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读韩春华诗报告《候鸟》有感
崔明子
“蓝天之上,候鸟翩跹,掠过天际,剪开幕帘,寒风中的一声啼唤,是告别也是向前誓言……疲惫时落在枝头小憩,梦里是远方绿水青山”。候鸟的迁徙,是自然界最动人的交响乐,它们用翅膀奏响了生命最激昂的旋律,即使路途遥远且充满未知,也要悲壮地追寻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韩春华的诗报告《候鸟》,以自然界的候鸟为核心意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群奔赴海南过冬的“候鸟老人”在陌生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组建起了“候鸟艺术团”,十年间编排演出了三百多场,用热情和才华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更书写了一部时代的史诗。
生命的礼赞
当我第一次阅读韩春华老师的诗报告《候鸟》时,就被这部极具诗意又有生命活力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打动我的是一群到海南过冬的候鸟老人,他们在花甲之年离开故土,飞到天涯海角的琼海,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琼海的社会舞台上弹奏出了生命最壮丽的乐章。从退休老人韩庆丽到海南过冬开始组建候琼海第一个候鸟艺术团时的艰难起步,“建团有多苦 办团有多难 一没资金二没场地 即缺音响又缺演员”,到建团十年的“十年来足迹遍布城乡内外,十年来歌声响彻大海蓝天,十年来舞蹈舞出季节变幻,十年来乐曲奏响南海主旋,十年来演出精彩节目300多场……”;他们一路高歌,一路舞,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精彩。我不由得想起了《幽默的中尉》中弗莱切有一句名言;“人生不过是走向坟墓的进行曲”,即使老去,也要敲打着葬礼的鼓点走向坟墓。
“候鸟”南飞,本是自然规律,而这群老人却将生命的迁徙演绎得如此精彩。他们褪去岁月的沧桑,换上鲜艳的演出服,在舞台上尽情绽放。诗歌中,“走进歌声,人美歌甜,走进舞蹈,舞姿翩翩,走进乐曲,拨动心弦,走进诵读,诗韵万泉,走进模特,魅力非凡”等诗句,无不展现着他们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即使步入晚年,依然可以活出精彩,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精神的颂歌
“候鸟艺术团”的十年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如今的百人团队,从简单的自娱自乐,到专业的舞台演出,候鸟艺术团的老人们用微驼的身躯,年迈的双腿,羸弱的肩膀扛起了“候鸟艺术团”的鲜红团旗,“赶排了一台台节目,在全市范围内上演,走社区,进田园,去学校,到机关,巡环演出嘘寒问暖,慰问农民,助困解难……十年来演出精彩节目300多场,获奖数量居全省候鸟艺术团之首,硕果累累成绩斐然,是群众文化的一面旗帜,是候鸟老人栖息的港湾,是艺术走廊的一道风景,是琼海百姓的精神乐园”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浸透着老人们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十年的光阴不算长,十年的时间也不短,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能有多少3600天。艺术团的这些候鸟老人,情愿为第二故乡加瓦添砖,把夕阳余辉洒向琼海大地,把满身余热送给万泉河畔。”他们为的啥、图的啥 ? 韩春华在《候鸟》中,深入挖掘了他们内心的精神世界。自然界的候鸟迁徙是为了生存和生命,而候鸟老人的迁徙,更是追求生命的丰富和精神的富足。参加艺术团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升华。所以他们能够战胜身体老化,疾病缠身等一切困难,积极投身到艺术团的活动中,通过艺术团的活动,找到了晚年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演出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他们表达自我、实现精神追求的重要途径;通过演出,老人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艺术的享受。这种创造与分享的过程,让他们的生命更加充实,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通过演出,展现了老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晚年生活可以充满活力和意义,而不仅仅是等待时间的流逝;通过演出,他们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内涵,为当代老人树立了榜样,也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向社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候鸟老人们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精神的富足,在于用热情和坚持点亮自己,也照亮他人。他们的故事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时代的史诗
韩春华的这篇《候鸟》,以饱蘸深情的长篇叙事,通过对候鸟老人迁徙到海南生活的描述,反映了新时代人类诗意栖居的美好景象。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候鸟老人们是如何在海南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生存状态,看到了他们满腔热情投入新生活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海南这座城市对迁徙而来的他乡人的人文关怀。
韩春华不愧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家,他以一位报告文学家的独特视角与敏锐洞察力,通过对候鸟老人这个群体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的描摹,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展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它与当今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相呼应,是中国人民的开拓精神在文学中的深刻反映。这首诗报告也是对社会上的一些靡靡之音和躺平思想的反击,表现了老年人的奋发精神和乐观情绪,是一剂治疗精神萎靡的良药。诗中那乐观向上,催人奋发的精神,无疑是这个时代和人民所需要的。
“候鸟艺术团”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诗歌中,“这里是红色娘子军的发源地,这里有闻名的亚州博鳌论坛,这里是华侨之乡、这里是幸福家园”,“候鸟老人有了自己舞台,新市民有了自己的乐园,他们聚集一方,绘出色彩斑斓的画卷。”等词句,正是对时代发展的热情讴歌、对海南这座开放城市的礼赞。他们用艺术的形式,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也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候鸟》不仅是一首诗报告,更是一幅画卷,它不仅记录了一群候鸟老人的追梦之旅,也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它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追求,精神的力量可以跨越年龄,时代的进步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让我们向这些“候鸟”老人致敬,向他们学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者简介:
崔明子,女,1963年出生,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中国共产党党员。热爱文学,伊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伊春市作家协会理事。主编评论文集《诗魂长留天地间》。自1985年起先后在《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潇湘晨报》《河南经济报》《吴江日报》《清远日报》《劳动报》《延边日报》及《青春》《北方文学》《小兴安岭》《达子香》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在“书画频道”、“新浪网”、“东北网”、“搜狐”、“网易”、“今日头条”“大美黑龙江”、“伊春新闻网”、“伊春发布”、“伊春宣传”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文学作品。作品《周庄桥韵》曾入选中、高考范文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