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诗影瘦西湖
月华如水,二十四桥静静地横卧在湖面上,它的倒影在这波动的水面上被揉成了细密而又繁复的波纹,仿若一首还未写完的唐诗,带着无尽的诗意与韵味,在这幽谧的夜色中轻轻低吟着,诉说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这里是扬州,是杜牧笔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江南胜地。也是姜夔词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故城。扬州,更是那千年诗魂栖息的梦境,无数诗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才情与思念,让人沉醉其中。
二十四桥的月光,总带着一丝轻盈的暖意。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笑问:“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时的桥畔,芍药如火,画舫如织,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连月色也染上脂粉的香。桥身弯如新月,与水中倒影合成一轮圆月,朦胧中隐藏着盛唐的余韵。而今漫步桥头,游人如织,湖面金辉泼洒,仿佛连风声都成了当年箫声的残响。
南宋的姜夔,却用一支词笔将繁华碾作尘埃。他在《扬州慢》中叹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战火后的扬州,红药桥边再无玉人舞袖,只剩一池寒水映着孤月,连柳丝也似垂泪的琴弦。桥影如刀,劈开时光的褶皱,将杜牧的风流与姜夔的苍凉缝合成历史的针脚。词中的“冷月”,是劫后余生的沉默,是诗人心头未愈的疮疤,更是江南文脉里一抹挥不去的哀愁。
清代诗人汪沆为瘦西湖定名,称其“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从此这弯瘦水便成了江南的绝句。朱自清乘舟游湖时,橹声欸乃,竹篙轻点,竟觉“人在船中,船在诗中”。五亭桥如莲绽放,白塔倒影似梵音入水,长堤春柳的千条碧绦,每一枝都蘸着诗情。游船摇过虹桥,船娘哼着茉莉小调,湖风掠过耳畔,恍若听见徐凝轻吟“萧娘脸上难生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如今的二十四桥,仍是一卷未合上的诗册。或许,玉人早已化作桥畔芍药,箫声亦飘散入云水之间,但只要明月依旧,瘦西湖便永远是诗意的故乡,流着唐诗的平仄,淌着宋词的韵脚,更载着今人寻访诗意的舟楫。这湖、这桥、这月,早已不是风景,而是千年诗魂凝成的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