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作者:憨子(刘彦强)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之覆之④。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⑤,是谓玄德⑥。
[注释]
①、势:形势,情势,引申为可以影响,控制事物的客观力量。 ②、莫之命而常自然:莫之命,莫命之,不干涉或主宰万物,常自然,始终顺其自然,任万物自生自灭。 ③、亭之毒之:亭,动词,养育之意如亭育。毒,凝成,养成,如亭毒(养育、化育)。 ④、养之覆之:养:爱养、护养。覆:庇护、保护。 ⑤、宰:主宰,主管,主持。 ⑥、玄德:即上德。
[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物的本性使万事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客观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重,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可知,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养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成就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解读〗
这一章是着重讲“德”的作用,是对第二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观点的继续阐发。如果说第二章是“道经”部分的灵魂,那么,本章就是“德经”的灵魂。
本章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说明道与德的作用。老子指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的本性让万物各自呈现不同的特色,自然环境让万物得以茁壮成长。所以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但这还不是道与德的最高境界。
第二个层次接着万物尊道崇德,说明道与德的受尊崇郑重还不在于道与德生养万物,而在于道与德对万物“莫之命而常自然”,即不干涉万物的自然生长,而是以无为的态度让万物依据自己的规律存在发展和消亡(顺其自然)。
第三个层次在道与德“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道与德的最高境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生成养育万而不将万物居为己有,保护抚养万物而不自恃对万物有功,成就壮大万物而不自作主张主宰万物。
三个层次讲了三个境界,第三层次才是老子认为的最高境界。对这个最高境界,老子称其为“玄德”。“玄”者,深、厚、奥秘者也,“玄德”,最高的道德境界。
注意这一章的内容,对万物“莫之命而常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是老子与迄今为止的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区别,这正是老子称其为“玄德”的根本原因,并以这个“玄”字将其与其他道德相区别。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老子的“道”有两重含义:一为世界本源,二为规律。在本章里指的是规律。“道”是规律,“德”是规律的具体体现。套用现代哲学的通俗说法,“道”是《道德经》的哲学原理,“德”是《道德经》的方法论。就万事万物依据本性和自身的规律变化发展,老子称之为“道生之”;就遵照规律让万事万物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自然变化发展,老子称其为“德蓄之”。既然是这样的“道生之,德蓄之”,自然就没有神仙的什么事,显然,这是老子反对有神论的具体表现。万事万物都遵从规律,其不受干扰自然生长的过程体现着规律,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既然万物生长是“道生之,德蓄之”,而万物又“莫不尊道而贵德”,那么,按照这个道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就应该是“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就是“无为”的道德境界。将这种“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态度用到社会政治中,那就是国家管理者要坚持“常无为”,要尊重人民的需求与愿望,让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的变化发展。显然,老子的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超前的民主民权思想和民本道德。因为在老子之后两千多年的欧洲,有人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又过了二百多年之后,在中国才有了孙中山首倡的“民主、民权、民生”思想,而真正把这一思想变为实际的,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社区居民自治和农村的村民自治。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时至今日,还有人主张大政府小社会,由政府控制和包办市场;主张权力集中,顶层设计,一切唯上命是从。显然与老子的思想相背离。
知道了“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顺应这种客观现实,管理者应该坚持“莫之命而常自然”,这固然是应该称道的高尚道德,但在老子看来还不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至高无上的道德是对于万事万物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养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成就万物而不主宰。将这一道德思想局限于人类社会,那就是国家管理者应该具有社会公仆思想,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不占有国家权力,为人民奉献而不居功自傲,服从和尊重人民的要求而不控制和操纵社会。
想想中国数千年的专制社会,尽管王朝不断地更替,统治者如走马灯似的轮番表演,但无不是专制集权,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私产,即使是今天,人们称道的明君也都无不是为了占有社稷,主宰百姓,视天下万事万物为自己私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谓“谁打江山谁坐江山”,这就是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质。刘邦由街痞变为皇帝之后,在大庭广众之中志得意满的问自己的父亲:“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其视天下为己物的思想也是历代统治者的思想。将上述的传统思想和客观现实相比较,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主张,就是漫漫暗夜中靓丽的流星!
说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有两个人很值得我们一道。
一个是美国人华盛顿。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军司令,率领美国人民打败了英国殖民军,迫使英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承认美国独立。但随着《巴黎和约》的签署,华盛顿解散了自己的军队,向议会交出军权,辞去了他在军队里的总司令职务,而后回到老家与妻儿一起经营农场。1789年,美国人选举华盛顿为美国首任总统,1793年再次当选。在第二次任期将满时,他决意不再接受人民要他担任第三届总统的要求。为此,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除表示他不再担任总统职务外,还向他的同胞提出了明智的谆谆忠告。其中包括:呼吁全国要保持团结,珍视联邦,遵守联邦法律、服从选举结果。反对以一个党派的意志来代替国家应代表的意志,他警告说,党争将导致国家的分裂。他告诫他的同胞们,要与一切国家自由友好和睦相处,以正直、公正的感情来对待一切国家。1797年3月,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坚决的拒绝美国人民要他继续担任第三届总统的要求,自愿地放弃权力不再续任。
华盛顿无疑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领袖,他领导了国家的独立,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丝毫没有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甚至连顺理成章的续任第三届都拒绝。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世界很多国家效仿的,连选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
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华盛顿就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伟大“玄德”。
另一个人是英国人丘吉尔。对英国,对世界而言,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居功至伟的功臣,在英国具有崇高的威望。随着对德战争的胜利,英国大选问题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保守党为了利用丘吉尔在二战中赢得的政治资本,决定在同年7月举行议会选举。5月23日,丘吉尔正式辞职,代表保守党参加竞选。英王乔治六世随即授命丘吉尔组织过渡政府,负责继续处理日常政务。英国大选时,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正在举行波茨坦会议,为使丘吉尔能够回国听取选举结果,会议决定暂停几天。丘吉尔也相信自己的当选是毫无疑义的,他必定会以英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的身份重返波茨坦。为此,他信心满满的安排在选举揭晓那一天在伦敦家里举行小型宴会,以庆祝他当选为首相。但最后得到的消息却是保守党的惨败。得知失败的结果时,丘吉尔先是坐在那里呆若木鸡。 但最终选择了释然。他引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呵呵呵,在国家为难的时刻他率领人民力挽狂澜,对大英帝国有再造之恩,但他的人民却对他忘恩负义,在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刻把他赶下台,但他却说这“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丘吉尔也可以算是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玄德的人。
丘吉尔没有抱怨英国人民“忘恩负义”,并且认为人民“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联想一下我国的儒教传统总是把感恩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要人民对统治者感恩戴德,服从统治者对自己命运的主宰,其思想的卑下我不想再来谈论。但我想说的是,作为个人,只有那些施恩不图回报,对施恩对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人,才是真正具有最高道德境界的人,是真正的圣人君子。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执行主编,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退休后精力转向文学方面,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启事
墨韵新年•中华黄河杯文学盛宴大赛征稿启事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