喟叹岁月,敬赞奋斗
――读《仰望乔山》有感
作者/郑香颖
捧读陈天林老师的《仰望乔山》一书,思绪久久徘徊在乔山脚下那片黄土地上,眼前不断浮现出书中所描绘的乔山脚下农民们艰苦的生活画面。乔山,俗称北山,亦称野河山,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县境最北部,向西北延伸至宝鸡市凤翔区、陈仓区境内,我生活在乔山以南的陈仓区贾村塬上,站在塬上向北眺望是巍巍乔山,向南远望是绵绵秦岭。看到陈老师的《仰望乔山》感触颇深。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乔山仿佛有了生命与灵魂,置身其中,无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乔山,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流转,见证了它脚下农民们生活的跌宕起伏,更见证了作者陈天林老师艰难的生活以及写作历程。
书中对六七十年代乔山脚下农民和自己艰苦生活的刻画,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那段岁月的艰难。农民们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脸朝黄土背朝天,却常常难以换来足够的温饱。是乔山赐予他们土地,让他们开荒种地,补给口粮。他们在大山里搭建简陋的屋舍,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穿着破旧的衣衫,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他们的血与泪,每一次收成的微薄都刺痛着他们的心。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将这些艰辛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沉重。
然而,乔山脚下的农民们并未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倒。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地抗争着,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意志,努力改变着命运。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种子。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农民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有的则勇敢地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带回了新的观念和财富。他们的一生都在奋斗,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为了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
作者的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生活艰辛的痛苦回忆,又有坚强不屈的精神支撑,令人敬佩与赞美。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土地,对农民深深的敬意和爱恋,他们虽然平凡,却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他们是乔山的儿女,是这片土地的脊梁,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被传颂。
反观我们如今的生活,与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仰望乔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仰望乔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乔山脚下农民生活的记录,更是一部作者关于奋斗、关于坚韧、关于希望唱出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苦难,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当以乔山脚下的儿女为榜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同时,我们也应当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将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仰望乔山》一书,名人序言题跋,书画题词众多,敬佩之余更被序言四《他的文笔 我的衷情》所感动,作者豆乃云乃是陈老师夫人,其真情时刻感动着我,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朴实无华却又韵味浓郁。文中写到:“我不但了解他本人,也同样了解他的创作历程,几十年了,一有时间就把那个自己用线装订的烧纸大本子翻出来,密密麻麻地写一阵子,比路遥写人生还早,但他真正发表作品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引起的。”聊聊几笔便勾勒出一个笔耕不辍的写作爱好者形象。
同样,陈天林老师在封底《乔山有彩后记》一文中深情地写着:“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结发妻子豆乃云女士,是她不离不弃相伴半个世纪,相濡以沫,共度时艰,他是我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我处女作在《民间故事》发表后,她拿着样刊老远向我道喜的情景,使人难以忘怀。感谢他在极不情愿中同意我这个文集的出版并语重心长地写了序言,如有下辈子我愿她能攀上高枝,祝福她幸福美满。”
这就是相濡以沫,这就是夫唱妇随,这就是爱,就是割舍不了的情!
【作者简介】郑香颖,昵称,馨香一瓣,退休教师,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陈仓区作协会员,炎黄文学社注册签约作家。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学术论文奖。我手写我心,散文发表在《秦风》《宝鸡日报》《教师报》等刊物和多家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