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张松青和他的文学星空》
作者:苏小蒙
先从我与张松青先生最初的认识谈起一一
大约2000年时,我那正上高中的侄女一一我大弟的女儿小艳,也许他们这代人是听着广播、看着电视长大的,影响极深。且不说中央电视台的沈力、赵忠祥、邢质斌、李瑞英、李修平这些全国家喻户晓的“大腕”,就连我们郑州广播电视台的沈楠、左夫、葛阳、张明、王琳霞、徐侠等,也是他们羡慕的对象。将来像他们那样也当一个节目主持人一一成为我侄女小艳的梦想。
我的大弟找到我,说你整天也是在文化圈混的,能不能给小艳找个这方面的专业老师辅导辅导,到考大学时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啊!
大弟说得当然有道理。
后来,我辗转托人,还是我的老朋友、时任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刘悦帮忙介绍的。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就找找张松青先生,学术有专攻一一他就是专门从事这方面教学与研究的。”刘悦说。
张松青?我听说过这个名字。
我在百度上又查了一下张松青先生的有关简历一一
张松青,1956年出生于郑州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他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铁路职工子弟学校一一郑州铁二小和郑州铁一中上的。1974年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后在周口地区扶沟县白潭公社王村大队、新乡地区温县城关公社张庄大队当知青,后在张庄学校当过两年民办教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恢复高考,考入新乡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郑州市第五十六中学工作,1985年调入郑州师范学校担任语文教师……
刘悦告诉我:张松青先生主要从事口语表达课教学。口语表达一一可以说这是广电行业节目主持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张松青先生不仅参与编写出版了《语文基础知识标准练习》《听说系列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等具备大中专院校教科书一类价值的学术著作,还是我们河南省推广普通话研究会理事、国家认定的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经常参加我们郑州六区六县市教育系统的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以及应邀担任党政机关、院校团体、工厂企业的讲演、朗诵等比赛活动的评委,堪称我们郑州颇有影响的专家之一。
作为业内人士的刘悦,对他的评价可不低。
记得那天,我是领着我的侄女小艳去他当时工作的学校一一郑州师范学校,即如今的郑州师范学院找到他的。
张松青那时大约才4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他长着一米八的大个子,穿着一身年轻人正流行的牛仔服,显得格外潇洒,浑身上下洋溢出一个艺术家的气质。尤其是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顿时让我对他的学识水平毫不怀疑。
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孩子愿意学,这是好事。”他说。
就这样,我的侄女小艳成了他的“弟子”。每逢周末就到他家里一趟,接受作为节目主持人应有的思想素质、语言表达、外貌气质、知识储备和艺术修养等知识的传授和训练。
有一天周末的下午,侄女小艳到张松青那里。我去接她时,时间尚早,张松青正在辅导都是像我侄女小艳这样的几个孩子。他又是让他们学绕口令,又是让他们学诵读散文和诗……强调大家如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何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和感情,以及如何运用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讲得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让我都受到情绪的感染,心中赞叹不已!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侄女小艳告诉我,张松青先生就是这样利用业余时间,陆陆续续培训了200多名应届高中生,他们都以突出的专业成绩,分别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以及成都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
我侄女小艳至今谈起来,还对张松青先生当年对她的辅导,充满感激。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虽然他每月工资收入不高,但是他坚持对有报考这个专业意向的学生不收任何学费。在整整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就是这样无偿地辅导我侄女小艳的。
这种艺德、人品、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已进入市场经济的当时,可以说难得可贵的。从此,使我与张松青先生之间建立了真诚的友谊。
与张松青先生认识之后,我不仅知道他不仅是教师,教过中学,如今在升格为本科的郑州师范学院担任副教授,同时他还是一个作家,业余时间一直坚持写作。
人不亲行亲,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他告诉我,让他真正爱上文学,并最终走上这条路,还是他上山下乡当知青时。在远离家乡郑州那段枯燥的日子里,有个同是知青的朋友,不知从什么地方搞到了一批古今中外名著,如《红楼梦》《聊斋志异》《三国演义》《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以及普希金、惠特曼,记得还有我国现代诗人艾青、贺敬之、郭小川、李季的诗集。
这在当时,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的专制文化环境下,实在是罕见的。这不仅给他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更重要的是让他从中欣赏到了文字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细节之美、思想之美、逻辑之美……“文章竟然可以这样去写,文学该是一件多么有趣、有意义的事儿”,他说。
后来他的那些同时考上大学的同学,不少报考的都是理科。而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文系。这就为他后来的教书育人和从事写作,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如果从本世纪初我侄女小艳课外拜他为师算起,我和张松青先生已经认识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张松青先生作为教师,不仅先后荣获过校园“十佳教师”“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光荣称号,被评为郑州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先进教师”和“郑州市优秀教师”,还入了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创作上,他主编的《美学常识》和参与编写的《河南籍著名文学家评传》两本书,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好评。
尤其应该提到的,是他写的一些诗。
这么多年来,他陆陆续续写下了200多首现代诗歌,以丰富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他那广阔的精神世界与卓越的创作才华。正如我们郑州不少作家、诗人和文学工作者,如李正品、范文章、朱晓健、王复兴、王金楚、张福周、穆女、康玉庆、胡振华、贾延、秦珊、相茹、刘枢尧、马国顺、张西坤、孙兰英等一大帮文友所说,在当代诗歌的星空中,张松青先生的诗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
我认为,这绝不是溢美之辞。
我是比较喜欢他的诗的一一
校园生活是张松青先生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他写的《上学路上》,他用细腻笔触勾勒出学子们奔赴知识殿堂的日常画面,唤起人们对那段纯真求学岁月的美好回忆。在他写的《我们还是少年》,则以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激发读者内心深处对青春的眷恋,仿佛带着读者再次回到那段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年少时光。而他写的《给毕业生》,饱含着对即将踏上新征程学子的殷切期望与深深祝福,在他写的《我渴望飞翔》,则是对校园中追求梦想、渴望突破的精神的生动写照,展现出校园生活中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一面。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在张松青先生的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他写的《新年心愿》,承载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那些质朴的愿望,让每一位读者都感同身受。在他写的《爱情》,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出爱情的甜蜜与复杂,让人为之动容。他写的《我的乡愁》,则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无论漂泊何处,故乡永远是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他写的《七十岁的浪漫》,更是别出心裁,展现了岁月沉淀后的浪漫与温情,让人们看到爱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别样风采。
在他的诗歌写作中,家乡河南的壮丽山河占据了重要篇幅。他写的《老家河南》,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深厚的热爱与自豪,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他写的《中岳嵩山》,以雄浑的笔触描绘出嵩山的巍峨与神秘,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写的《我的名字叫黄河》和《黄河滩》,则将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磅礴气势与深远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黄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对民族文化根源的追寻与热爱。
值得强调的是,张松青先生写了那么多的诗,尤其政治抒情诗是他写作中最大的一个亮点。他写的《献给英雄的诗》,以崇高的敬意,歌颂了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在诗人的笔下熠熠生辉。他写的《寻找辉煌》,表达了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他写的《这个世界我来过》,展现出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写的《人民的怀念》,蕴含着对伟人、对先辈们的深切缅怀之情。他写的《人生是一列火车》,则以独特的比喻,将人生比作一列火车,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的旅程与感悟。他写的《汉字风韵五千年》,无疑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礼赞,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最近,张松青先生将他这些诗经过精挑细选,选出了其中的150多首。用他的话说,一是他自己感觉还可以,比较满意的;二是在报刊和其他媒体上发表过,曾经在读者和社上反应比较良好的,编成了厚达480多页的《我认识李白》一书出版。
我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的诗集。不仅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人们启迪与鼓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松青先生的这本诗集,在所谓朦胧体、羊羔体、梨花体、下半身体、大肠体、废话体、口语体、尿尿体这风格那流派大行其道的当下,无疑给诗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那就是记录生活、抒发情感、歌颂祖国山河、赞美英雄人物,同时对时代、对人生、对社会和对文化进入深入的思考。
人们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
代理张松青先生《我认识李白》这本诗集发行的郑州读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根据征订的数字,此书首印就是3000册!
我们郑州知名朗诵艺术家、河南省华夏文化艺术院朗诵艺术团团长刘志玲还告诉我,他们准备把这些诗搬上舞台,一场充满期待的“张松青诗歌作品朗诵会”,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
哇喔,在文化娱乐多化元,特别是在互联网挑战与冲击下的文学领域一一诗,不少作家、诗人纷纷抱怨“无人买、少人看”的当下,张松青先生《我认识李白》这本诗集证明,诗一一还是大有作为的!
全文完。
苏小蒙,本名王明信,1946年3月生。祖籍河南新郑郭店镇南街村。郑州市人。1964年3月初中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曾在郑州国棉三厂当工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工人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文坛,陆续发表二百多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作品,有诗集《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红色记忆》、散文随笔集《走在文坛的边缘》《我的文朋诗友》和长篇回忆录《我当工人的日子》问世。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郑州市职工影视评论小组组长、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秘书长、河南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后来先后供职于《郑州工人报》《经营消费报》《河南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职工文学创作的组织工作,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队伍领军人物之一。先后被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和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优秀志愿者”“优秀文艺志愿者”荣誉称号。现已退休,致力于郑州本土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系郑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