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2025年2月19日,贾震(后排右3)追孟至德州
下图,2025年2月21日,贾震(后排左3)追孟至邹城
从幼儿园到高中,我辗转于六所学校,在这段教育旅程中,我深刻洞察到薄弱学校的一些共性特征:文化建设滞后,管理思想趋于保守,创新意识匮乏;学校治理缺乏专业素养,管理结构不合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部分管理者官本位思想严重,习惯于简单的上传下达,甚少深入课堂一线;过度注重形象工程,在人、财、物、时间、空间等要素的配置上存在不合理之处,且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师德师风建设不够重视,使得教师进取动力不足,主人翁意识淡薄;学校课程开设不齐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堂效率低下。
2022年4月27日,我肩负重任,来到洪洞三中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在此之前,担任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的我,对三中的情况也略有耳闻。然而,真正踏入这片校园,我才发现,这里的问题远比我想象的严峻得多。就在我感到迷茫之际,朋友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你是一名共产党员,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好学校固然好,但差学校更需要你,这才能真正体现你的人生价值。”没错,学校正处于困境,这不正是需要改变的时候吗?而我,责无旁贷!
经过两个月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我梳理出这所学校存在的四大关键问题:校舍建设未能达标,设施设备配套不完善,师资补充不到位,内部管理不规范。彼时的三中,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也缺乏可行的制度机制,常规管理松懈,过于追求表面的稳定。大量学生外出借读,升学率不足20%,且集中在艺体类专业。三中的录取分数线与洪洞县建档线持平,甚至需要多次降分才能完成录取任务,生源质量堪忧。面对这些难题,我和同事们沉下心来,认真倾听各方建议,直面所有矛盾问题,努力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开启了一系列改革探索。这些改革举措主要涵盖以下十个方面:
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唤醒、激励、成长”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
制定三年规划:明确一年打基础,二年调结构,三年出成果的阶段性目标。
明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走特色发展之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推进课堂改革:在“三新”背景下,积极探索契合学生特点的全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推动教师发展:提振师道尊严,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的教师队伍。
加强内部管理:构建制度化、流程化的学校内部运行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学生成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吃好喝好休息好,让学生安心留在学校学习。
强化后勤保障:明确后勤为前勤服务的宗旨,确保后勤人员坚守岗位,职责清晰。
协调社会资源:积极学习国家政策,与职能部门沟通协作,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建设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守正,在守正中创新,营造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新建了宿舍楼和餐厅,教学设备也得到更新,各职能室按标准配备齐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新入职教师60余人,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确保了课程的开足开全;教育教学秩序井然,高考升学率、结业考试合格率、高一招生率大幅提高。2024年高考,达线人数达到126人,其中文史类洪洞县第一名王伯林被北京科技大学录取,李易聪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敬雪莹被太原理工大学录取,理科第一名闫杨天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提前批次录取。学校环境干净整洁,各类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连续两年在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在市运会中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学校的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教师的幸福感也日益增强。
如今,三年的奋斗目标已顺利达成,我们又站在了新的起点,提出了下一个奋斗目标——“创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这一目标与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高度契合,也与《中国教育十年发展规划2024 - 2035》的设定目标一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校委会班子进行了深入的集体研讨,在中层干部会议上广泛征集意见,最终形成的《方案》还将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恰在此时,著名教育改革家孟国泰先生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他来到我校传播“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理念,并运用“三标课堂体系”为学生授课,让老师们亲眼见证了“高快学习方略”的神奇效果。孟先生提出的众多理论,如“新五育:体情智创和”“936高质量教育体系”“从个体出发的新文化、新课程、新课堂、新质量、新管理”五大办学理念以及《大众教育学》的普及等,虽初次接触时我理解尚浅,但先生用长达28年的实践,证明了这是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尤为难得的是,他所选择的实验学校,不论城市乡村,不分公立私立,也不考虑生源质量,这与我们这样的普通乡村校园高度适配,也坚定了我踏上艰难“追孟”之旅的决心。
去年元月份,孟先生在我校进行了一天半的讲座辅导,在师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生的高快作文有七篇发表在《都市头条》,其中高三440班李欣轩同学的作文《防止物化,做科技的主人——问题即答案》,得到了孟教授和青年作家宋文静的亲自点评,称赞其“角度新颖,立意深刻,体裁明确,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445班李垚兵同学的记叙文《星星与我们》,以独特的角度让人眼前一亮。郑欢欢老师的《人人皆为小先生,个个可成大教育》和杨银玲老师的《思维破壁,妙笔生花》也广受好评。
孟先生推荐的《睿聪高中的逆袭之道》,讲述了末流生源学校的逆袭历程。从个体出发的“三和教育”,秉持快乐、快速、快捷的行为风格,遵循简单、简约、简洁的行为准则,落实规则、规范、规格的行为要求,让师生既是规则的遵守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在这所学校,文化、课程、课堂、管理、质量都有章可循,“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他们能做到的,我们同样也能做到。
孟先生辅导的山东邹城二中,办学条件和生源基础与我们学校相近。仲崇波校长以孟国泰的“三标课堂”为主阵地,进行系统性改进、全流程优化和全员抓落实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把有关自行车的整个环节都分解开来,把分解出来的部分改进1%,然后把各个部分汇集起来,整体上性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不正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生动诠释吗?
高二年级副主任孙力生感慨道:“教育学生就像石匠凿石,学生的成长与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老师可能在长期的教导中,付出诸多心血却暂未看到明显成效,会感到无力。但不应气馁,每一次耐心的讲解、每一回用心的引导,都如同石匠的凿击。不能因暂时的无果而放弃,要坚信持续的努力,终会在某一刻让学生实现突破,就像石头最终被凿开一样。秉持‘千锤万凿,金石为开’的信念,持之以恒,定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后勤处邢海刚主任认为,仲校长用英国自行车队各环节通过1%的改进,最终实现从平庸到卓越的案例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每个细节,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关注学生每一点进步,日积月累,将产生深远意义;在后勤管理和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各个岗位,每天力求1%的进步,长期坚持,就会实现质的飞跃,让师生和社会满意。
校团委书记史亚新计划深度挖掘校史文脉,提炼具有校本特色的精神符号:
构建“三维一体”文化育人体系:包括基础层(常规活动)、提升层(特色项目)、品牌层(精品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诗歌节、文化月等品牌项目的实施路线图,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建议:先开展需求调研,通过问卷了解师生兴趣点;首年重点打造1 - 2个精品项目,如诗词咏唱会;次年拓展为系列主题活动,第三年形成品牌效应。
注重过程性素材积累:建立可视化成果库,为校园文化建设留下珍贵资料。
更重要的是,孟国泰先生的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实践性和通俗性,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人物。他敢于“掀桌子”挑战教育弊端,又能“蹲教室”推动改革落地,更以“说人话”的方式让理念深入人心,真正践行了“教育的力量在于唤醒”。孟国泰的“三标课堂”,如同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实验、胡适的白话运动与大学改革一样,都是扎根一线的实践探索。他提出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九大核心理念,包括价值理念、自主理念、学习理念、成长理念、文化理念、课程理念、课堂理念、管理理念、质量理念,以及新五育:体、情、智、创、和,都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像森林,像种庄稼,尊重个性,让学生自然成长。孟国泰的教育诗歌如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例如广为流传的《自主歌》:“靠墙墙会倒,靠娘娘会老。只有靠自己,万事能办好。”
我们所理解的“好学校”,具备以下三个标准:一是校园安全稳定,师生关系和谐,财务公开透明;二是教学质量高,升学率、结业率、录取率位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之上,得到百姓认可,家长满意;三是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乐教乐学,员工甘于奉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决定从以下六个方面持续努力:
规划发展蓝图:在过去三年努力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校舍改扩建工程,配齐音乐、美术、通用教室等教学设施,铺设塑胶操场,招聘新入职教师,不断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落实课程方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严格落实《课程方案》,精准把握《课程标准》,着力培养10大学科组长,将课程开发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持续开发三类校本课程:初升高的衔接与转化课程、艺体类学生文化课提升课程、自主研发的高考备考复习资料。
提高教学品质:坚持从学生个体出发,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三标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探索新的教研活动模式和班级管理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优化育人环境:深入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向全国范围内的样板校学习取经,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弥补本校办学条件的不足。以孟国泰先生提出的“新五育”为目标,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
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搭建科学合理的学校内部运行架构,提高中层干部履职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代表大会、膳食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
锤炼学校文化:洪洞三中已走过72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深厚的学校文化底蕴。我们将不断补充修订前50年的校史,尽快完善2021 - 2024年的学校发展历史,并依次往前追溯,续写2003 - 2020年的校史。综合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精心打造具有洪洞三中特色的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和质量文化。
敢问薄弱学校逆袭的路在何方?答案就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探索之路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为创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
贾震,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山西省名校长,临汾市洪洞县三中校长。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