳的心猛地一紧,他毫不犹豫地跳下车,朝着那辆车冲了过去。
“大家快帮忙!” 李阳一边跑一边喊。其他队友也迅速反应过来,纷纷冲下车,有的找石头垫在车轮下,有的用绳子试图拉住下滑的车。然而,冰面太滑了,一切努力似乎都无济于事。
就在车即将冲下山栏的那一刻,李阳用尽全身力气,将一块大石头塞进了车轮底下。巨大的冲击力让他摔倒在地,手臂也擦破了皮,但汽车终于停住了。
队友们围过来,激动地拍着李阳的肩膀,眼中满是敬佩和感激。
经过一番抢修,汽车终于又重新发动。车队继续前行,可谁也没想到,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前方的道路突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掩埋,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一丝出路。
“怎么办?” 有人焦急地问道。
李阳看着眼前的雪堆,沉思片刻后说:“我们不能放弃,大家一起动手,把雪挖开!”
于是,队员们拿起工具,开始了艰难的清雪工作。寒风呼啸,他们的手脚早已冻得麻木,但没有一个人停下。
就在大家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远处传来了一阵轰鸣声。原来是哨所的官兵们得知消息后,赶来支援了。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道路终于被打通。
当车队抵达哨所时,官兵们早已在门口等候。看着那些年轻而坚毅的脸庞,李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9
宁静而又肃穆的康西洼,是赵老栓守了多年的墓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墓碑,都像是他生命里的老友,承载着无数的回忆。
康西洼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将这里围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赵老栓的小屋就坐落在墓园的入口处,那是一间用石头和木头搭建起来的简陋屋子,却在岁月里成了康西洼最忠实的守望者。
最近,康西洼又添了几座新坟。这些新坟上的土还很新,带着几分湿润,仿佛在诉说着刚刚发生的故事。每一座坟墓,都是一个英魂,都是一段凄丽的过往。
赵来山是赵老栓的孙子,他这次从城里回来,就是为了看望爷爷,也想看看这片爷爷守护了一辈子的地方。当他踏入康西洼,就被这里的宁静所震撼。那种宁静,不是无声的死寂,而是带着一种厚重的力量,仿佛在向每一个到来的人讲述着这里的故事。
赵来山跟着爷爷,来到了那几座新坟前。他看着这些新坟,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这些坟里埋葬的,或许是为了保卫这片土地而牺牲的战士,或许是为了救助他人而献出生命的英雄,又或许是在平凡生活中坚守着伟大信念的普通人。
赵老栓静静地站在一旁,他的眼神里透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有对逝者的缅怀,也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赵来山,仿佛在等待着他去领悟这里的一切。
赵来山缓缓地蹲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些新坟。他感受到了泥土的温度,那是生命最后的余温。他站起身来,庄重地向这些新坟敬礼,他的动作标准而又充满敬意,仿佛在向这些英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爷爷,这些人都是谁啊?” 赵来山轻声问道。
赵老栓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道:
“孩子,他们都是英雄。有的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战士,有的是在和平年代为了帮助别人而失去生命的好人。他们虽然走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这里。”
赵来山点了点头,他看着这些新坟,心中暗暗发誓,他要将这些英魂的故事传扬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意义。
人们路过塞图拉兵站,就会来到康西洼,来到这些坟前,向逝者们至意,和他们诉说着外面世界的变化。而塞图拉,也因为康西洼英魂的存在,变得更加宁静而又充满活力。
10
这是一片神秘的无人区,荒无人烟,地形复杂,每前进一步都充满未知。白天,队员们争分夺秒地工作,收集着珍贵的数据。夜幕像一块巨大的黑布,迅速将整个无人区笼罩。忙了一天的队员们简单吃过晚饭,便钻进帐篷休息,满心期待着明天的任务。
李阳躺在睡袋里,刚有了一丝困意,突然,帐篷外传来一阵阴森的嗥叫,划破了寂静的夜空。
“什么声音?” 李阳一下从睡梦中惊醒,心跳陡然加快。他侧耳细听,那声音越来越近,还伴随着此起彼伏的低吼声。
“不好,是狼!” 他立刻意识到危险来临,大声叫醒了队友。 队员们迅速起身,打开手电筒,透过帐篷的缝隙向外望去,只见一群绿莹莹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将他们的帐篷团团围住。
狼群似乎知道帐篷里的人不好对付,没有贸然进攻,只是在周围徘徊,时不时发出低沉的咆哮,给队员们施加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李阳迅速做出部署,他让队员们把所有能发出声响的工具都找出来,一旦狼群进攻,就制造出巨大的声音来吓退它们。同时,大家把帐篷里的物资整理好,形成一道简易的防线。
狼群开始试探性地靠近,一只体型较大的狼猛地扑向帐篷,锋利的爪子划过帐篷布,发出刺耳的声音。队员们见状,立刻敲响了手中的锅碗瓢盆,大声呼喊,那只狼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吓得退了回去。
但狼群并没有放弃,它们继续围着帐篷打转,寻找着进攻的机会。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队员们的体力和精神都在不断消耗。李阳的手心全是汗,他紧紧握着一根木棍,眼睛死死地盯着帐篷外的动静。
不知过了多久,狼群似乎失去了耐心,开始发动更猛烈的攻击。几只狼同时扑向帐篷,帐篷剧烈摇晃起来,有几处地方已经被狼爪撕开了口子。队员们一边奋力抵抗,一边寻找着突围的机会。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队长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队员们把所有的手电筒都集中到一起,然后同时打开,照向狼群。
强烈的光线让狼群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它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强光晃得睁不开眼睛,纷纷后退。 趁着这个机会,队员们迅速拿起武器,冲出帐篷,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棍棒。狼群被这气势吓住了,开始四散逃窜。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测绘队终于成功击退了狼群。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无人区时,队员们疲惫地坐在地上,望着彼此狼狈的模样,心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
11
喀喇昆仑的 6 月,寒风仍似刀刃,却比往昔多了几分柔和。测绘队营地中,队员们忙碌地整理着装备,准备向最后一片神秘区域进发。这片区域地势复杂,充满未知,却关乎此次测绘任务的成败。
李阳,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兴奋。出发前,机地政委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小李,这片区域情况不明,一切小心。” 李阳用力点头:
“放心吧,政委,我一定完成任务。”
队伍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四周是高耸入云的雪山,脚下是随时可能塌陷的冰缝。李阳负责记录沿途的地形数据,他专注地操作着仪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突然,前方传来一声惊呼,一块巨石从山顶滚落,砸向队伍。
队员们迅速躲避,混乱中,李阳为了保护仪器,与队伍走散。等他回过神来,四周已不见队友的身影。 李阳试图通过对讲机联系队伍,可只传来沙沙的杂音。他知道,自己失联了,情况危急。寒风呼啸,夜幕渐渐降临,温度急剧下降。李阳明白,必须尽快找到避风处,否则会被冻死。 他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脚下的路愈发难走。
不知走了多久,他发现了一个山洞。李阳赶紧钻了进去,山洞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他从背包里拿出备用的睡袋,裹在身上,试图保存体温。 与此同时,测绘队发现李阳失踪后,立刻展开搜寻。
“大家保持联系,扩大搜索范围,一定要找到李阳!” 队员们打着手电筒,在冰天雪地中呼喊着李阳的名字。
李阳在山洞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喊声,他挣扎着起身,用尽全身力气回应。可声音在呼啸的风声中显得如此微弱。他四处寻找可以作为信号的东西,终于发现了一块反光的金属片。李阳拿着金属片,对着洞口,不断晃动。
终于,一道手电筒的光扫进了山洞。
“是李阳!” 队友们兴奋地大喊。李阳瘫倒在地上,眼中满是劫后余生的庆幸。
救援队员将李阳带出山洞,回到营地。医生为他检查身体,好在并无大碍。政委看着李阳,严肃又欣慰地说:
“小李,这次你太冒险了。但也多亏你的坚持,我们没有丢失重要仪器。”
12
被称为 “生命禁区” 的钢铁哨卡 —— 神仙湾。常年被冰雪覆盖,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 50 多摄氏度。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厚重的云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便准时在神仙湾响起。今天播放的是每周一歌《哨卡之歌》,高亢悠扬的旋律瞬间打破了哨所的宁静。
李阳正站在哨位上执勤。他的脸庞被寒风吹得通红,身上的军装和防寒服被冰雪凝结出一层薄薄的冰壳。听到熟悉的旋律,他原本专注瞭望的眼神里,多了一丝温柔。李阳微微仰头,轻轻跟着哼唱起来,尽管寒风灌进喉咙,让他的嗓音有些沙哑,但那歌声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哨所的营房里,刚刚结束夜间巡逻的战士们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被这歌声唤醒。他们或坐或躺,脸上带着疲惫,却又都露出了笑容。班长老张从床上坐起,一边整理着军容,一边跟着节奏打着拍子。他想起了自己刚到神仙湾时的情景,那时候条件更艰苦,可每当听到这样鼓舞人心的歌曲,就觉得浑身充满力量。
喀喇昆仑山,
高耸入云端,
峻峭的险峰像利剑,
神仙也不敢攀。
鸟儿难飞过,
四季是严寒,
自从战士来安家,
丹心似火融冰川。
为了祖国春常在,
献出青春织花环。
战士钢铁汉,
肩挑万重山,
头顶着星辰区巡逻,
身披着月光还。
窗前菜花开,
白鸽声声欢,
给咱家乡报喜讯,
要叫亲人心放宽。
为了中华振兴起,
千难万险无阻拦。
“这首歌,就像咱们的战友,陪着咱们熬过一个又一个难捱的日子。” 老张感慨地说。
炊事员小王正在厨房准备早饭,他随着歌声的节奏切着菜,嘴里还哼着,手上的动作轻快又利落。对他来说,在这艰苦的地方,能为战友们做一顿热乎的饭菜,再听着这样充满力量的歌曲,就是最幸福的事。歌曲的高潮部分响起,激昂的旋律回荡在整个哨所。战士们的歌声也越来越响亮,他们的声音在雪山间回响,与风声、冰雪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献给祖国的壮丽赞歌。这些年轻的战士,远离家乡和亲人,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默默坚守。他们把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责任,都融入到了每一个执勤的日夜,每一次巡逻的脚步,每一声坚定的歌声里。
当歌曲结束,余音仍在空气中缭绕。战士们整理好着装,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次奔赴各自的岗位。在这钢铁哨卡神仙湾,那份保家卫国的信念,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
13
昆仑山上,天空格外湛蓝,云朵仿佛触手可及,在这宁静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危机。李阳的测绘队正准备返回营地。 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打破了平静。上级传来紧急消息:一伙境外分裂势力潜入我国边境,袭击了一处警所,情况危急!李阳和战友们瞬间进入战斗状态,迅速登上山地车,向着事发地点疾驰而去。
一路上,李阳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担忧。这些分裂势力竟敢在我国境内肆意妄为,伤害无辜百姓;担忧的是警所里的群众安危。他紧紧握住手中的枪,眼神坚定,仿佛在向敌人宣告:“你们的恶行到此为止!”
当他们赶到警所时,只见警所的门窗已被破坏,周围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分裂势力凭借着警所的建筑负隅顽抗,不时向外射击。李阳和战友们迅速展开包围,与敌人形成对峙。
“你们已经被包围了,放下武器,立即投降!” 李阳用扩音器大声喊道。然而,回应他们的只有更加疯狂的射击。
“这些家伙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 李阳身旁的战友小罗愤怒地说道。
“别冲动,我们一定要确保群众安全,不能让他们有机会伤害更多人。” 李阳冷静地指挥着。发现敌人的火力主要集中在警所的正面,而侧面的防御相对薄弱。他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一部分战友负责正面牵制敌人,吸引火力;他则带领另一部分战友从侧面迂回包抄。
战斗全面打响,正面的战友们火力全开,压制着敌人。李阳带领着小队,借助地形的掩护,小心翼翼地向侧面靠近。他们如同猎豹一般,敏捷而又悄无声息。 就在他们即将接近警所侧面时,一名敌人发现了他们,立刻开枪射击。李阳迅速卧倒,子弹擦着他的头皮飞过。他没有丝毫畏惧,端起枪精准地回击,将那名敌人击倒。 在激烈的交火中,李阳和战友们成功突破了敌人的侧面防线,冲进了警所。
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在狭小的空间内展开。李阳凭借着出色的战斗技巧和顽强的意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经过一番激战,暴徒终于被全部歼灭。李阳和战友们成功解救了被困在警所的群众和干部,他们欢呼着,激动地向解放军战士们表达着感激之情。 看着这些安然无恙的群众,李阳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知道,这只是边境线上无数次战斗中的一次,但每一次胜利,都意味着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得到了捍卫。 回到营地,李阳望着边境的方向,心中默默念道:
“只要我们活着,就绝不让任何敌人侵犯祖国的一草一木!”
月光洒在他坚毅的脸庞上,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守护着母亲的和平和安宁 。
14
李阳又一次平安回到了测绘基地,满身的疲惫在看到赵刚的那一刻,稍稍消散了些。他像往常一样,径直走向赵刚的工作间,工作间里堆满了各种测绘资料和工具,赵刚正低头整理着数据。
“赵哥,” 李阳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犹豫,“我有一事相托。”
赵刚抬起头,看着李阳严肃的神情,心中涌起一丝不安,停下手中的动作,认真听着。 李阳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我在山上作业,随时都可能遭遇意外。要是有一天,你再也得不到我的消息了,请用我的口气、我的笔记,给我女友写信,好吗?这里是我的日记本。”
赵刚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置信,刚想开口拒绝,却对上李阳那近乎哀求的眼神。他怎么能答应这样的请求?可看着李阳坚定的模样,赵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最终,他无奈地点了点头。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阳依旧频繁地出入山区进行测绘工作。每次出发前,他都会把自己这段时间想对女友说的话、经历的趣事,详细地记录下来交给赵刚,还仔细叮嘱着写信的语气和细节。
那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李阳在山上遭遇了严重的山体滑坡。通讯中断,救援艰难,赵刚在基地里心急如焚,他不断地联系救援队伍,密切关注着山上的情况。 几天后,噩耗传来,李阳失踪了,生还的希望极其渺茫。
赵刚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着李阳留下的那些信件和笔记,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必须承担起这个沉重的责任。 于是,赵刚开始以李阳的身份给李阳的女友写信。每一封信,他都写得无比认真,把李阳记录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还模仿着李阳的字迹。女友的回信总是充满着对李阳的思念和牵挂,
赵刚看着这些回信,心中满是愧疚。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刚在写信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李阳和女友之间深厚的感情,想要告诉女友真相时,又狠不下心来,回复那些书信。
15
祝晓妍:
见字如面。当我提起笔写下这封信时,边关的月光正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我简陋的书桌上。这是我写给你的第 52 封书信。
来到边防已经许久,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我的足迹,。我们行走在蜿蜒的国境线上,脚下是祖国的山河,心中是沉甸甸的责任。远处的雪山巍峨耸立,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芒,那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壮丽景色,也是我们坚守的见证。 记得初到这里,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我有过迷茫和动摇。但每当我想起你,想起我们的约定,想起祖国需要有人守护,我便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你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是我在这漫长岁月里坚守的动力源泉。 我常常会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那些在街头漫步的午后,那些一起分享喜怒哀乐的夜晚,都成了我最珍贵的记忆。
晓妍,我知道你也在远方默默思念着我,为我担忧。你独自面对生活的琐碎,却从未向我抱怨过。你的坚强和理解,让我既心疼又感动。我多么希望能陪在你身边,为你遮风挡雨,陪你度过每一个日出日落。但我更明白,我的使命在这片边防线上,我要用我的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的安宁,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里的战友们,就像我的亲兄弟一样。我们一一起度过无数个艰苦的日夜。我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同样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安全祥和,让每一个像你一样的人都能幸福生活。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可我却无法陪在你身边。但我相信,我们抬头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心中思念的是彼此。等我完成使命,回到你的身边,我要带你去看遍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弥补这些年对你的亏欠。
李阳于春节前夕
16
这个名叫祝晓妍的年轻女子,她那水般温柔的性格,眼眸中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她热爱绘画,常常背着画夹,漫步在小镇的街巷与田野,用画笔记录下那些平凡而美好的瞬间。
在一次旅行中,祝晓妍结识了这个叫李阳的边防测绘兵。他身形挺拔,眼神中透着坚毅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渴望。他向祝晓妍讲述着在昆仑山脉测绘勘探时的所见所闻,那里的雪山巍峨、草原广袤、星空璀璨,每一个描述都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祝晓妍对昆仑的向往之门。
随着交往的深入,祝晓妍与李阳相爱了。爱情的力量让祝晓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跟随李阳前往昆仑,去看看那片令她魂牵梦绕的土地。
岁月在漫漫逝去。
当她接到那第52封书信后,冥冥之中感觉到了什么。
她不顾众人的劝阻,独自一人来到赛图拉兵站。
在塞图拉边防测绘大队基地,她看到荣誉榜上有李阳的名字,却没有李阳祥尽的事迹。据此,她还是得到了李阳失联的消息。
于是,她沿着测绘队走过的路线,踏上搜寻李阳之旅。
白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夜晚,她蜷缩在简陋的帐篷里,听着呼啸的风声,心中满是对李阳的思念和担忧。
我在雪山下,
你在蓝天外,
一朵浮云在徘徊。
说好不分手,
好歹不离开,
有你在,
歌就在。
你是我的俏冤家,
我是你的乖小孩。
看淡生与死,
何惧病与灾,
摔一个跟头又重来。
流汗不流泪,
千难不言败,
我的心,
你的怀。
你是我炎夏水一杯,
我是你冬夜一把柴。
雨搭山中花,
风推云中海,
乌云相聚出精彩。
念着那句话,
不丢一份爱,
山能移,
路不改。
守着一架昆仑山,
望亲石前立石牌。
唱呀,跳呀,
忘年新娘在等待,
雪融高原青山黛。
跳啊,唱啊,
无字老歌漫琴台,
绝情少年何时来?
祝晓妍始终没有找到李阳的踪迹。食物和水越来越少,身体也在恶劣的环境中逐渐虚弱,但她心中的信念却从未动摇。她坚信,李阳一定还在某个地方等着她,只要她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他。
祝晓妍渐渐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她在昆仑深处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住所,依靠着采摘野果、捕猎小动物为生。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曾经娇美的容颜变得粗糙而沧桑,但她的眼神中依然透着执着与坚定。当地的牧民们在放牧时偶尔会看到祝晓妍的身影。她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头发凌乱,却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牧民们被她的故事所感动,他们相信,祝晓妍是上天派来守护昆仑的女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昆仑女神的故事。一些旅行者和探险家在经过昆仑时,都会特意去寻找她的踪迹,希望能亲眼目睹这位传奇女子的风采。面对陌生人的到来,祝晓妍总是保持着沉默。她的世界里,只有对李阳的思念和对这片土地的坚持。
她的住所周围,挂满了她曾经作的画,那些画虽然已经褪色,但却记录着她与李阳的爱情,以及她在昆仑的点点滴滴。在她的心中,李阳从没离去,他们的爱情如同昆仑山上的皑皑白雪,纯洁而永恒。云端,一支歌传来:
我是春天的雨水一滴,
在高耸的昆仑成雪,
我的心在哨卡融化,
这是一个世纪的相约。
家乡的河边相拥,
挥手曾经的热烈,
心中淌过的的小溪,
永远不会与芳草作别。
等着游子的不期而归,
我是你肩头那轮弯月,
带一枚石榴走天涯,
总想让思念渐渐枯竭。
相会是梦中的黎明,
不信你会不辞而别,
远方再远能有多远?
因为明天就是昨夜!
2025年2月16日
作者简介:
杨眉,男,汉族,1943年11月19日生,湖北宜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7年进疆,1960年参加工作。出版诗集《雪山魂》《情歌照耀的西部》等5本,发表长诗《创业塔里木》《峡江放歌》《阿拉尔畅想》等6部,著有系列长篇小说《兵团儿女》《海之南,天之涯》等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