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家过年
文/张祥贵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祥龙摆尾辞旧岁,金蛇纳福启新程!
过了腊八接着小年后就快到乙巳年春节了,父母亲在接到我的电话时命令我回老家过春节。此时的我似乎并没有感觉到一丝丝的年味是啥样子的。说句实话,好想回到小时候的过年氛围中——那时候穷是穷了点,但肉有肉味,菜有菜味,人有人情味,人穷衣破的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时才会有新衣服穿,才能吃到当时平常日子吃不到的鱼肉等“美味佳肴”,还有可以放鞭炮,东家串西家的热闹劲儿。那时作为孩子的我们不知道父母亲处境的辛酸与无奈:父母亲最害怕的就是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我们现在总觉得年味淡了,其实年味并没有变,而是如今生活条件质量改变的年味已经不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啦。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有人3分钟泡面,有人3小时熬汤,有的人外卖已送达,有的人才刚切好葱花蒜苗姜片儿…
如今的块节奏生活再加上28天的鸡,38天的鸭,3个月的肥猪,勾兑的豆浆,淋巴肉的包子,带有防腐剂的预制菜,没有奶的奶茶,科技也很火的麻辣烫;没有羽绒的羽绒服。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的现实社会里,能活着就已经是很不错的啦。现实社会里,不是你摔倒了就会有人扶,不是你有困难时就会有人帮,不是你经济拮据了就会有人出手相救,不是你善良后受到误会与委屈就会有人给予理解与安慰。如今的人际关系就是这样的样板,自己要少内耗,多锻炼,少生病就已经是最大的福气了。
一体多病的残疾躯体独自漂泊在繁华城市边缘上,过着“住着总统豪华套间却是乞丐都不如”的生活。回家过年当然是我这个特别游子梦寐以求的事儿啦,因为在漂泊的城市里,自己身边没有父母亲亲手做的将我养大的可口饭菜。眼前时常浮现出“父母为我立黄昏,桌边问我粥可温”场景。父母亲在等待我归家,让我重新做一回小小孩儿,还有就是回老家过年才是给过去的一年画上完整句号。

人在落魄一无所有时,就似“虎落平川被犬欺,龙潜水滩遭虾嬉”状况。没有哪个人富到头,也没有哪个人穷到底。处于此瓶颈时就连嫡亲亲人都懒得搭理我。若要头顶上再有光环,就必须埋头苦干经营好梦想人生,别把时光浪费在挫折与委屈的解释上。要知道:天地虽大,不润无根之草;趋势再好,不育无缘之人。求人不如求己,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同时成功路上也离不开志同道合陌生贵人的一个善意指引,这极有可能改写我的人生轨迹。我励志自己:别低落,别痛苦,没人会了解我心中藏的苦;别服输,别止步,没人会替我走完脚下的路;别迷茫,别失望,调整好自己适应环境的心态,打点行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因为不努力,谁也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活条件。世人慌慌张张皆为这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就需要j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挣得,如此才是能解世间万种慌张的硬道理。努力奋斗拼搏挣到钱后才能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人在春风得意发达成功时,八竿子搭不上的亲戚都会围着火炉谄媚拍大腿捧臭脚说:“早就看出会是大器晚成料”。
这一年,我要狠狠的谢谢为了责任而起早贪黑的自己,谢谢那个即便满身疾病疲惫却依旧奋力寻梦拼搏在烟火中谋生的自己。
艰难困惑的生活给了我多少立春立德立命立行立改风雨人生路教训机会,别焦虑,花无百日红,人无一世穷;我们努力方向对了,拼博才能出优秀。从此好的人生才会不慌不忙地到来,后我就会迎来多少个春天版本的反馈。

乙巳年春节全程陪着八十一高龄的父母亲又过上了当地“初一圆,初二扁,初三专吃烫干饭”世俗年生活。
无论是过大年还是平常生活时,父母亲依然是爱子心切,可怜天下父母心奥!自己舍不得吃,将好吃的都挟押到我的碗里,让我再一次当了一回躺平揺窝里的娃仔。
生活有储蓄就有支出,当父母亲每次看到我走向出恭处时会照顾我的后续工作的。
然而父母亲对有失明风险的我虽有百般之爱传递,却也很难抚平我曾遭遇道地的嫡亲亲人间“有谁在乎你?又有谁拿你当回事儿”的任性刺激话语。这类话语造成的内心世界伤害伤痛远远超过了先天性双臂残疾和后天视残身体外表造成的负面情绪暗流波及影响力。因为嫡亲家人是我们最重要的了解人,也是破坏力最具有实质性说服力的人。当我有勇气维护我的尊严存在感回怼这些话语时(我很自负自己的人脉关系浓厚,对于那些“用人朝前,不用人时妄自尊大踢翻锅就走的人”在用到我的人脉关系时,“摇尾乞怜”那个可怜状态囧相跃然眼前),对方哑口无言以怼,这就是现实版亲情人际事实关系怼绝例证。

虽然我的境界不容乐观,但我依然在乙巳年春节来临之际,带着“日常多提升自己,少研究别人”的心态祝福送给屏幕前的家人们,愿你2025年烟火起无灾无难,灶台处处皆平安。乙巳福根连天接,有去有盼所求都坦途,所想所愿都实现。
新的一年,祝福自己善良如初,温暖依旧。
亲爱的朋友,这一年你狠狠的谢谢自己了吗?


作者简介
张祥贵,安徽六安霍邱人,男,先天双上肢残加后天视残(一级)。省散协、省散文随笔学会、皖西作协、叶集区作协、省书协、省民协、省残疾人美术协会、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民间文化艺术分会、上海中华书画协会、中国中原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人民日报 ·海外版、羊城晚报·港澳海外版、央广、安徽卫视等有过宣传,组织宣传中国残疾人事业公益演出两千余场,获“中国典子”、省残联“道德风尚奖”、上海“世博之星”,市、县首届“自强模范”、“六安好人”、“霍邱好人”、《金榜头条》签约作家、爱传递第四届爱心传递入围奖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有多篇小文散见央广和地方电台、诸家微刊以及地方机关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