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凡三 往,乃见”? 作者:王贞民
端月将尽花月渐临,我便心心念念孙吉镇天兴村二月二十一日的诸葛亮古庙会。小时候像过大年似的企盼着它的到来,如今年逾八秩,又身住运城,上天兴古庙会已心有思而行不及,敢情也是“奢望”了。但心中依然有着过往的热闹和繁华,有着关于诸葛亮的美丽传说和故事,故此老朽查找资料草拟拙文一篇聊作纪念,有一段“我想说的话”也放在其中,冒犯先主,该不该如此,祈望各位方家不吝教诲。
——题记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何故 “凡三往,乃见”?为什么刘备往返三次,诸葛亮才迎见了他?现在,咱们共同探讨其中的缘由。就《三国志》而言:“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青少年时的刘备如此,将来的刘备如何、有何志向抱负、是否值得信赖等等都是个未知数。窃以为,这是诸葛亮有意迴避,对刘备作以充分考察了解的过程。
插一段我想说的话。老朽对刘备颇有微词,恕某直言不讳。刘备东汉末年,投靠转战軍阀集团之间,以苟活为要,保全性命,居然四次抛妻弃子以逃生。在下简述如次:(1)“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趁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軍海西。……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此乃刘备一失妻子,继而以求和的方式讨回妻子儿女!(2)“先主还小沛,复合兵得万余人。吕布恶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败走曹公。……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此乃刘备战败,其妻子二次被吕布所虏!(3)“(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此乃刘备兵败曹瞒,三失其妻子!(4)“曹公以江陵有軍实,恐先主据之……轻軍到襄阳。闻先主已过(襄阳),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此乃刘备四失其妻子,而文中则明确地用“弃妻子”表述,诸葛亮、张飞、趙云诸将顾自逃命,也未能保护先主家眷的安全,先主连连败北的窘态可见一斑。(以上引文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京剧《龙凤呈祥》,虽有虚笔之嫌,刘备贪恋女色的本性也历历可见。孙权为置刘备于死地,以美色诓骗刘备过江东,他居然心安理得弄假成真,与孙权胞妹孙尚香结为夫妻,况且色迷心窃、乐不思蜀。要不是吴国太(孙权老母)的护佑,刘备岂不成了孙权刀下之鬼?真是不可理谕!这是诸葛亮出山后刘备的表现。笔者不得不对诸葛亮考察刘备的深刻程度生疑。
不过,退而言之,对一个人的考察了解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加之那时考察手段的原始,形势的多变,历史局限性,也影响着对人的精准认知,故而不能以一眚掩其大德。鉴于此,我们还是继续探讨刘备三顾茅庐的新义何在!
一直以来“三顾茅庐”的主题被定位君主刘备求贤若渴,最终以诚意感动了诸葛大贤。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里是这样讲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陈寿在他的《三国志》里沿着诸葛亮的思路这样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还记录了刘备和诸葛亮见面后的谈话,即著名的《隆中对》,显示了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具有战畧眼光、高瞻远瞩的大贤,值得刘备三顾茅庐。最后,再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加工,赋予了这个故事以血肉,使之更为丰满,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成为历代知识分子最为向往的君臣关系。
依据诸葛亮聪明睿智,完全可以通过一次谈话来考察刘备,没有必要一次次避而不见。这是为何?显然他需要一段时间了解考察刘备。他首先要研究刘备:对刘备的志向、抱负要研究;刘备对他(诸葛亮——笔者)的诚意要研究;更需要研究的是刘备前途如何。以现在人的眼光看,刘备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具有许多优秀品质,还需要研究吗?殊不知,在东汉末年,刘备遇到诸葛亮时,显然成就有限,影响不算大,算不得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虽然在此之前,曹操曾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但刘备当时的成就业绩,还没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曹操那时仅是群雄中的一个,他隨意的一句言论有多大的影响和感召力?那时的媒体不象现在如此发达,诸葛亮也未必知道曹操这句话。也许诸葛亮的好友徐元直曾经给诸葛亮介绍过刘备的情况,但诸葛亮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对刘备得出自己的结论,毕竟这是关乎一生命运的大事。
经过调研,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个贤明的君主,值得用自己的一生和他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伟大理想。可是,如何实现这一理想?诸葛亮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诸葛亮当时,已具备了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对于天下形势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但是,诸葛亮一定没有站在刘备的立场上,分析过刘备集团应该如何适应这个形势,并从中脱颖而出。那时候,刘备力量如是弱:兵,不过数千;将,不过关、张;地盘那么小,驻扎在新野这块弹丸之地,而且还是以依附刘表为代价换来的。刘备的经历是那么惨淡,先后依附过吕布、曹操、袁绍,最后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得不投靠刘表。对这样一个无比艰难的刘备集团来说,路在哪里?该如何去开创一个輝煌灿烂的大局面?
所以,诸葛孔明必须对形势及刘备做出全靣的分析研判,这就要有充分的时间作淮备,不能冒然地会见刘备。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诸葛亮对刘备有了较通透的了解,并形成了自己一套耀輝古今的顶层“设计”。这样,就不需要再刻意回避刘备了。
刘备又来了。这是他笫三次光顾茅庐。胸有成竹的诸葛亮当然要迎见刘备。诸葛亮无比自信地打开大门,他对刘备和盘托出酝酿已久的伟大战畧构想,即耀辉古今的顶层设计。那么,诸葛亮的伟大战畧构想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隆中对》。在刘备“君谓计将安出”的恳求下,诸葛亮分析了“汉室倾颓”“董卓已来,豪杰并起”的形势,曹操“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強……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对此时曹操的结论是:“此诚不可与争锋”。诸葛亮又对孙权作了中肯的分析:“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结论是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诸葛亮对荊益之地优劣之势分析后,肯定刘备的“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的优势,然后给刘备作了顶层的设计:“若跨有荊、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他的一番绝伦的肺腑之言,让刘备醍醐灌顶、拨云见日。刘备眼前的道路也变得明晰、开阔、坚实。于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两双手,历史性地握在了一起;两颗心,相印在同一个“兴复汉室”的目标之中。刘备无不感慨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看来,刘备三顾茅庐,不啻表达君主的求贤若渴,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要对刘备集团作出充分的研究并策化出折服刘备的伟大设想。
这兴许是诸葛亮有意回避而让刘备三顾其茅庐的初衷,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见解。
诸葛先贤真是一位有谋筋的杰出政治家,难怪临猗孙吉天兴村一带老百姓,历近两千年总是念念不忘先贤诸葛孔明。他——诸葛亮,不愧是三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二0二五年二月二十二日(正月二十五)于学院宅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