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读王阳明传》感悟(一)
领悟阳明心学,践行知行合一
文/赵建平/陕西
初次接触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这几个字便深深吸引了我,激发了我对其内涵的深入探索。阳明心学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即按照内心良知的指引去行动。那么,什么是“良知”呢?它包含三个重要部分:一是道德感,帮助我们分辨善恶;二是判断力,帮助我们判断对错;三是意志力,良知如同清泉,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力量,支撑我们的信仰与理想。
内心光明、良知清晰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自己的道德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并立下远大的志向,找到自己的使命感。王阳明一生的使命是成为“圣贤”,普度众生;而现代企业家任正非的使命则是打造一个伟大的民族企业,推动教育进步,助力民族复兴。正是这种明确的使命感,成就了他们的非凡事业。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循环”理论逻辑思维有一定深意。他认为,真正的“知”必须通过“行”来实现。一个人只有亲身经历过疼痛,才能真正理解“痛”的含义;只有真正饿过,才能体会“饿”的感觉。因此,要想真正“知道”某件事,必须通过实践去验证。比如,想知道梨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品尝。知而行,行而知;只知不行等于不知。这种“知”与“行”的循环过程,正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知”与“行”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知是行动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必须有始有终。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以孝顺为例,知道孝顺是“知”,而真正去践行孝顺是“行”。只有知行合一,才能体现孝顺的真正意义,反之则毫无价值。
在教育领域,“知行合一”的理念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例如,在道德教育中,仅仅告诉学生“诚实守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诚实的重要性。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到信任与责任的意义。再比如,科学教育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验和项目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学生而言,“知行合一”意味着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比如,学习环保知识后,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实际行动;学习历史后,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社会调研或父母陪孩子一家人外出研学旅游等方式,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这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真知”与“假知”的区别在于“真心”。我们爱自己的家人,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知”。每个人都有“本心”,这是“知”与“行”相互转化的关键。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内心常常被私欲、情感困扰、物质条件等外在因素所遮蔽,导致我们无法将“知”转化为“行”。这是每个人都应反思的问题。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两句话揭示了“知”与“行”的相互转化。比如,当你认真品味每一口食物时,即使没有用语言描述“饱”的感觉,你内心已经深刻理解了“饱”的含义,这就是“行之明觉精察处”带来的“知”。反之,当你经历过饱腹的感觉后,即使不饿,提到“饱”字时,你也能立刻回忆起那种感觉,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带来的“行”。这种“知”与“行”的相互转化能力,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力”。
在日常生活里,践行“知行合一”不需要多么宏伟的目标,从点滴小事入手就行。就像,当我们意识到健康很重要时,不能光知道健康饮食和运动的好处,得真正行动起来,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持之以恒地锻炼。还有啊,当我们明白了“时间就是生命”这个道理的时候,既要懂得珍惜时光,又要通过实际行动提高效率、避免拖延。再比如说,要是你发觉每天坚持学习能带给自己快乐,那就得巧妙地把每天的零碎时间整合起来,合理安排用于学习。“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晨读时光,还有晚上睡觉前的“枕头”时段,如果早晚各用上30分钟,那我们每天就有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了。这样一个月下来就有30个小时,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知行合一”的认知与巧妙运用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认知、如何去运用。
“知行合一”的精神还能够借助言传身教传承给下一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光要告诉孩子何为正确的,而且要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起榜样。例如,父母期望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那自己也要时常读书;期望孩子懂得感恩,那自己也要在生活中展现出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不但能让孩子更为深刻地理解道理,并且能在潜移默化里塑造孩子的品格。身教胜于言传,想要改变孩子,首先就得改变自己!父母的“身教”指的就是“知与行”。唯有如此,才能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才可以润泽滋养自己的下一代,让孩子受益终身,茁壮成长。反之则不然。
此外,我们还能够通过分享自身“知行合一”的经历,对身边之人施加影响。例如,在工作里,凭借高效的行动和积极的态度,感染同事;在社区中,借助参与公益活动来传递正能量。这种精神的传递,不但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具意义,更加充满阳光,使自己宛如一束光,尽情绽放,去感染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许你的这种知行合一精神,会促使一些人从迷茫之中走出,也许会让一些人于绝望之境看到希望,进而开始相信自己。这些结果皆是动力的作用,而这动力的源泉便是:知行合一。并且,还能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如果我们能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我们的品德自然会提升。当我们成为他人的榜样,不仅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还能影响身边的人。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家人、朋友和社会,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民族文化也将得以传承和繁荣。年轻一代也会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哲学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我们将“知”与“行”紧密结合,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品德。在教育领域,它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路径;在日常生活中,它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向。当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践行“知行合一”,并将其精神传递给下一代时,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王阳明所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愿我们都能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与力量。
《读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感,随笔》2025年2月22日晚。
作者简介:赵建平,1969年7月10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人。三原鼎鑫文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喜欢旅游研学,古典文学,阅读,热衷公益事业,现任三原慈善协会理事,三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三原散文创作基地读书会会长,三原全民阅读协会公益推广人,全国摆渡船阅读三原推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