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
作者袁爱华
有人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新农村建设中这句话得以落实,可以说借富农政策的东风家家户户都顺利实现门前有水泥路可走,我发现有的村庄过度修路,甚至一个村庄规划门前房后前后左右都是路,即便如此有的人还是喊无路可走,为什么会有如今这样的境况出现?
回想昔日,一个村甚至仅有一条大路,村里到处都是人,乡里乡亲充满了温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和谐,童年的画面是温馨的,是那么美好,让人记忆犹新,现如今到处都是路,从村东头一眼望到村西头大半天不见一个人影,更不用说有人走路了,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有的是老弱病残,能出门的都一年四季漂泊在外,即便过年过节回来一次也很难碰面,有的是几十年未曾谋面的同学,亲戚,邻里,有的是口是心非的寒暄应付,强颜欢笑……
许是离开家乡太久的缘故吧?走在大街上太多的不认识,一副副陌生的面孔,让人不由想到一句诗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春节期间适逢爷爷周年忌日,春节返乡的亲人因为工作关系早已返城,家中只有我和妹妹及年迈体弱多病的母亲,上坟这件看似简单又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我和妹妹头上,我们打破传统的习俗,硬着头皮去给爷爷上坟烧纸,一路上偶遇几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去的路上偶遇初中同学,因太久未见,容颜易老,我竟然没有认出眼前的女同学,我脑海中停留的还是她初中时代的文俊模样,无论如何跟眼前的村妇无法联系到一起,直到面面相觑谁也没敢先开口给对方打招呼,等过去很久妹妹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妹子说:姐,这个女人好像是你初中女同学,这是你男同学家,他俩结婚了,没想到她现在变化这么大,不是认出来你男同学家,真不知道是她!
在回来路上我和妹子迎面偶遇跟我们打招呼的中年男人,因为不知道对方是谁,于是大胆地问了对方的名字,一问才知道眼前热情跟我们打招呼的是哥哥的小学同学,原先俊俏的面容现今已经谢顶,原本的小学老师现今已经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改换了营生,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熟悉的笑脸已经淹没在童年的记忆中……
通过本家串门问候的亲属们的做派不难看出已经变味的风土人情,走亲戚像送快递似的,一支烟的功夫都待不住,急匆匆的寒暄告别,期间还发现有的人喜欢在人多的路口走一趟,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想跟更多的人打招呼,有的人喜欢在无人的小路上行走,第一种人属于日子过得比较风光,无忧无虑,儿女双全,儿孙满堂,想招摇过市刷存在感,不乏炫耀的心理,想让更多的人夸赞他们,第二种人,日子过得惨淡,儿女未成家立业,一事无成,最怕有好事者打听,所以,最怕走大路,只想找个偏僻的地方,路人少的地方匆忙赶路,这是生活中两个反差很大鲜明的对比。
鲁迅说: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到处都是路,有的人眼里无路可走?因为心里无路可走,世界就是一片荒芜。
作者 袁爱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出版专著《中原名人访谈录》,散文集《黎明前的曙光》散文集《人间烟火》出版中,从事媒体数年,发表文章数百篇,以人物传记,散文,诗歌,杂文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