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青到诗人
一一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张松青的诗意生活
作者:秦珊
三年前,在一个作家群里,有一位网名叫“靓青青”的网友加了我为好友,看着他的网名,我想当然的叫了“她”一声美女,谁知道他告诉我他是男士。后来几次微信聊天,才知道他是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原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郑州市优秀教师、河南阅读学会朗诵艺术团文学指导,名叫张松青。
身边多了一位教授级的文学朋友,我感到非常高兴。再后来,我会经常在百度和美篇里看到他写的诗文和他的诗歌朗诵作品,了解到这是一位会写诗的文学教授。
有一次,他在群里看到了我写知青生活的文章,便告诉我他也下过乡。知青遇见知青,便有了同一频道的话题。张松青听着我的下乡经历,他说他可没有我那么幸运,我们是学生农场,他是真正的下乡知青。1974年4月2日他随学校同学到广阔天地下乡锻炼,刚开始,下乡到扶沟县白潭公社王村大队,后来,因为一次冲突,有九位知青同学被抓了起来,他和另外一位知青躲过了这次刧难,因为这个事情的发生,张松青的家人就把他的关系转到了老家,一个座落在黄河滩上的村庄——温县城关公社张庄大队,在老家的亲戚家作为知青落户。
在这里,他没有了“知青点”对知青的照顾,完全和当地的农民一样摸爬滚打,干过所有的农业活,到太行山拉过石头,在黄河边修过大坝。繁重的田间劳作日复一日,更少了知青团队同学们的朝夕相处,张松青内心十分孤独与苦闷。为了不虚度光阴,
为了打发难以入眠的烦躁,张松青就开始读书,他成夜成夜的在煤油灯下读书。他的亲戚发现煤油用的很快,就隔窗催促他早点睡觉。
烛光下,张松青心里五味杂陈,他想到了远方的家,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的身影,他想:如果在郑州,母亲看到他这么在灯下用功读书,一定会给他端上一碗手擀面………可眼前,他的眼睛模糊了。
他理解亲戚的提醒,因为当时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农民一天的劳动只能挣价值三毛钱的工分,大家过得很不容易。
知青张松青喜欢读书的事儿被村里学校的“贫代表”张广武先生知道了。1976年4月,张松青作为“民办教师”在黄河边的一所小学登上了讲台,在两年的时间内,他教过语文、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五门课。他很庆幸自己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尽管是在农村,尽管教的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乐趣和希望。晚上,他带着学生上晚自习。在六十多盏煤油灯的燃烧下,老师和学生的擤的鼻涕都是黑的……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当孩子们围着他叫老师的时候,张松青心里仍是甜滋滋的。那一段时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教学工作中。多少个不眠之夜,张松青在灯下备课读书,他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1977年12月,迎来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张松青很快报了名,他感谢自己在下乡期间没有放松对知识的学习,不久,他顺利地考上了新乡师专,成为了一名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
张松青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上街的一所中学任语文教师。四年后,调到郑州师范学校任教。开始,他教《语文基础知识》,后来教《口语表达训练》,为了教好课,他勤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刻苦训练专业技能,在1988年全省“口语课”教学比赛中,荣获“河南省中师口语表达优质课”。
张松青非常热爱学生,长期担任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工作,1986年暑假,他冒着酷暑,骑着自行车行程1500多里到中牟、新郑、新密、登封、上街等地的36名学生家进行家访,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被评为“郑州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先进个人。2002年,学校根据形势的需要,升格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松青被评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首届“十佳教师”,2010年,学校又升格为“郑州师范学院”,张松青被评为文学院副教授和“郑州市优秀教师”。
2016年9月,张松青从大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至此,他从事教师这个神圣的工作,整整38年。
退休后,他很快从开始的无所事事之中走岀来,开始执迷于美篇的创作和发表。虽说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当他写的文章在转瞬之间就能发表、就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读者阅读和点赞,张松青心里也会有一种淡淡的窃喜。当张松青的朗诵作品《祖国的娇女》发表以后,平顶山学院赵久英老师评论说:“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那整齐的对仗句与和谐的韵脚,让人读着朗朗上口。给你一个大大的赞!”
鹤壁师范80岁高龄的孙秋燕老师在“语言文字朋友群”中留言说:“你不是诗人,胜似诗人,长篇诗作,合辙押韵,把一场惊心动魄的女排赛事讲述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样的长短、自由诗句,唤起了我对一个时代的回忆,也想起了一位诗人马雅克夫斯基。很喜欢这样的诗,你写的真棒!”
看到学生、同学、同事和诸多好友热情真诚的溢美之词,张松青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感谢诗歌,是诗歌言说心志,抒发情感的押韵文字,让我充满激情的心灵有了归宿……我感谢诗歌,是诗歌真挚炽热的情感和热情奔放的语言,让我一直保持着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活力!我感谢美篇,是美篇让我把尘封多年的旧作一一拾起,重见天日。短短四年的时间,张松青共发表美篇215篇,现在他的美篇访客1.6万人,关注334人,阅读量129万人次……他自娱自乐的作品在美篇的艺术海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于是,张松青有了一个想法,把发表在美篇的诗作结集出版,经过半年不懈的努力,张松青的诗集《我认识李白》正式出版。
2025年2月14日、15日,郑州文学新媒体编辑部、河南华夏文化艺术学院华夏诗社及朗诵艺术团联合举办了诗人、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原副教授张松青新著《我认识李白》诗集分享会。
大家在座谈中一致认为,张松青的《我认识李白》一书,这其中150首诗以丰富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广阔的精神世界与卓越的创作才华,张松青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分享会后,我抽出时间认真阅读了张松青的诗作。从中获益颇深。
张松青的经典诗歌《汉字风韵五千年》,这首诗详细描绘了中国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诗中写道:
“没有汉字
五千年
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
就会淹没在滚滚黄沙之中……
没有汉字——
五千年
光彩夺目的中华文明,
就像黄鹤高飞杳无音讯……”
“五千年汉字风韵,
我们
读懂了李白,
读懂了苏轼……
五千年风韵汉字,
我们
读懂了巴金,
读懂了鲁迅……
一点一横,
点击五千年风风雨雨;
一撇一捺,
划出五千年江山神韵!
方块汉字,
就像青铜大鼎坚固凝重;
方块汉字,
就像东岳泰山支撑着乾坤……”
《龙的传说》这首诗描绘了龙作为华夏图腾的传说,展现了龙的力量和品格。
“你从九天飞过,
震动万里山河;
把一个“龙”的故事,
留给古老的中国……
八千年风雨雷电,
八千年长途跋涉;
八千年沧桑岁月,
八千年波澜壮阔!
从伏羲
创立的“龙图腾”起身,
飞越
轩辕黄帝统一的各个部落……”
你用
叱咤风云的力量,
谱写着
中国古代最神奇的传说……
诗中详细描述了龙的形象和其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张松青的诗歌,如清泉潺潺,洗涤心灵,其字字句句间透露出深邃的情感,与独特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他善于捕捉生活的细微,从诗意的笔触描绘世间百态,让读者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与力量。
张松青的诗歌常常表达对普通市民的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例如在他的诗歌《我不是诗人》中,他写道:“我不是诗人,只会吐露心声;我不是作家,只会书写感动,但每一句话都是普通市民的真情,我的诗愿为百姓呐喊,我的心愿为人民跳动!”
这段文字展现了他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情。
张松青的诗歌不仅涉及自然景观的描绘,还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热爱,例如张松青的诗歌《永远的苏东坡》,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和人生经历。诗歌中提到,苏东坡从四川到眉山,走到河南,用满腹的锦绣制成一张考试卷,字字珠玑,句句精美,震动了北宋文坛。即使在遭遇贬谪和生活困苦中,苏东坡依然怀揣丹心,修筑堤坝,安抚百姓,展现了其乐观旷达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张松青的开篇之作《我认识李白》这首诗,赞颂了才华横溢、潇洒脱俗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中写道:“他的诗有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辽阔,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高远,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深邃,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有安能摧眉折腰事贵权的傲骨,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信。
我认识李白,因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这是一首诗与咏完美结合的作品,诗人用细腻的笔融,从李白的出生到李白的诗作,把李白掰开揉碎的描述,让刚直不阿、风流倜傥、浪迹天涯的浪漫跃然纸上,诵者以柔如轻风细雨的朗诵,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以气势磅礴的朗诵令人震撼。
张松青诗集中的《不能忘却的胜利》《永远的关云长》《霸王悲歌》《伴读秋雨》等作品都都给读者和听者带来了美好的感受。
总之,张松青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歌颂赞扬,也有对普通市民生活的真实描绘,他以敏锐的笔触和深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他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因此,他的诗歌才在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张松青的诗歌语言朴实自然,押韵上口特别适合朗读和朗诵,现在有50多首诗被制作成视频和音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
作为郑州师范学院的副教授和郑州市优秀教师,张松青在语言文字教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还多次担任省市朗诵演讲比赛的评委,他的诗歌作品在网络上发表以后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如璀璨星辰,引领我们探索人性的深渊与光辉。诗人张松青的诗集《我认识李白》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
作者简介:
秦珊(秦喜凤),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原企业报编辑、记者,喜欢写作,著有散文集《人生拐弯处》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