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年
高连君
年(春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让人们有着无限遐想与追忆的话题,一年十二个月,两个月都活在年的氛围里,进了腊月门,到处洋溢着年的味道,过了腊八,一直在准备过年的路上,小年腊月二十三辞灶王,临近年关更是忙着打扫卫生、焽炸、炖肉、蒸小馍馍;买火鞭两响、购置香烛等,三十上午贴对联,中午团圆饭,除夕放鞭炮,守夜度新年。正月初一,满大街走巷串户拜大年,初十前走亲访友,正月十五闹元宵,办秧歌、挂灯笼、放烟火;正月十六、二十五、二月二换闺女后,才消停下来。历经了两个月年味才渐行渐远。今天的“话”年,是“话”一下临邑境内各种过年风俗的相近与不同,追忆五、六十年前的年味。

风俗不同
日子忌讳。老德平一带正月初二走姥姥家,是好日子,临邑附近周边初二不出门,是上坟的日子,也是最忌讳的日子,初二这天城镇乡村大街小巷都是空无一人,是一年之中独一无二的空巷空街。只是近几年随着老德平人,在城里居住的人多了,他们不忌讳初二出门,所以现在大街上有很多人走动。 原以为,所有临邑县域内都是这样的风俗,在闲聊中得知,宿安一带正月初二没有这种忌讳,夏口徒骇河两岸也没有这种忌讳,孟寺镇一带原属于武定府商河县,与老德平一带风俗差不多,林子镇原属于陵县,也没有这种忌讳。正月初二不出门,也只有临邑附近周边一带。临邑附近周边一带,还有一个与其他地方不同的风俗,就是正月初五是破五,也就是说初五这天也不是好日子,这天不开业不办喜庆事。老德平一带没有这样的说法,孟寺镇一带、林子镇一带也没有这样的说法。
还有一个不同风俗,老德平及孟寺镇一带,正月十四是上坟的日子,也就是元宵节前,给“爷爷娘娘”送过节的冥钱,上坟区别于临邑一带的风俗是,女眷上坟男人不去上坟。
年味食品不同。老德平不同于临邑的年味食品:
一、带尖竹签子馍馍。揉带尖的签子小馍馍,和面和得扛扛的,醒面之后男劳力来回压揉面团,一直揉得面软和,才捽开剂子,再继续揉馍馍剂子,揉得馍馍柔软外皮发亮,揉的过程中,馍馍剂子在两个手掌中,正好是馍馍的鼓肚部分,下边两手掌底,将馍馍下部捻出一个弧形,两手的大拇指,捻出小馍馍的尖。然后平放在暖和的炕上醒馍馍,待馍馍醒开,将馍馍插进带尖得篦子上,这种篦子有几十个竹签,一个个小馍馍整齐得排在篦子上,左右、上下、斜着都成行成排,在铁锅蒸熟后,在从竹签上一一卸下,小馍馍的底部都有一个竹签插出来的眼儿。其他地方过年的小馍馍大多不带尖,也不是在竹签上蒸熟的,所以,德平的小馍馍叫竹签子小馍馍。这种小馍馍比其它地方的小馍馍,多了一道程序,吃起来味道别有风味,最大的特点就是筋道、有嚼头、可以咀嚼出香甜味。
二、炸焽肉。炸焽肉的方法比较好操作,就是买来猪筒子后座部分,从后座上镟下红肉,再把红肉切成肉条,在瓦盆用酱油腌制一段时间,爱吃咸的略微放一些盐,等酱油腌透肉条,在干面粉里上沾满干面,再放进早已和好的面糊中,面糊比平常的黏粥要稠一些,肉蘸进去面糊可以挂在肉条上,也叫挂护(糊),然后快速放入早已熬沸腾的油锅里,待外面的面糊发黄,或者略微黑黄,里面的肉条就炸熟了,用筷子夹出来放置在大盆里存放。有的人喜欢吃新炸出来的肉,外酥里嫩肉质鲜香。有的人愿意吃晾凉以后,再上锅蒸了的焽肉,这样面糊软和,焽肉也筋道适口了。

三、炸丸子的程序比较复杂了,首先,买几斤猪肉,丸子中的猪肉不跟焽肉那样,必须是猪后座的红肉,这要看主人的爱好,爱吃纯红肉的、还是带些肥肉的,将猪肉切碎,将白菜、葱切成段,猪肉、白菜、葱掺合(亦称掺和)在一起,用刀剁至像包子菜馅一样,但比包子菜馅水分要少一点,在剁馅过程中,十香粉、姜末、食盐也要参合进去,一般丸子馅中都参上藕,吃起来口感更好一些,有的还放进豆腐,这要看主人自己的爱好。

四、五十年前,人们的经济条件差,买不起很多猪肉,少往馅子中放猪肉,多放一些白菜,白菜在油炸过程中容易缩水变少,买藕也是比较奢侈的,就往馅子中放馍馍,将馍馍切碎放入馅子中,但味道与口感肯定不如猪肉、白菜、大葱、藕、豆腐的好,条件好的家庭,馅子中猪肉占比大,更是味美可口。丸子的馅和好后,用调羹勺舀下一勺,放在干面上滚一下,滚面时也就滚成了圆形的丸子了,把馅子都滚成丸子,再将沾满干面的丸子蘸进面糊中,放入烧开的油锅中炸,待丸子从油锅底浮上来,再炸一会儿,直到丸子发黄捞出来,放置在早已准备好的大盆里,香喷喷的丸子飘香四溢。
这种焽炸丸子、焸肉与带尖的竹签小馍馍,老德平一带普遍都有,孟寺一带也有这些食品,林子一带仅有带尖的竹签小馍馍。临邑域内其他地方却没有这样的年味食品。
风俗相近
无论是临邑、老德平一带,还是原属于商河的孟寺一带、原属于陵县的林子一带,腊八腌蒜、熬制八宝粥,小年腊月二十三扫屋、送灶王爷的习俗相同。大年三十上午挂家堂,即请“爷爷娘娘”回家一起过年的风俗基本相同,中午饭守着“爷爷娘娘”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三十傍晚,还没有完全黑天,人们就把火鞭、两响、烟花拿到大街上,天刚刚插黑,每家每户便争先恐后地燃放起来,劈里啪啦的响声此起彼伏,烟火味弥漫在乡村上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高档的烟火跑,只有自己用土制的“花”,把花药装进花筒里(花筒是用生铁制造上细下粗的器具),燃放起来还得用铁丝,不停地拔拉着花筒上面出烟花的眼儿,防止烟花沫子堵住。燃放鞭炮时,还有(照庭)着庭的习俗,就是点燃一捆谷秸,把门前照的通明瓦亮。三十晚上与家堂一起守夜过年,正月初一下午或者正月初二早上,送“爷爷娘娘”到坟茔。

过年走亲戚,虽然临邑附近一带初二不出门,但,过年后走亲戚的顺序,都是先从姥姥家、姑家、岳父母家、姨家、表亲、朋亲,由近及远。过了正月十五,一般新嫁娶的姑娘娘家,正月十六去闺女婆家走亲戚,这叫换闺女,如果家中有几个女儿,正月十六先去新嫁娶女儿家,早嫁出去的闺女,就会往后延,延到十七、十八,时间久了“老闺女”也不再换了。正月二十五、二月二在自家院子里,用草木灰打上几个圆圈,里面放上几粒玉米粒,以期今年粮食丰收,大囤满小囤流。正月二十五、二月二母亲给女儿添(填)囤,大多是新嫁娶的女儿才去添(填)囤,时间久了就不再去了;还有正月不理发、正月十五新媳妇必须在婆家过年的习俗(叫新媳妇不看两家的灯);正月十五闹秧歌,无论是高跷鼓子秧歌、带武术前场的秧歌、带有西游记、水浒人物的秧歌、还是有说唱艺术的秧歌,还是最近临盘的九龙闹春秧歌,虽然表现形式略有不同,办秧歌敲大鼓、敲镲、打锣基本相同,十五前后秧歌走村串街的风俗也基本相同。

年味追忆
耳顺、古稀之年的朋友,每当年后小聚时都会追忆少时的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年。感觉少儿时代的年特别有年味。
一、玩耍。少时,特别向往着过年,过年放寒假可以敞开心扉,无忧无虑地尽情玩耍,那时没有寒假作业,放假后抽转尜、打尜子、打元宝、弹溜溜球、滚铁环、蹦房子、跳绳、剪窗花、插哨签……可以去集市上看卖火鞭两响的摊贩们,举起挂着火鞭的竹竿,歇斯底里地高喊着,互相竞争、互相打擂赛式的售卖方式,嗅一下燃放鞭炮后那一缕缕火药烟味儿。
大年初二,村里就组织秧歌,用敲大鼓的形式,吸引着秧歌爱好者们聚拢在村中央,小伙子们忙着练走高跷,练鼓子;女孩子们忙着糊花灯,村里给每一位办秧歌的女孩子,发放红绿黄紫等五彩花纸,折叠成不同形式的花,把花纸折叠成长条,然后剪成锯齿状,自己折一些柳树枝,将锯齿状花纸缠绕在柳枝上,就成了花树,把花树插在一个类似于泥瓦匠铲泥灰的板上,花树下边用花纸围绕起来,中间插上蜡烛,一个花灯(俗语叫哈哈灯)就做成了,随着女孩子们手臂前后摇动,哈哈灯枝条摇曳,里面的蜡烛忽明忽暗。孩子们一会儿看小伙子练敲鼓子,一会儿看女孩子们糊花灯,看她们扭起秧歌,晃动着摇曳的身姿,玩得不亦说乎!初十左右先在自己村演练,然后从十二开始走村串庄,一般到十六才结束,周边的村庄大都互相拉灯,孩子们跟着秧歌队,每个村庄都去观看。如果庄户剧团唱戏就更热闹了,吃了午饭就搬着板凳去占地方,选择靠近戏台近的位置,恐怕被别人抢走好位置,一下午就坐在板凳上。庄户剧团从下午演到半夜,孩子们就一直陪伴到半夜。
二、美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灌溉、化肥使用、良种选用都还比较落后,小麦的亩产只有二百斤,赶上灾害年份也就一百斤,所以,人们常年以玉米、高粱、地瓜为主粮,只有在刚下来小麦,或者节气调顿、待客、走亲戚才可以吃白面,过年也就大年三十、初一真正吃白面,过年前后几天,虽然也吃白面馍馍,但也是掺合了白玉米面的馍馍,所以,少儿时期对白面馍馍的味道,尤为记忆犹新。小麦产量低,玉米、高粱等其他农作物,在农业科技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产量也不高。在勉强吃饱的情况下,喂猪也没有多少多余的粮食,所以,一头猪喂一年才一百斤左右,在不能经常吃白面馍馍的情况下,猪肉更是奢侈品,一年到头也就在煮肉那天,和大年三十捞着吃肉,猪成长的时间也比现在长,肉也格外香。
一年到头,只有到了大年三十才可以吃白面馍馍,才可以吃猪肉,那种期盼过年的心情是多么的执着,那种尽情玩耍,尽兴吃喝的情境多么令人期待、期盼。所以,才感觉那时的年味浓,让人记忆犹新。如今,白面馒头天天吃,猪肉可以随时到市场上割几斤,过年就感觉不到那么有年味了。在没有电视、手机的年代,只有过年时可以看到村中自娱自乐的秧歌或者小戏,感觉娱乐节目也很逗乐、很开心,电视、手机的普及,各种娱乐节目的推出,春节文艺晚会也逐渐不被人们看重,再好看的节目感觉也不新鲜了,这就是审美疲劳!

三、待客与走亲戚。
在没有蔬菜大棚,没有反季节蔬菜的年代,过年待客主要以白菜为主,醋溜白菜、白菜粉条汤、凉拌白菜芯。但是,待客总得凑齐四个菜,一般是炒白菜、藕合、豆芽、豆粒;或者炒白菜、豆芽、豆粒、炸咸鱼。炸咸鱼、藕合可以一直把客人待完,开饭后主人在炸咸鱼或者藕合上,指一指说“ji”菜啊,随即离开炸咸鱼或者藕合,而去夹炒白菜,客人都明白,亲戚就是这一块炸咸鱼或者藕合,要待客整个春节,一直到亲戚走完才能吃掉。也不把筷子放到炸咸鱼的盘子里,也是随便夹炒白菜,或者豆芽或者豆粒。条件好的家庭,或许有豆腐皮、花生米,这种好菜大多数家庭是没有的,一般都自己家现成的菜,很少购买猪下货、豆腐皮、花生米这种高档菜。在聊年味的时候,有人说:还有人用木头假鱼,挂上面糊当做真鱼摆到桌子上。
走亲戚也是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虽然没有点心、饼干、水果可以带着走亲戚,但也得带着“huozi”,一般是竹篮子(俗称竹筐子),里面放上十来个小馍馍,上面用干净毛巾盖上,挎在胳膊上去走亲戚。到了亲戚家递给主人,吃饭后主客来回争夺,客人非得留下几个馍馍给主人尝尝,主人执意夺下竹筐子往门外走,几经争夺也没留下馍馍,这一竹筐子馍馍也是走完所有亲戚。也有另外情况,家庭条件差的不全是白面馍馍,底下用窝头·垫一层,只是上面一层是白面馍馍,这种情况主人更不能留下馍馍,不然就“露馅”了,明天再走亲戚就尴尬了。也有条件好的客人,执意拿出白面馍馍,非得送给一旁的孩子,孩子可怜巴巴的眼神,是真的希望能留下俩馍馍可以解馋。这种境况下主人也知道客人条件好一点,回家后再添上俩馍馍,去另一家走亲戚。就借着给孩子的由头,让客人留下俩小馍馍。
有一则真实的笑话,这家待客到了正月初七、八了,家里的白面小馍馍,就剩下一个了,这如何是好,闲聊中一个人说:你家一个小馍馍,我也能待客,而且还能剩下一半。主人就邀请此人陪客,喝完酒吃饭时,此人在竹筐子毛巾下,拿出一个小馍馍掰开说:今天,你就是撑死也得吃上这块小馍馍。客人吃了这块小馍馍,也不能再吃了,刚才陪客的话,已经把他的嘴封住了。随即,主人与陪客拿起窝头吃。一个小馍馍真剩下一半。
随着水利条件的好转,高档化肥的使用,科学种田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极大地释放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逐年丰收,白面馍馍成为家庭生活日常,冬季蔬菜大棚,让各种青菜走上春节的餐桌。不再为待客、走亲戚没有食品而尴尬。农民们由衷地感谢邓小平的务实政策,让老百姓能吃饱饭、吃好饭,且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开着汽车提着各种礼品走亲戚,主人用鸡鸭鱼虾肉待客,或者把客人带到饭店招待。
相信:随着好政策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提升进步,加上人们脚踏实地辛勤劳动,日子会越来越好!
写于2025.2.20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