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纸包鱼中藏孝心
文/赵建平/陕西
正月十五,本应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良辰佳节。月光如水,洒在大地,花灯似繁星,点亮夜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然而,我和爱人却被书店里繁杂的工作绊住了脚步。正月十六学校即将开学,书店里各项服务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无误地落实到位。我们就像高速运转的齿轮,在忙碌中不停转动,无暇顾及书店外繁华大街上热火朝天的社火表演。
因为这份忙碌,我们不得不缺席与岳父岳母共度的元宵佳节。但爱人对二老的牵挂,却如春日里蓬勃生长的藤蔓,在心底肆意蔓延,愈发浓烈。
爱人向来心思细腻,且极重孝道。在忙碌的间隙,她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了白鹿花园附近的“娘家纸包鱼”。老岳父一生偏爱鱼肉,且吃鱼的习惯独特而有趣——每次吃完鱼,那鱼骨便如同被精心雕琢过一般,纹理清晰,排列整齐,恰似成语“一丝不苟”所描绘的那般精致。据说,这独特的吃鱼习惯,与她们家族的上一辈,也就是爱人的爷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爱人的爷爷生前也爱吃鱼,吃鱼后留下的鱼骨架竟与老岳父的毫无二致,就连爱人的三爸,吃鱼时也有着同样的习惯。这或许并非单纯的遗传,更像是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代代相传的独特生活印记。
想到这儿,爱人赶忙在抖音团购上订了一份五香“江团娘家纸包鱼”,希望这份充满爱意的美味,能跨越空间的距离,传递她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与牵挂。
好不容易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我心急如焚地开车驶向塬上的老家。一路上,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那热气腾腾的纸包鱼上,生怕耽搁了时间,让鱼变凉,失去了那诱人的美味。车子在公路上疾驰,我不断超车,脑海中满是纸包鱼的模样:鲜嫩的鱼肉被精心包裹在纸盒中,浓郁的香气透过缝隙四溢开来;红色的辣椒与翠绿的葱花相互映衬,如同绚丽的画卷,点缀其上,让人看一眼便垂涎三尺。“锡纸深处传来油花爆裂的细响,恍若少年时除夕夜,母亲在厨灶前煎带鱼时,滚油亲吻姜片的噼啪声。三十年的光阴忽然坍缩成一道声波,在我的耳膜上轻轻震颤。”
我小心翼翼地把鱼放在副驾驶座位上,遇上减速带,每一次刹车都格外谨慎小心,放缓速度,轻轻驶过。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让这份承载着爱意的美食受到丝毫损伤。此刻,我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到家,平安送达,给二老一个大大的惊喜。
一进家门,我便迫不及待地高声喊道:“爸妈,看我带啥好吃的回来了!”随后,我迅速取来碗筷,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包鱼。刹那间,那股带着腾腾热气的香气,如同欢快的精灵,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老岳父和老岳母的脸上,立刻绽开了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满是温暖与喜悦。
当岳父夹起鱼腹那鲜嫩的肉时,他袖口露出的老年斑让我心头猛地一颤——那些褐色的斑点,竟与爱人昨天不小心把钢笔墨染在订单上的痕迹如此相似。三代人的血脉,仿佛用不同的方式在纸上洇染,诉说着家族的传承与延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心此刻一定是暖融融、甜丝丝的……”。 我静静地看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涌上心头。这份感触,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已经离世的双亲。要是他们还在该多好啊!也能像此刻的岳父岳母一样,享受这份温暖与关爱。看着眼前老岳父和老岳母其乐融融的幸福模样,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体会到了一种质朴而珍贵的幸福感。生活中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汇聚了浓浓的亲情,如同一杯陈酿的美酒,愈品愈香。
短暂相聚后,我驱车返回。看着爱人脸上洋溢的满足与幸福,我陷入了沉思。孝顺,从来都不是物质上的简单给予,而是一种将父母时刻放在心上的牵挂,是在忙碌生活中仍不忘为父母着想的那份细心与体贴。爱人在正月十五团购纸包鱼的举动,看似平凡,却饱含着无尽的孝心,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父母的心田。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工作和琐事所淹没,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但真正的孝念,不会因距离和忙碌而褪色;真正的孝心,藏在每一个不经意间对父母喜好和需求的牵挂里;真正的孝行,是哪怕只有片刻闲暇,也要为父母送上一份温暖与关怀。就如同这份——“纸包鱼”,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爱人对父母深深的眷恋与孝心,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赵建平,1969年7月10日生。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鲁桥镇人。三原鼎鑫文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喜欢旅游研学,古典文学,阅读,热衷公益事业,现任三原慈善协会理事,三原文化旅游摄影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三原散文创作基地读书会会长,三原全民阅读协会公益推广人,全国摆渡船阅读三原推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