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日子
作者/ 郑香颖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好年景,春开头,在这万物复苏的时节,我们又迎来了新一年二月二。(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根据民间传说,此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意味着在此之后雨水会渐多;民间亦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春龙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庄稼丰歉 ,万万不可得罪。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大人小孩多在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龙抬头的故事众所周知,因为玉皇大帝一句话:“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农人们为了救青龙,炒金黄色的豆子和玉米,远远望去如金豆开花一般,感动玉帝释放青龙,大降甘霖的传奇故事。
农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于是民间也有了“二月二驴上料”一说。即给马和驴等牲畜吃上好的食料攒足力气下地干活,据说豆类吃了有力气,但是一般要炒熟了吃,这样谗嘴的孩子们也要跟着吃些,于是就有了“驴上料,人过节”一事,人们也跟着蹭蹭嘴,热闹热闹,给年画个句号。各地过节的方式不同,我们这一带,在这一天要做各种食品,以炒黄豆和玉米为主,也有用面粉自己做的棋子豆。不理解的是,有服的人家(新近家里有去世的人,穿白戴孝的人家)要在二月初一这天炒豆子等,只有没有服的人家(三年内没有亲人去世)才在二月二这天炒豆子。也许是怕白色孝服遮挡住金色的缘故吧,也曾查找过资料,也问过老人家们,都说不知道,祖上流传下来的,就这么照着做了,至今不得而知。
现如今商家借助各种节日大肆炒作,二月二豆子节也大多都是买现成的,你看街道上正月二十刚过,一街两行各种豆制食品已成了最惹眼的一道风景,唏嘘满目,令人目不暇接,黄豆、青豆、黑豆、豌豆、蚕豆、花生豆以及面制棋子豆、锅巴,还有米花、爆米花等;各种味道的也都有,麻辣的、五香的、甜点的、原味的,巧克力味的,举不胜举,数不胜数,但是最喜欢吃的还是自己做的棋子豆和古老的原味爆米花。
我自己用鸡蛋发面做了棋子豆,吃着香酥脆的棋子豆,很有成就感,却还感觉缺点什么。对,是没有听到那震耳欲浓的轰隆声,即爆米花的声音。于是到处打听, 最后在一个小巷子里找到了一个爆米花摊位,围着一大堆人,中间一个老人正在用鼓风机吹着火炉,一手搅动着火炉上一个滚筒,在火上不停的转动着,犹如转动命运之轮,烧呀烧,转呀转,最终到达终点一样。不一会儿,老人说时间到了,玉米花好了,让大家离开,要倒出滚筒中的爆米花了。大人小孩捂着耳朵,张大嘴巴,垂涎三尺,两眼放光,紧盯着滚筒,轰……地一声巨响,爆米花犹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热浪涌进每个人的心里,流进老人家准备好的铁网里,金黄金黄的玉米花爆裂,玉米花香扑鼻而来,空气都是香甜的,沁人心脾,一时间都愣愣地看着,看着老人一袋一袋分装好,才出手来买。如果是几十年前,饥饿的孩子早已扑上去捡拾掉落地上的玉米花,不顾一切的往嘴里塞,流着口水,溢出幸福。老人说:“三块钱一袋,原味的,冰糖的”,人们各自选取自己喜欢的味道,我选了一袋原味的支付成功后离开了。原味的有玉米本来的香甜味,剥了皮满口生香,香甜可口。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特殊的日子,不管你怎样过,吃什么,做什么,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要抬头,给予人们希冀,人也要强身立命,顺应时代发展,迎接新的挑战,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郑香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