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啃老”
“啃老”,从字面上说是批评年轻人游手好闲、专门在家啃老人。这不是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早在2001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数据就显示,在城市里我国有65%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有30%的城市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可是,啃老现象目前愈演愈烈,而且向农村蔓延。有的打工数年,仍需家里老人补贴消费;有的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支持;有的婚后子女管不了,全部交给父母代管,还让老人支付抚养费。更有甚者,高不成、低不就,不是努力找工作、外出谋生,而是彻底“躺平”,缩在家里打游戏,而让五六十岁的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这种“富有富啃”“穷有穷啃”、“婚前婚后都啃”的“啃老”现象在20岁到40岁年龄阶段的青年中几乎全覆盖。特别是30岁以上的人群几乎都靠父母买车、付房贷或拿出养老钱补贴自己。对于自己的“啃老”行为不仅不愧疚,而且还视为“就应该”,认为自己活得好、活得比别人强,啃老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对此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首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和其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分不开的。打从孩子出生之后,就让他们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一点儿苦、一点儿累,都不让他们吃了,造成孩子从小就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特别是隔代养的孩子,从小就被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宠惯坏了。君不见,在上学、放学的路上,都是老人背着书包、孩子空着手在后边跟着。难道说,孩子们连个书包也扛不动吗?我们说,从小吃点苦,这对孩子来讲,是一笔永远用不完的财富。让他们从小就生长在蜜罐中,长大后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战争,别人都能挺得过去,这样“富养”的孩子就很难挺得过去。况且,他们长大以后,也不会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尊重孝敬老人,这是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那么,自己酿成的苦酒也只有自己喝了。再者,造成年轻人啃老,除了主观上的“就应该”,也存在着客观上的“不得已”。现如今,购房、彩礼等大型开支,已经成了每个家庭的大头开支,在广大的农村,婚丧嫁娶事有许多繁文缛节,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男方拿钱“铺路”,还有大量的礼品“相辅”。在每一个环节,没钱就会卡壳。从提亲开始,一直到结婚为止,一次次的被女方“割韭菜”、“薅羊毛”,什么“一动”(小轿车)“不动”(新房子或城里的房子),什么“三斤四两”(彩礼用百元大钞称重量)。结婚时,婚车几十辆、喜宴设在大酒楼,一应俱全高标准,婚后还要飞着去旅游,没有大几十万、近百万天文数字的人民币,全靠父母,不啃老啃谁啊。真是娶了儿媳妇、愁坏了爹娘。再如买房,房价这么高,首付比例又这么大,爹娘不出,年轻人出得起吗?啃遍双方的父母也很难交得起!所以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央视“新闻1 + 1”节目中说:“啃老这个词,从字面上说是批评年轻人不作为。但是细想一想,何尝不是社会该为年轻人做的很多事情做得不太够、做得不足,因此让家里的老人替社会完成这些事情。最后,反而用‘啃老’这个词批评年轻人。的确,如果我们的房价没有那么高,我们的经济适用房,包括保障房都解决得很好,那就不用他的父母专为他出首付;如果我们的托儿所、托幼所都解决得那么好的话,就不会让父母大老远的跑到年轻人工作的地方替他们看孩子;如果年轻人的工作相对来说,就业比较顺利,而且工资在不断增长,那也不着老人来为他们补贴家用;如果我们的移风易俗做得好,彩礼没有这么高,也不用父母出那么高天文数字的钱去应对;如果如果……,几十个如果,几百个如果。所以,是我们为年轻人做得不够,但是,但是……却发明了“啃老”这个词,去责备年轻人,把全部责任推在了他们的身上。

综上所述,“啃老”现象是个系统性问题,一味在道德上谴责年轻人,无法解决“啃老”的困境。一方面要加强对年轻人自立、自主、自强的教育;另一方面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降低婚姻综合成本和教育成本。同时,还要大力推行崇德向上的社会风气建设,筑牢自立自强的思想基础。
曹广真
2025年元月17日于防城港
图片:网络(侵删)
本期编辑: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