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序曲》吟春系列赏析!高世英.草漭诗 潘茂增评 邢辉文 都市头条--西银/北京/上海头条!
春之序曲
——《吟在立春》赏析
潘茂增
吟在立春
高世英.草漭
东君送暖雪冰融,紫气驱霾見碧空。
柳眼初开观雨绿,梅腮半露吻霞红。
蛰虫才醒舒身日,冻土先酥拂面风。
只待新雷惊万物,与春同醉百花丛。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宛如一位轻盈的使者,披着轻柔的薄纱,迈着灵动的步伐,悄然而至。它用温暖的指尖轻轻拂去寒冬的凛冽,为世间万物拉开暖春的盛大帷幕。
高世英(草漭)的《吟在立春》这首诗,恰似一幅笔触细腻、色彩明丽的春日画卷,将立春时节的蓬勃生机与诗人对春天的殷切期盼,以凝练且富有韵味的笔触、精妙而独特的意象,栩栩如生地铺展在读者眼前。
这首《吟在立春》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紧扣立春时节的特点,营造出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日图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的景象。"东君送暖雪冰融,紫气驱霾見碧空",开篇以"东君"(司春之神)送暖,冰雪消融,象征着寒冬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紫气驱霾"寓意着祥瑞之气驱散阴霾,天空晴朗,给人以光明和希望之感,奠定了全诗欢快明朗的基调。"柳眼初开观雨绿,梅腮半露吻霞红",将柳树初绽的嫩芽比作"柳眼",形象地描绘出柳树在春雨滋润下泛绿的姿态;"梅腮半露"则把梅花拟人化,展现出梅花在霞光映照下的娇艳,一绿一红,色彩对比鲜明,展现出春天的清新与明媚。
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整。颔联和颈联的对仗十分精巧,"柳眼"对"梅腮","初开"对"半露","观雨绿"对"吻霞红";"蛰虫"对"冻土","才醒"对"先酥","舒身日"对"拂面风",不仅在词性、结构上对应,而且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优美,在韵律上和谐流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情感积极向上,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只待新雷惊万物,与春同醉百花丛",诗人在结尾处直抒胸臆,表达出对春天全面到来的热切期盼,希望能与春天一同沉醉在百花盛开的美景中,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
高世英(草漭)的《吟在立春》无疑是一首佳作。它以景语开篇,借意象抒情,在工整的对仗与优美的韵律中,将立春时节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读罢此诗,我们仿佛也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了那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春天。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首诗会如同春天的种子,在读者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诗意之花。
品《北国春迟》,赏北国春景,悟诗意人生
——高世英律诗的景情交融之美
潘茂增
北国春迟
高世英.草漭
北国春迟风渐柔,初融积雪润山丘。
向阳坡草疑萌绿,经冻梅花欲褪虬。
檐下燕巢空待久,田间牛影暂容悠。
何当桃李争妍日,共话桑麻慰别愁。
这首《北国春迟》是高世英所作的一首描绘北国春天景色的律诗,语言质朴清新,意境悠远,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北国春天独特的韵味与生机。
开篇"北国春迟风渐柔,初融积雪润山丘",诗人以直白的笔触点出北国春天来得迟缓这一特点,"风渐柔"从触觉角度细腻地描绘出春风由凛冽转为柔和的变化,给人以温暖的期待;"初融积雪润山丘"则从视觉与想象的角度,展现出积雪消融,滋润山丘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春天正悄然来临,大地开始复苏。
颔联"向阳坡草疑萌绿,经冻梅花欲褪虬",诗人通过对"向阳坡草"和"经冻梅花"的细致观察,捕捉到春天初至时生命的微妙变化。"疑萌绿"写出小草在向阳处似有似无的绿意,那份若隐若现的生机,恰是春天初临时的朦胧之美;"欲褪虬"则生动地表现出历经寒冬的梅花,在春天的脚步中即将褪去干枯的姿态,展现出生命的更迭与交替,为全诗增添了一份灵动与诗意。
颈联"檐下燕巢空待久,田间牛影暂容悠",诗人从动物的角度进一步烘托春天的氛围。"檐下燕巢空待久",燕子是春天的使者,空巢等待燕归,侧面写出春天的姗姗来迟,也寄托了诗人对春天的殷切期盼;"田间牛影暂容悠"描绘出田间牛儿悠闲的身影,展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暗示着农事即将在春天展开,充满了生活气息。
尾联"何当桃李争妍日,共话桑麻慰别愁",诗人由眼前之景生发想象,展望桃李盛开、百花争艳的春日盛景,表达了与友人相聚共话桑麻、慰藉离别的美好愿望,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从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延伸到对人间情谊的珍视,富有感染力。
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春风、积雪、草木、动物等多个方面细腻地描绘出北国春天逐步到来的过程,同时又融入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情景交融,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作 。
春之韵律,生命之歌
高世英作品《律吕调阳》赏析
潘茂增
律吕调阳
高世英.草漭
阳气回升鹊已知,三声破晓报高枝。
冰消井口寒将尽,雪隐云山绿转迟。
早有红梅开野谷,静观黄柳探河池。
灵蛇献瑞掀春韵,引领韶华万首诗。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高世英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特别赏析高世英先生的作品——《律吕调阳》,这首诗词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到来、阳气回升的美丽画卷。
诗词开篇即以"阳气回升鹊已知"点明主题,通过喜鹊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氛围。高世英先生巧妙地运用这一自然景象,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更寓意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的萌芽。紧接着,"三声破晓报高枝"一句,以喜鹊的鸣叫为引子,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也象征着春天的脚步正在悄然临近。
随后,高世英先生以更加细腻的笔触,继续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冰消井口寒将尽,雪隐云山绿转迟"。这些诗句不仅捕捉了自然界细微的变化,更通过冰消雪融、绿意渐浓的景象,传达出春天的气息正在逐渐弥漫的信息。而"早有红梅开野谷,静观黄柳探河池"两句,则以红梅与黄柳的竞相绽放,展现了早春与晚春的不同风貌。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静静地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韵律。
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律吕调阳"一词,是高世英先生巧妙运用古代音乐理论中的"律吕"概念,借由"调阳"一词,表达了时节变换、阳气回升的自然景象。在这里,"律吕"不仅代表着音乐的和谐与美好,更象征着自然界阴阳之气的调和与平衡。而"调阳"则寓意着通过音乐的和谐,使自然界的阳气得以顺利回升,春天得以顺利到来。这种独特的写法,展现了高世英先生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达上的匠心独运。
整首诗词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也寄托了高世英先生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他以灵动的笔触,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希望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灵蛇献瑞掀春韵,引领韶华万首诗"一句,更是将春天的美好与诗歌的灵感紧密相连,表达了高世英先生对春天无尽的赞美与歌颂。这种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完美融合的写作手法,正是高世英先生诗词艺术的精髓所在。
总之,《律吕调阳》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意境深远,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到来的美丽画卷,更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描绘与深刻的人文情怀抒发,展现了高世英先生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理念。让我们在欣赏这首诗词的同时,也一同感受春天的美好与希望吧!
【灵动自然,意趣盎然】
——高世英《银川宝湖观鱼》赏析
潘茂增
银川宝湖观鱼
高世英.草漭
无缘出没风波里,有幸公园戏水游。
半缕面包催尾翅,相争冲破一湖秋。
高世英先生的《银川宝湖观鱼》,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哲思的画面,在对宝湖鱼群的生动描绘中,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生命以及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的开篇"无缘出没风波里,有幸公园戏水游",别具匠心地采用对比手法。"无缘"二字,将鱼群置于一种假设的命运情境之中,让人不禁联想到在广阔江河湖海的风波中艰难求生的画面,如同范仲淹笔下"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所展现的渔民艰辛,暗透出诗人对万物生存状态的思索。而"有幸"则将视角拉回现实,宝湖中的鱼能在公园的水域安然嬉戏,这种安稳与风波中的艰难形成鲜明对照,既流露出诗人对鱼群安稳生活的欣慰,也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从更深层次剖析,这两句诗映射出生命在不同境遇下的无奈与抉择。鱼无法自主选择生存环境,恰似人类在命运面前常感身不由己。它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究竟是在充满挑战的"风波"中拼搏,还是选择安稳却相对受限的生活?这一思考跨越时空,直击读者内心深处对人生道路选择的困惑。
"半缕面包催尾翅"一句,诗人将笔触聚焦于观鱼的具体场景,一个"催"字堪称神来之笔。半缕面包投入水中,瞬间激发了鱼群的活力,它们摆动尾鳍迅速游来,画面感十足。而"相争冲破一湖秋"则把鱼群争食的场景推向高潮。"相争"生动展现了鱼群为食你追我赶的激烈,"冲破一湖秋"更是精妙绝伦。"一湖秋"点明时节,此时湖水宁静澄澈,鱼群的争抢却打破这份宁静,动静相衬,以动衬静。"冲破"一词,将鱼群的力量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原本静态的湖面因鱼群的热情而充满动态美感。
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鱼群争食的动态美,更蕴含着对瞬间与永恒的哲理探寻。鱼群争食的瞬间充满力量与活力,打破了湖面长久的平静,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亮点。然而瞬间过后,湖面又渐归平静。这促使我们思考,瞬间的精彩与永恒的宁静之间的关系。在短暂人生中,我们应追求瞬间的辉煌,还是永恒的安宁?诗人未给出答案,却引导读者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此外,诗中描绘的宝湖观鱼场景,也是自然与生命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公园里,人类与鱼群共处,半缕面包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鱼群因人类投喂展现出蓬勃生命力,构成充满生机的画面。这种和谐源于人类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关爱,诗人借此传递珍视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此诗提醒我们回归初心,重新审视与自然的相处模式。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不事雕琢,却将宝湖观鱼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人巧妙融入对生活的感悟,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美。既有对鱼群生存境遇的关怀,又有对自然生命活力的赞美,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寻,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与人生启迪。
【灵动冬日,诗意滑冰场】
——评《游呼市如意河滑冰场》
潘茂增
游呼市如意河滑冰场
高世英.草漭
如意河冰晃眼球,滑车梭动笑声稠。
寒冬最是通人气,只静波澜不禁游。
在诗歌的广袤天地中,每一首作品都是诗人情感与灵感的结晶,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生活的片段与世间的万象。高世英(草漭)的《游呼市如意河滑冰场》便是这样一首别具一格的佳作,它如同一扇小小的窗户,透过它,我们能窥见冬日里那充满生机与欢乐的滑冰世界。
这首《游呼市如意河滑冰场》是一首清新明快的写景抒情之作,诗人高世英(草漭)通过简洁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呼市如意河滑冰场在寒冬中充满活力与欢乐的场景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滑冰场上的热闹氛围以及冬日独特的魅力,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感知。
意象交织,绘就活力冬景:
诗歌开篇以"如意河冰"点明地点和季节特色。"晃眼球"形象地写出了冰面在光线照射下明亮耀眼的视觉效果,一方面展现出冰面的光滑、澄澈,给人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滑冰场的吸引力,为后文滑冰场景的展开做了铺垫。"滑车梭动"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冰面上滑冰的动态画面。"梭动"一词将滑车在冰面上快速穿梭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滑冰者的速度与活力,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在冰面上飞驰而过。同时,这种动态的描写与前面静态的"如意河冰"形成鲜明对比,动静结合,使诗歌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而"笑声稠"更是将滑冰场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笑声"本是无形的,但"稠"字却将其具象化,形容滑冰场上的笑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从侧面烘托出滑冰场热闹非凡的氛围,体现出人们在滑冰过程中内心的愉悦和欢乐,也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那种欢快的情绪,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这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
情寄寒冬,彰显自然人性:
诗的最后两句"寒冬最是通人气,只静波澜不禁游"是整首诗情感的升华之处。诗人赋予寒冬以人的情感,认为寒冬是通人性的。它虽然让河水静止成冰,却没有禁止人们在冰面上游玩,这种对自然的独特解读,既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与宽容,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诗人没有将寒冬描绘成冷酷无情的,而是看到了它与人类和谐共处的一面,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欣赏的美好情感。同时,整首诗通过对如意河滑冰场热闹场景的描写,从冰面的美丽到人们滑冰时的欢乐,都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滑冰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休闲娱乐的场所,诗人捕捉到这一生活场景,并将其融入诗歌之中,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艺术生辉,尽显诗歌魅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有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诗人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进行创作,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如意河冰晃眼球,滑车梭动笑声稠",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滑冰场的景象,让读者一目了然,同时又能感受到其中的生动与活力。这种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诗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在"寒冬最是通人气,只静波澜不禁游"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寒冬比作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它"只静波澜不禁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寒冬的特点以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更富有情趣,还让读者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整首诗通过对如意河冰面、滑车、笑声等意象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冬日滑冰场景图。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滑冰场的画面,感受到冰面的光亮、滑车的飞驰以及人们的欢声笑语,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种强烈的画面感,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让读者更好地领略诗歌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高世英(草漭)的《游呼市如意河滑冰场》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冬日世界。它让我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不禁对生活中的平凡美好多了一份关注和热爱,对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相信这首诗会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如同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而明亮。
致敬高世英先生
——教育诗魂,文化瑰宝
邢辉
在浩瀚的内蒙古历史文化长河中,高世英先生,一位笔名草漭的杰出教育家与诗人,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与卓越的诗词才华,绘就了一幅教育与文化交相辉映的壮丽画卷,为内蒙古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与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世英先生,一位在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的高级中学教师,曾担任凉城县后营中学校长、凉城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等职务。其职业生涯与诗词创作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他辉煌的人生篇章。他深知教育之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故而积极参与《内蒙古教育史志》的编纂工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系统梳理了内蒙古教育的历史脉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此举不仅彰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更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与崇高敬意。
退休后,高世英先生并未止步于已有的成就,而是将满腔热忱投入到诗词和书法创作之中,以笔为剑,以诗为心,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诗词和书法作品不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且富含哲理、引人深思,极大地丰富了内蒙古乃至全国的诗词和书法文化宝库。它们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激发着人们对诗词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为内蒙古的文化天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教育实践中,高世英先生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他深知文学对于塑造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他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诗词的世界,感受文字之美、情感之真、意境之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世英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成果,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拂着教育的田野,滋润着学子的心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作为高世英先生的学生,我深感荣幸与自豪。他不仅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学生。他的家庭教育同样令人瞩目,二子一女分别在商界、工业界与教育界取得了卓越成就,这既是对他个人教育智慧的最好诠释,也是其教育理念在家庭中的成功实践。他们的成长与成就,无疑是对高世英先生教育思想的最好证明与传承。
在此,我们向高世英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他的诗词作品如春风永驻人间,愿他的教育精神如星辰长明天际。高世英先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光辉典范。让我们铭记高世英先生的卓越贡献与崇高精神,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附高世英.草漭先生诗作数则:
诗话春节
高世英.草漭
献瑞灵蛇又履新,风苏冻土抖精神。
阳和脉动先窥柳,水涨冰融已弄粼。
夺目霓虹迷夜市,惊心烟火映街邻。
我虽年迈非闲着,迎送巡天两巨轮。
注:巡天二轮指日、月。
灵蛇献瑞
高世英.草漭
灵蛇献瑞一阳融,日照春联万户红。
贺我神州无战火,嘲他奴国起争烽。
波推改革涛来急,栏阻飞腾计已穷。
拱手迎新休卖老,同随鼓点踏歌疯。
唯梅有情
高世英.草漭
岁月无情上鬓催,三迁全忘抖尘埃。
茶凉旧友疏音讯,志满新朋醉酒杯。
往事已随云散去,来书休想雁飞回。
私交还是它长久,冰雪春头那树梅。
贺集大原高铁开通
高世英.草漭
铁龙挟势啸风来,北国交通上靓台。
甜梦还乡穿岭过,平畴掠眼壮思裁。
逡巡顿感山河小,跨越尤惊气象恢。
沧海桑田同一笑,宏图伟业正铺开。
岁末自嘲(中华新韵)
高世英.草漭
不用驱车不跨鞍,陪龙疾走到冬残。
乡愁偶起思亲意,神困偷抽烫指烟。
泼墨涂鸦才解闷,敲诗拈韵又添欢。
心灵未有鸡汤味,八秩人生作戏观。
岁尾闲吟
高世英.草漭
掩尘幸有雪皑皑,律吕调阳渐转回。
梧叶小寒枯未落,梅花早腊艳先开。
发光灯树繁华夜,贺岁茅台尽兴杯。
唯独新裁员百万,愁翻肠断念成灰。
沉痛悼念刘钧先生
高世英.草漭
惊闻噩耗泪沾巾,艺苑星沉痛失钧。
翰墨飘香传后世,文章溢彩耀前尘。
德高望重因淳朴,勤奋谦虚乃认真。
九九春秋留典范,初心无悔为人民。
有感白龙马救人
高世英.草漭
仙桃江冷朔风侵,落水求呼人欲沉。
万物创生真有爱?四蹄奔险岂无心!
惊魂获救龙驹死,热网留言感慨深。
白马传奇情永在,修行何必入山寻。
注:2月4日,湖北仙桃汉江寒风刺骨。落水父女的呼救声急促响起。江畔新疆骑手与其"白龙马"闻声立即跃入江中,合力救起落水父女。而白龙马救人后猝死。全网泪目!
悼学友王瑜
高世英.草漭
残灯最惧北风吹, 学友升仙我独悲。
满腹经纶才未尽, 平生睿智德难衰。
三千桃李繁天下, 八斗声名立四维。
寿损吾侪何太急, 悼词吟半淚先垂。
编辑:上善若水開甯
日期:2025年2月22日
作者简介:高世英,笔名草漭,内蒙古凉城县人。1946年出生,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和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及自治区老年书画学会会员;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会员。出版专著有《草漭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