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午去了趟三原县城,刚进门看到此文,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惭愧!咱都是农村人,我的出身可能比大家更穷困更寒微,毛病也更多。这些毛病有的是少年时所生活的那个贫穷时代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有些与自身修养有关。对于自己身上的诸多毛病,我很自知,并几乎终生都在克服。但有的已沉积成性,往往仍会无意中就冒了出来。毛主席曾说: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改造是长期的,终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我现在活到了七十多岁,感觉确实如此!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同时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多包容别人,常完善自己。不然,咋办呀?
——刘建才
我与建才先生
建才先生作过老师,但他没作过我的老师,但我依然认为他就是我的先生。
我出身于农村。
农村的师生关系,用通常的话说,就是一年老师二年哥,三年见面拿锤戳。
意思就是,在校的时候,对老师很敬畏,敬称老师。毕业以后,年龄渐长,敬畏之心消失,见了面很亲切,就变成弟兄关系。再往后,就随便了,到了勾腰搭背,见面互开玩笑,互相用拳戳打的地步了。
这话是真的。建才先生姓刘,是肖坡北村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史家寨高中作过语文老师。亚贵兄曾经是他的学生,现在就称呼建才先生为哥,对此我很不习惯。当然这是建才先生要求的,他们年龄也相差不大。建才先生也主张我把他叫哥,我觉得这样称呼不合适,一直称他为刘老师。
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自小的家教,多年的学校教育,以及人生经历,告诉了我要谦逊的道理。我对教过我的老师都很尊重。
然而,我也是一个颇为自许的人,平生未肯轻服于人。但对于刘老师,我是发自内心的钦佩。尽管他没有教过我,我却认定他足以作我的先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往的加深,望之弥高,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起来。
说起来我与建才先生,认识也不过三两年时间。以前虽然听说过他,但一直没打过交道。三年前,水清梦蓝皇甫川平台成立,大家推举他作主编。天南地北的皇甫人都聚在了一个群里,我也不例外,于是和刘先生便结识了。
人际交往总是有个过程的。文人相交,要么相轻,要么相惜。对先生的认识是从读他的文章开始的。
从先生对肖坡儿时记忆的文章,特别是他对肖坡社火、戏剧、生态的回忆中,能够体会到他对家乡的拳拳之心。有些叙述,文字水平很高。于是曾经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先生的文章。先生见了很是欢喜。
见过我写过的多篇文章后,先生对我说,川中出了大才了。受人赏识,特别是受先生这样川中前辈的赏识,自然令人高兴。古人不是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富贵与否暂且不论,希望为乡人所知,这是人之常情。
闻名不如见面。从文字中认识对方,相互赏识,只是我和先生交往的第一步。我和先生,一见面就有亲切感,是那种因为学识、经历和修养相似而产生的天然的亲近感。先生谦逊、爱才、见多识广,有文学修养,自然有一种气场和磁力,使人不自觉地为之吸引。于是合作搞了几次聚会,相互唱和,慢慢地熟悉起来。
先生前年暑期,因身体原因,同杨老师一同到江南来渡假修养,在绍兴渡过一段时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是从故乡而来?我和养蕊自是高兴,将先生二人接回家中。绍兴古城、安昌古镇、冢斜古村,陪着一一游过。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先生是个文人,对江南的山水人文自是喜爱,所经所行,兴趣盎然,一一仔细看过。我深切地感受到先生的儒雅和人文情怀。两家人一路走着,谈着,宛如家人一般。
特别去冢斜古村,青山相伴,金桂飘香。先生仔细,竟然注意到了村的展览馆。我到冢斜村来过几次,却从来没有发现村馆的存在。进馆一一看过,相互交谈、互相探讨。既是同乡,又是同道,此次乡下游体验,非同以往。如今回忆起来,如在眼前。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今年春节,同先生一同组织了两场活动,使我对先生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其一,就是先生身上的领导气质。
先生本是民办老师。恢复高考以后,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发表过文章,得过奖。毕业本来安排留校,却被领导子弟顶了替,被分配到了渭南师范。先生不忿,回了蓝田,因其有发表文章的经历,因而任职于县政府办。后被抽调到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因自己的才干,最终在市上站住了脚,并以处局级退休。
多年的行政经历,使先生摆脱了单纯的文人身份,具备了领导的宽阔胸怀和大局观。这在担任平台主编的情况下,表现得特别明显。我因为从事过《领导学》的教学,对此感觉特别强烈。
所谓领导,并不简单是一种职位和权力,而是一种社会地位。领导者是那些见识高远,指人迷津,胸怀宽阔,能够以德服人,因而因人成事的人。在平台这样的非正式组织中,情况更是如此。
一个人有才干,无有德望,即使有职位,不能为人所服,不是合格的领导者。或者没有领导力,凡事只能亲历亲为,也不是合格领导者。
先生既是文人,又有从政经历,考虑问题周到,善于调动同仁们的积极性。以田煜的健身馆开业为例,先生和我商量,力争使平台的同仁们一同参加活动,以增加平台的凝聚力。虎章和宝年兄因交通问题,不能回来参加,先生后来知道,便同我商量,何不找辆车去地铁口去接,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尽管这事因为各种原因而作罢,可我却为先生考虑问题的周详而钦佩不已。
其二,就是先生身上的平民情怀。
先生出身于农家,身上始终具有平民情怀,为人厚道、正直。善于替人考虑,与人为善。
以亚贵兄的挂匾和座谈活动为例,先生深夜打来了电话,说亚贵兄身处农家,经济来源有限,又有多病老母在堂,就不要去餐厅吃饭了,在家中用农家餐就好。花费又小,大家欢聚一堂,气氛也好。
我正和亚贵兄为参加活动、用餐人数不好统计发愁,先生这样一说,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我深切感受到先生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凡事能从对方的角度考察问题,这是具有同理心的体现,是领导者的必备素质。
《领导学》告诉我们,所谓领导者,以身垂范,言传身教,就是老师,就是先生。
建才先生身上,有许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刘先生确实是我的老师。